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一系列丑聞發作,局面急轉直下的Uber再也忍不住了,公司董事們決定拿高管開刀。
性騷擾丑聞、灰球軟件曝光、“地獄”計劃引發訴訟、蘋果商店下架警告……一連串的厄運如同兜頭猛擊的重拳,打得這家全球共享經濟的翹楚“頭破血流”,口碑、聲譽和業務直線下滑,是該找找這一切惡事的根源了,或者說,找個替罪羊。
不久前,Uber董事會聘請前美國司法部長埃里克·霍爾德進駐公司,調查企業內部職場和運營情況。本周一,在洛杉磯舉行的董事會特別會議上,一票大佬們按照埃里克·霍爾德調查的結果,決定開除嚴重違反道德規范的公司高級副總裁埃米爾·邁克爾(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的鐵桿心腹)。此外,Uber創始人兼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也頒布頒發考慮“休假”三個月。
這位高級副總裁或許就是一個替罪羊,因為Uber今天出現的種種惡果,種下種子的人或許正是CEO卡蘭尼克。路透社日前援引內部人士的說法,卡蘭尼克最終會從優步離開一段時間;雖然僅僅是暫時下課,但是當他回歸時,職位很有可能發生變革,權利也將會削減,對他的監管也將更為嚴格。
層出不窮的丑聞
從本年初因特朗普移民禁令而引發的“deleteUber”開始,壞運氣似乎就沒有離開過Uber。如果你認可谷歌的“不作惡”是一種創新文化,那么回顧一下Uber的這些“事跡”,則堪稱作惡的現實教材。
本年3月,Uber內部已經使用多年的反釣魚執法工具“灰球”遭到曝光。由于Uber在很多國家的合法性存在爭議,沒有運營執照是其最大的問題,無奈之下只有選擇灰色運營。Uber這種運營狀況不免被本地執法機構調查,而“灰球”就是為了制止遭到調查而為執法人員量身打造的“虛擬圍欄”,目的就是讓執法者打不到車或者打到“幽靈車”。
此外,本年4月份Uber內部另一個為了防止平臺司機給對手Lyft兼職的“地獄”計劃也遭到曝光。曝光文件顯示,Uber為了阻止平臺司機為競爭對手辦事,開發了一種軟件,通過虛假用戶賬號進入競爭對手的系統,采集Lyft專車司機的行動路線、軌跡等信息。
獲取相關信息后,Uber會將其與本身司機的路線信息進行對比,挖掘出平臺內為Lyft兼職的司機,針對其采取增加任務訂單,增加收入回報,從而阻止他們為競爭對手辦事。這里需要注意的是,Uber是允許平臺司機成為多家公司兼職司機的,所以他們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阻止司機為競爭對手辦事。
事件曝光后,一名曾經遭受監控的司機對Uber發起訴訟,指控Uber侵犯了個人隱私。有外媒報道,該訴訟已經被列為集體訴訟,這項法律規定表白,只要有類似情況的平臺司機都能夠加入,對Uber提出索賠。事情鬧到這一步,蘋果CEO蒂姆·庫克也看不下去了,他在四月底公開體現,Uber的舉措違反了蘋果公司相關隱私掩護的規定,如果卡蘭尼克不作出修改,就把Uber從蘋果商店下架。

除了內部辦理的混亂,Uber的市場收購動作也引發了巨大的危機。本年2月底Alphabet 旗下的 Waymo 公司將 Uber 告上法庭,宣稱Uber竊取了與自動駕駛技術有關的商業機密。
事情起因是2016年8月Uber以6.8億美元收購的一家無人駕駛卡車公司Otto,創始人安東尼·勒萬多斯基為谷歌前員工,Waymo認為其涉嫌竊取商業技術機密,即Waymo公司14000份機密文件。
上月中旬,這場官司Uber敗訴,法院規定Uber必需立即向Waymo返還被盜竊的機密文件,而安東尼·勒萬多斯基也被Uber解雇。這一事件也讓Uber的無人駕駛項目遭到重創,研發陷入了停滯。
“有毒”的企業文化
除了公司運營上的一系列丑聞被不停曝光,Uber內部的企業文化也成為“眾矢之的”。
2017年2月,從Uber離職的女工程師蘇珊·富勒在博客上曝光了本身在Uber任職期間所遭受到的性別歧視、性騷擾等問題。隨著媒體的曝光增加,內幕被逐步挖開。據悉,Uber內部男權主義盛行,一些男性員工在女性面前“開黃腔”肆無忌憚,對此相關負責人則熟視無睹。如果有女員工投訴或者舉報,相關負責人不但不會提供幫手,還會威脅她們盡量“閉嘴”,不然會在工作總結上給其打差評。
蘇珊·富勒控訴Uber有關部門沒有對實施性騷擾的高管進行嚴肅處理,根源就是業績為先的“流氓文化”盛行。事件曝光之后,Uber迅速成為輿論的“討伐對象”。也正是因為此次事件,直接引發了董事會聘請前美國司法部長埃里克·霍爾德來Uber進行實地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