摘要:
在智能音箱市場,谷歌、微軟、亞馬遜和蘋果悉數到場。
日前,備受業內關注和期待的蘋果終于加入到了智能音箱大戰中,即在近日舉行的蘋果WWDC上發布了智能音箱Home Echo,至此,在智能音箱市場,谷歌、微軟、亞馬遜和蘋果悉數到場。
那么這四大巨頭在智能音箱市場誰能最終勝出?各家有何戰略或者說策略的差別?
首先我們看看上述四家發布智能音箱的初衷。據亞馬遜CEO貝索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其當初發布Echo的目的是希望用戶能夠鼓勵用戶利用Echo多購物,也就是說亞馬遜是將Echo作為一個可以提升自身核心業務(電商)的工具,但從近期諸多對于智能音箱(主要是Echo)的應用看,利用Echo購物的用戶僅占到了8%,在前12大應用中僅排在倒數第二。
至于蘋果,從其剛剛發布的Home Echo更加注重音箱自己的品質(主要是音質)看,音樂或或者說聽音樂是目前Home Echo的主打。而谷歌和微軟在智能音箱發布前,似乎并未對外界透露出什么核心的目的,加之從產品自己看,也沒有刻意突出或者強調針對某項功能的創新和設計,所以外界遍及認為,谷歌和微軟更多是利用音箱這個載體來展現、訓練和提升各自背后的語音技術,例如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和微軟的Cortana。這點從近期Stone Temple也得到了證明。
該統計中,Stone Temple嘗試向設備提問了 5000 個問題,其中,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回應的比例為68.1%,準確率為90.6%%;微軟的Cortana別離為56.5%和81.9%;亞馬遜的Alexa別離為20.7%和87%;蘋果的Siri別離為21.7%和62.2%。
由此可以看出,谷歌和微軟更在意的是智能音箱的通用性或者是技術性(和谷歌與微軟長期從事搜索業務積累的數據有關,也是為何此前業內有分析認為,在最終的智能語音大戰中,谷歌必定會戰勝亞馬遜的主要原因),而蘋果和亞馬遜更聚焦或者更加務實。
同時也說明在整體的智能語音技術(語音識別和語義等)方面,谷歌和微軟的水平要高于蘋果和亞馬遜,同屬技術流陣營,而亞馬遜和蘋果更像是務實派(從前述發布產品前的目的和產品自己得到了表現)。

按理說,技術流理應在智能音箱市場的現在和未來占據優勢才對,但事實并非我們理所當然想得那般簡單。據市場調研機構 ComScore比來的調查顯示,美國60%的智能音箱用戶就是做一些簡單的詢問,57%的用戶會通過它來詢問天氣情況,54%的用戶會讓它播放歌曲,41%的用戶會讓它設置鬧鐘,39%的用戶會讓它創建提醒事項或者是待服務項等主流應用看,技術流在智能音箱這個品類中很難發揮出自身的技術優勢或者說將這種優勢轉換為用戶購買的賣點,這就是所謂的“大炮打蚊子”。
所以我們認為,至少從智能音箱這個品類看,聚焦或者務實的亞馬遜和蘋果的勝算更大,直接的競爭也應該是在蘋果與亞馬遜之間展開。當然我們在此并非否認谷歌和微軟在智能語音技術上的實力,只是在智能音箱這個品類中,其優勢難以變現。

那么接下來的是,亞馬遜和蘋果間在智能音箱市場的競爭誰能最終勝出?不成否認,由于先發優勢,亞馬遜的Echo系列目前已經占據美國語音智能音響用戶約70.6%的份額,遠遠領先于蘋果。
但就如我們前述的從目前用戶對于智能音箱的使用看,亞馬遜并未實現其最初發布Echo的目的,即促進用戶利用Echo購物。值得一提的是,從Echo產品自己的特點看,似乎亞馬遜未從硬件的層面表現出其鼓勵用戶利用該設備購物的差異性體驗的設計和功能(除了語音之外)。
這可能也是為何后來亞馬遜開始大力發展第三方應用(目前已經達到10000個),甚至不惜以部分犧牲語音功能而推觸屏版Echo Show的部分原因。因為從當下主流應用的角度看,亞馬遜已經意識到Echo將很快遇到增長的瓶頸和Alexa技術的局限性(從常用的語音應用看,相信在語音的技術層面亞馬遜的Alexa和蘋果的Siri比擬不會表現出什么優勢,盡管業內在提及Echo時,總是大書特書其技術的領先性)。
但按照Voice Labs的最新研究,97%的用戶會在不到兩周的時間里對Alexa的新功能失去興趣,不再使用它;與此同時Alexa的10000項功能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博得了回頭客。由此可以看出,以更多應用拉動Echo的作用相當有限,或者說用戶對于智能音箱的應用就是那么幾個最常用的主流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