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阿里大文娛戰略主席的高曉松,天天研究粉絲數據,卻認為數據不能直接在思維層面指導創作。數據的指導作用,不是改變一個人的創作風格,而在是平臺選擇與誰合作。
高曉松在蜻蜓 FM 發布會上
退出《奇葩說》節目之后的高曉松,在蜻蜓FM上推出了首個付費音頻節目《矮大緊指北》,談伴侶、說美女、聊生活,教人怎么快速成為一名文藝青年。
當下工作時間和地點主要在集中美國的他,出現了《矮大緊指北》的開播發布會上。這一次,高曉松談了談本身做音頻節目感受,以及當下流行的知識付費,粉絲經濟現象,還聊了聊音樂平臺版權之爭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對行業可能產生的影響等等。
高曉松說,在他念大學的時候,一把吉他能做很多事情。再后來,一把吉他,只能換回來一句“你滾”。然而現在,“文藝青年”的光環又回來了。你身上附加文青年光環,也是一件很動人的事情。不過,從他的話中也可以看出,“文青”是光環的前提是,“你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你是一個有錢人”。
談及當下流行的“知識付費”,高曉松認為,“知”與“識”是兩個不大一樣的東西,“知”是客不雅觀規律和真理,是比較初級的東西。而“識”,則是一個人花了時間和精力,讀了萬卷書,走遍千山萬水之后的東西。
而要做好知識付費,知識精英們最好以一個“淺顯”的角度面向大眾。知識付費要形成良性循環,形成一個新且好的市場,需要優秀的平臺和內容精英兩方面共同的努力。
雖然“粉絲經濟”理念已經不是什么新事物,但是現在卻越來越受到關注,其原因這個概念已經不再局限于“明星粉絲”的范疇。普華永道比來發布的一項陳訴指出,企業在數據收集和分析等方面的投入將提高其對用戶行為和偏好的理解,從而為其辦事及產品確定出一個社區概念,將那些活躍程度高且高價值的用戶轉為“粉絲”。
擁有龐大粉絲群的高曉松強調,在視頻平臺中,千萬不要覺得本身的青春很短暫,就把粉絲瞬間榨干,他曾經多次阻止了視頻平臺企圖做線下運營的行為。
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頒布頒發成立阿里音樂集團,聘任高曉松擔任董事長一職。在高曉松執掌阿里音樂集團醞釀了半年之后,2016年4月,“天天動聽”正式更名為“阿里星球”,成為了一個粉絲經濟的運作平臺。六個月之后,天天動聽停止了辦事,APP依舊可以使用,但是只能作為單機播放,無法獲取關聯網絡辦事,隨后12月,阿里星球也全面停止了音樂辦事。
在這一次,高曉松承認,當年把“天天動聽”改造成為“阿里星球”是他在阿里做的錯誤決策,
“如果當時我能夠想到兩年以后,蜻蜓和其他的音頻平臺做到這么大,當時應該覺得把天天動聽改成內容平臺。因為我們有依托龐大電商碎片內容的需求。一個原本放音樂的平臺,其實應該擴展成聲音節目”。
自從阿里音樂并入阿里大文娛板塊之后,作為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高曉松天天看數據,還開發了一堆數據工具,抓取阿里所有平臺以及阿里之外平臺的數據,計算粉絲畫像。然而,作為內容創業者,在高曉松眼中,即使看了數據也無用,內容創作者是有本身風格的。
“一個創作者能夠通過數據改造本身的創作,那這個人就是AI,是人工智能。人是有風格的,我們從小學過一個叫‘風格即人’,你的創作就是這個風格。”
而數據的作為內容創作的指導,不能直接在思維層面指導創作,不是指導改變一個人的風格,而是應該用在選擇創作者合作的時候。
不但僅是音頻節目出現了付費內容,在數字音樂市場,流媒體付費訂閱和數字專輯購買也開始在影響產業的發展。高曉松認為這樣的情形,對音樂行業是一個很好的鞭策。
但是,音樂是和其他的內容產業有很大的差別。一方面,音樂的產量是非常有限的,門檻很高,無法跨界競爭和降維競爭。另一方面,因為是陪同性消費,需要全版權才能收費。
在比來,蘋果公司將中國本土化創新“打賞”寫進條款,收取30%的“過路費”一事,引起了內容產業不小的震動。在高曉松看來,蘋果公司擁有話語權,這一行為合乎情理。但是,未來技術的前進,尤其是區塊鏈技術的飛速發展,是有可能打破這一局面的。
“蘋果我覺得也沒有什么可恐懼的,因為未來有必然的新機會出現。技術就是削減壁壘、削減不同、削減鴻溝,蘋果這么多年建起來的壁壘,也會在未來技術的沖擊下會有很大的改變。”高曉松說。(本文首發鈦媒體,記者/李程程)
以下內容節選自高曉松在《矮大緊指北》開播發布會上的演講,經鈦媒體記者整理:
做音頻節目找回了愉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