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跨界營銷看似1+1>2,卻并非所有品牌都適合,啞火的跨界營銷數不勝數,甚至還有的玩火不可造成品牌雙雙受損。
近年來,國民消費中品牌影響最終購買意愿的因素占比越來越大,企業品牌自己已經成為一種重要資產。跨界營銷在這樣的配景下,開始愈發重要起來。兩個調性相符的企業,一次成功的跨界營銷,得到不但是合作話題自己帶來的曝光,更兼具兩個品牌價值的彼此融合與促進。
在諸多的跨界營銷案例中,岡本、杜蕾斯奉獻了無數經典案例。岡本與Uber、杜蕾斯與立白,作為天生具備話題屬性的兩款產品,每一次污力全開都引得網友驚叫連連。
在618這個各大電商平臺年中大促時期,岡本與摩拜攜手推出岡本X摩拜《坐上來,本身動》禮盒,更把“污”這個字發揮到了新高度。近期杜蕾斯也利用跨界合作制造話題,與LOL女主播馮提莫拍攝一組廣告刊登《男人裝》上,成為LOL玩家及廣大宅男們在網上的熱議焦點。
僅靠不停借勢跨界話題驅動,岡本與杜蕾斯就賺足了眼球,讓許多求曝光心切的企業垂涎不已。不過,跨界營銷看似1+1>2,卻并非所有品牌都適合,啞火的跨界營銷數不勝數,甚至還有的玩火不可造成品牌雙雙受損。因此,恰到好處的品牌跨界才是獲得曝光收益的關鍵,如何像岡本、杜蕾斯一樣把跨界營銷做到騷而不賤,這背后是個大學問。
80后、90后欠好伺候:那些搞砸了的跨界營銷
比擬60后、70后的品牌不雅觀念,80后、90后對品牌的接受度更強,甚至形成一種文化,好比手機里的果粉、米粉、錘粉,他們不但不像前輩那樣從心里抵觸廣告宣傳,甚至還會在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二次元等社交媒體平臺充當所鐘愛品牌的“吹鼓手”。例如知乎上僅《iPhone 到底爽在哪里?》這一話題,相關回答就超過1448條。但有愛就有恨,錯誤的宣傳合作也會引起反作用。
80后、90后在網絡上的活躍,讓企業做品牌猶如行舟遇水,但翻船的跨界案例也數不勝數。2016年娛樂圈發生一起大事件,雜志《時尚芭莎》因刊登一組郭德綱與兩只LV旅行箱的照片。引起了奢侈品LV非常的不滿,甚至通過電子郵件發聲明,和郭德綱劃清邊界。但各種非議聲音并未因此銷匿,如今郭德綱已被網友打上“毀大牌”的標簽。
其實,這是80后、90后對品牌形象重視現象的正反兩面,合理的利用跨界營銷,將80后、90后的熱情化作助燃劑,實現兩家品牌的1+1>2才是王道。2015年凱度發布的《中國社交媒體影響陳訴》顯示,90后已成社交媒體最大用戶群,80后與90后的占比已達到68.5%。顯然,他們在網絡上傳播的不雅觀點已成為品牌形象構建的重要力量。因此跨界營銷既要做到好玩,又要符合他們的價值認同。好比岡本與代表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的摩拜合作,《坐上來,本身動》幾字不但不讓網民反感,反而會心一笑認為岡本懂我積極參與購買。
所以,如何玩好跨界營銷及其重要,那企業在做品牌跨界營銷時,又該如何做到兩者兼備,實現雙方的1+1>2。除了選擇調性相符的跨界對象,充分掌握90后、80后的愛好也就十分重要。
年輕一代品味+趣味需求,跨界營銷需要騷而不賤
據2016年由艾瑞咨詢發布的《90后 VS 80后時尚品牌偏好研究陳訴》顯示,90后追求個性,而80后追求品質。總結來講,80后、90后對一家品牌的品味與趣味十分重視,這兩者缺一不成。以因羅永浩個人魅力而廣為網友所熟知的錘子手機為例,雖然羅永浩的幽默感讓錘子擁有大量的眼球受眾,然而在品味上網友呈現兩極分化。相當具備個性色彩的羅永浩也并未逃避這種話題爭議性,甚至說出“十年內讓錘黑消失”這樣刺激陣營對立的話語。從知名度與銷量的正比關系來看,忽略了大眾品味這一關鍵點,這樣的話題度對“賣貨”的促進似乎并不算非常成功。
在營銷界,,有關知名度重要還是好感度重要的爭論一直不斷,終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注意力被分散在差別內容平臺上,過于堅持營銷的“正能量”,常會造成“酒香巷深”的尷尬境地。所以,如安在眼球與好評之間找到一個黃金切入點,就顯得極其重要。以岡本摩拜/Uber、杜蕾斯立白/聯合利華幾次跨界營銷案例來看,他們在找到黃金點方面做得就十分到位。
其實跨界營銷對于品牌最大的益處,就是在兩個毫無關聯的品牌間,找到阿誰讓網友“快樂吐槽”的“話題點”。這種巧妙的結合,讓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通過一種營銷形式,進行彼此融合。而在這種融合里,必然要將受眾對品味、趣味的判斷考量其中,一旦對用戶的態度拿捏有誤,常常會造成不但未達成兩個品牌用戶間的認同共識,甚至會造成各自品牌形象受到干擾,占比較大的弱忠誠度的用戶群就有可能因此喪失。
為何說岡本與摩拜、杜蕾斯與女主播標準拿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