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 5 月 9 日,深圳灣體育中心“春繭”體育館。
當夜幕降臨,一場盛大的錘子手機發布會在這座濱海建筑舉行:羅永浩現場演示科大訊飛的語音輸入,一字不差的識別結果驚艷全場。站在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邁入“成年禮”的時間節點,中文智能語音產業正發生微妙變革:由國外IT巨頭壟斷的格局被徹底扭轉。
數據顯示,截至本年,科大訊飛占有中文語音市場70%以上份額。這家名字之中同時標識著技術配景和企業愿景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做到的呢?

2008 年,科大訊飛在深圳A股上市
沒想到源頭創新這么難
1990 年,中國民營企業開始長袖善舞。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書中梳理這一年的大事記,“長虹成最大彩電企業”位列商業事件第一位,鄉鎮企業利潤首次超過國營企業。
那一年, 17 歲的劉慶峰放棄保薦清華大學汽車工程專業,選擇中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
上世紀 90 年代,國內語音分為“南北二王”,“南”指的是中國科技大學的王仁華教授;“北”則是清華大學的王作英教授。
作為中國語音界泰斗級老教授,在王仁華教授語音實驗室里,一排計算機已經可以初步合成簡單的人聲。
開明的王仁華打破慣例,讓年輕的劉慶峰牽頭做一個語音合成系統。結果不負眾望,在當年的國家“ 863 計劃”成果角逐中,劉慶峰開發的語音合成系統不單保證了音質,還具備了優良的語音自然度,合成出來的語句近乎“人聲”。這成了當年角逐中最為轟動的科研成果。 1998 年,在國家“ 863 計劃”語音合成角逐中,劉慶峰帶領的中科大團隊擊敗清華、北大等對手,奪得冠軍。這個大獎,讓劉慶峰深受鼓舞,萌生把這項技術產業化的想法。
1999 年,李開復作為負責人,代表微軟在中國創建中國研究院。看到劉慶峰奪冠后,李開復體現愿意提供微軟獎學金,但條件是劉慶峰要到微軟工作一個月。
1998 年IBM發布了語音系統,首次靠說話就能讓電腦完成指令,被評為當年科技界十件大事之一。
面對龐大的中國語音市場,IBM、微軟、英特爾、摩托羅拉等加緊在中國布局,紛紛在中國設立研究院,把中文語音作為重要標的目的。中國語音技術與國際競爭形勢嚴峻。

科大訊飛創業早期的辦公場所
在此配景下,心系國家利益、忠于抱負的劉慶峰考慮再三選擇放棄微軟獎學金,并放棄了出國深造的機會。
1999 年 6 月,響應“大學生創業”的號召,劉慶峰一邊攻讀博士學位,一邊與一批中科大校友,創立了“安徽硅谷天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訊飛的前身),立志要將中文語音技術在中國人手里全面產業化。
憑“中文語音技術要由中國人做到全球最好”的信念,從 2006 年至今,劉慶峰創辦的科大訊飛在國際語音合成大賽中打敗IBM研究院、微軟研究院等對手,連續 11 次取得國際第一的成績。
10 余年后,在訊飛語音云的開發者大會上,李開復感慨道:“慶峰是這么多年來,唯一拒絕過微軟獎學金的人。”
科大訊飛執行總裁胡郁,比劉慶峰小 5 歲,也是他的同鄉。
1995 年,胡郁參加高考填報志愿時,當時在中科大電子工程系讀書的劉慶峰對他說:“中科大不錯,來我們這兒吧!”
就這樣,宣城市高考狀元胡郁成了劉慶峰的同門師弟。

科大訊飛執行總裁胡郁在演講
創業之初一度非常痛苦,整整一年幾乎顆粒無收。胡郁回憶,公司最困難時,劉慶峰本身借錢給大家發了工資。“那時本身還在學校讀書,覺得有工資拿就挺好”。
科大訊飛流傳著這么一個段子: 2000 年“聯想創投”投資科大訊飛后,其投資人員參加了科大訊飛的第一次月度會回去就哭了:“沒想到核心技術這么難賺錢!”
賬戶一度只剩十幾萬元,柳傳志為何仍看好它?
在市場上碰壁之后,科大訊飛賬戶一度只剩下十幾萬元,企業陷入生死存亡之間。
是去是留,人心惶惶。 2001 年,科大訊飛為此專門在巢湖半湯召開會議。
經中科大聯合創始人團隊的堅持,大家最終堅定初心,科大訊飛要做中國乃至全球語音產業的龍頭,并對未來達成 3 個共識:
1.人工智能產業未來有 100 億的空間;
2.我們能成為這個領域的No.1;
3.我喜歡。

2001 年,科大訊飛召開“半湯會議”
這種一錘定音的格局和視野,也奠定了科大訊飛壯大的基石。
“現在很多人都說本身在做人工智能。但對科大訊飛來說,人工智能是我們唯一可以做的事情”。胡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