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國近 200 個萬達廣場中,所有的風、火、水、電等能源調控設施均由一套名為“慧云”的系統統一操控,為了補全這套系統的技術需求,曾經“高冷”的萬達集團也逐漸擁抱起只有幾十人的創業公司。
鈦媒體注:萬達集團并不是一個互聯網企業,沒有太多允許試錯的機會,但是,如今的萬達已經在嘗試摘掉“地產公司”的標簽,真正依靠技術的力量去鞭策創新。以下是鈦媒體對萬達集團 CTO、信息辦理中心副總裁馮中茜的深度專訪:
如果僅從萬達集團近兩年的動向來看,你很難將它和一家“地產公司”聯系到一起。
這場以“去地產化”為主題的轉型已經由來已久。在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 2013 年底的公開演講中,已經將文化產業、以及跨國性企業的發展目標列為集團的第四次轉型標的目的;隨著國內“互聯網+”進程的加劇,2015 年,以電商為主要形態的“飛凡網”成了萬達試水互聯網的首次表態。
2016 年 10 月,萬達再次調整產業結構,頒布頒發在上海成立“萬達網絡科技集團”,這也成為萬達在本來的商業、文化、金融三大板塊之后新增的又一業務。不到半年之后,萬達集團敲定了與 IBM 的戰略合作,并以此進軍公有云業務, 同時獲得 IBM IaaS、PaaS、Watson、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支持。
“萬達進入互聯網科技是因為看好“實體+互聯網”,在這方面萬達有著很好的實體經濟基因,同時也有巨大而豐富的實體商業資源。”在本年 4 月的 2017 IBM 中國論壇上,萬達集團副總裁、萬達網絡科技公司總裁曲德君在接受鈦媒體記者采訪時體現,在他看來,中國的實體經濟需要快速嫁接互聯網,而互聯網科技的廣泛應用也是實體經濟振興的一次機遇。

萬達網絡科技公司總裁曲德君(左)與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右)
這種外部合作呈現出的繁榮,讓萬達逐漸開脫了地產生意中的單一和臃腫之累,而鮮為人知的是,在萬達內部,甚至在全國分部的 187 個廣場之內,那些直接觸達消費者的暖通、空調、照明、消防、甚至是商場播放的配景音樂,背后都有一套強大的系統提供支持,這種內部的信息化完善,,同樣是萬達集團轉型的重要內容。
三年實施,萬達如何展現“慧云”之“慧”?
在急速擴張的 2011-2015 年間,萬達集團幾乎每年就會開設幾十家萬達廣場,而作為集購物、餐飲、影音娛樂等設施為一體的商業集合體,每新開設一個廣場,就意味著新增 3000 余套空調、暖通、排水、電梯(俗稱“風、火、水、電”)等設備。
硬件設備與辦事器的密布,意味著萬達廣場成為一個巨大的數據中心。在每個廣場 3000 套設備的背后,包羅著一萬個需要巡檢、維護、辦理的信息點位,而近200個廣場加起來,就是五百億條的數據規模。
傳統對“風火水電”的維護措施自然是工程師進駐。在過去,一個萬達廣場平均會配備 43 個工程師,可由于有的廣場把各個子系統分散在差別區域,而且需要手動操作來調試,有時連開燈以及空調控制都需要工程人員來回奔忙,隨著萬達旗下購物廣場迫近 200 座,單靠人力顯然不是維護設備的最佳方案。
2012 年初,萬達有了慧云系統的初步想法。在初期,“慧云”被稱作“一鍵式”,即:在一個萬達廣場內通過一個按鍵完成對所有弱電子系統的控制。當時萬達團隊考察了市面上幾乎所有同類型 IBMS(Intelligent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智能大廈辦理系統) 產品,最終在2013年初完成了專屬于萬達廣場定制化產品模型——“慧云1.0”。
在這套系統中,萬達首次實現了對單個廣場內各子系統的統一智能控制,涵蓋了包孕消防報警、暖通空調、公共照明、給排水等 16 類子系統以及 3 萬多個信息點位。在每一個萬達廣場中,都設有專門的“慧云監控室”,工程師可以在可視化的操作界面中,實時監控各個系統的運行數據。

每個萬達廣場的背后,都有著“慧云”系統對廣場內部的風、火、水、電提供技術支持。
“當時在業務上的一個挑戰是:萬達在全世界沒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對象。因為另外連鎖有幾個、幾十個這樣的規模,但我們的廣場是上百家,每個廣場在運營商也沒有一個統一化、尺度化、可快速迭代的產品。” 萬達集團 CTO、信息辦理中心副總裁馮中茜告訴鈦媒體記者。
也正因如此,盡管有已經成型的 IBMS 供應商可以為慧云的實施提供幫手,但由于數據體量過于龐大,“慧云1.0”仍然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