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的共享單車到現在的共享充電寶,一個個“互聯網風口”快速出現、火爆的同時,也陪同著種種爭議。
歷史總有相似,互聯網金融行業也曾經過同樣歷程,不過3、 4 年的今天,昔日鼎沸的互金泡沫已經開始消融。
過去兩年間,互金行業先后經歷了P2P跑路、校園貸、市場監管、本錢寒冬等多重考驗。大浪淘沙,泥沙俱下。越來越多人相信,要想繼續存活,打鐵就不能靠吆喝,技術實力才是唯一實戰能力。
如今的互金從業者更喜歡闡釋一個新名詞:Fintech/金融科技。熱詞的轉換代表趨勢的變遷,從業者的思考半徑正逐步縮小,從“互聯網+”命題回歸到更專業的科技命題上來。
一個可喜的局勢是,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規模逐步超越美國,領跑全球金融科技的發展。在權威咨詢機構畢馬威公布的《 2016 金融科技百強榜》中,前 10 大金融科技企業有一半是中國企業。 2016 年對中國金融科技的投資超過了 40 億美元,超過了對全球金融科技的投資。
于是,有行業人士斷言,在互金泡沫破裂的同時,金融市場開始褪去皇帝的新裝,正式開啟金融科技元年。

從互金到Fintech,差異化格局顯現
以 2015 年 7 月 18 日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為起點,央行、銀監會等各部委先后出臺互聯網金融細分領域監管措施; 2016 年 3 月 24 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
2016 年 4 月 14 日,國務院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一行三會按照監管分工出臺了細分行業專項整治方案。
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從國務院到地方金融辦,全國布局、深及各部委、機構和互聯網金融各細分領域的互金監管體系基本成型。
在監管政策從“促進”變為“規范”的同時,本錢入場節奏減緩,中小團隊融資難度加大,泡沫開始破裂,行業正式進入洗牌階段。
以網貸行業為例,數據顯示,截至 2016 年 12 月底,正常運營平臺數量達到 2448 家,比擬 2015 年底減少了 985 家,全年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維持逐級減少的走勢,與 2015 年數量大幅增加態勢截然相反。更有人斷言,未來兩年內,互金行業將有九成公司倒閉或轉型。
也有突圍者出現。 2017 年 4 月 28 日,中國網貸平臺信而富在紐約交所掛牌,首日市值約4. 2 億美元,成為 2017 年中國首家在美IPO的互金公司。信而富赴美上市也標識表記標幟美國金融行業對于中國互金概念的接受度正在提高。
海表里金融市場的融合,是中國互金從業者希望看到的。為此,越來越多從業者開始摒棄互金概念,轉向談論Fintech。Fintech自己就來源于三年前的美國,用來形容傳統金融(Fin)與科技(Tech)的結合,也代表著兩個尖端產業新的想象空間。
與互金概念渠道與營銷先行的特征差別,Fintech更加強調技術層面的專業性和革新性。在市場洗牌過程中,中國互金企業也開始將視線轉向技術層面,并試圖在技術驅動下尋找差異化競爭優勢。
除螞蟻金服、陸金所等綜合性平臺之外,互金市場加速產業鏈分化,顯現出互聯網銀行、第三方支付、智能投顧、信貸平臺等幾大主流業務模式,各個領域的從業者開始沖破雜而不精的桎梏,專心修煉獨門招式。
核心價值回歸技術和生態
商業模式是獨門招式,技術實力就是內功積累。而Fintech遵循的邏輯是:通過技術洞察用戶需求,鞭策模式創新,從而構建生態體系。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專家楊濤看來,Fintech是互金行業的真正歸宿,真正實現了科技對于金融功能與產業鏈的全面重構,而追求技術實力的創新可謂修煉內功的唯一法門。
包孕BAT在內的眾多從業者都意識到這一點。
以螞蟻金服為例,目前其業務涉及支付、信貸、保險、理財、征信等多個領域,據傳將于 2017 年尋求上市。在上市之前,螞蟻金服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放棄社交,專注金融和技術。
同時螞蟻金服將Fintech模式進行了改造,只做Tech(技術平臺),把Fin(金融業務)開放給金融機構,將“技術為先”闡釋的更加貼切。CEO井賢棟曾公開宣稱,螞蟻金服是一家Techfin而非Fintech公司,使命是“專注技術、開放生態”。
差別于螞蟻金服的“撥亂反正”,百度的技術轉型更多服從于集團層面的人工智能生態布局。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對百度金融的愿景闡述為 “用科技的力量重新定義互聯網金融、重塑行業規則,引領人工智能與場景應用有機結合的金融創新”,可謂承載了百度AI技術落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