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跟朱嘯虎的伴侶圈論戰迅速將共享單車之爭推向又一個高潮,為什么一向低調的小馬哥會以如此激烈的公開方式來加入論戰?從根本上看,是為了戰略利益,但是最直接的原因,其實是比來ofo一系列公關攻勢引起的,小馬哥實在看不下去了,為了掩護被投資方站出來。但他這一站,可能會使ofo融資受到影響。

先來看看ofo的公關有多強。
1、從4月份開始,各大數據研究機構開始密集發布共享單車市場陳訴,這些機構里,有一些我們熟知的大機構,也有一些名字都沒聽到過的,但這些機構發布的陳訴最終結論都無一例外的顯示ofo比摩拜牛逼。摩拜就感覺很委屈,也說本身才是第一。
本相到底怎樣不得而知,但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其實這些陳訴都只能統計到App的用戶打開情況,App之外的調用行為,這些機構是監測不到的。可是摩拜除了App之外,還有微信入口,用戶通過微信使用摩拜的數據,這些數據機構是統計不到的。所以,如果加上App之外的數據,誰高誰低,,真的欠好說。
別的一個細節是,摩拜從2月底開始接入微信,從4月份開始,突然就密集出現各種陳訴,這時間點也挺玄乎的。
2、摩拜公布了6億美金E輪融資到賬的消息,按道理來說,作為時下最受關注的獨角獸公司、并且又是巨額融資、還有騰訊加持,這條新聞應該會成為連續幾天的頭條。但是事實上你會發現,不單這條新聞沒火起來,反而是一些有利于ofo的軟文滿天飛,刷滿了伴侶圈。
摩拜完成巨額融資,對頭號競品來說本應該是最為被動的事件,但是到了ofo這里,情況好像不是這樣,如果你不是業內人,甚至你會感覺拿到融資的不是摩拜,而是ofo。
先利用各大研究機構只能抓取App數據的特點連續發布第三方陳訴,混淆視聽,接著又是業內知名人士拋出收官之戰的論調,隨后再由最知名的己方投資人出來站臺,簡直是一條龍式的公告辦事。拿到一手欠好的牌,但是卻打出了非常高的水平,不得不說,ofo的公關操作確實很高明。但是物極必反,持續的不厭其煩的轟炸,總會讓人產生厭倦,我伴侶圈就看到有一些記者在吐槽。
我感覺,馬化騰也是被刷的不厭其煩了才出來評論朱嘯虎老師那條伴侶圈的。因為根據大家對馬化騰的認知,像他這樣低調得連公開活動都很少參加的人,如果不是實在看不下去了,他應該是不會在伴侶圈跟朱嘯虎老師這么正面剛的。
小馬哥出面,影響自然是很大,但到底大到什么程度?我有預感,ofo的融資會受到影響。
首先,馬化騰堅定的站在摩拜身后,而且正面站出來支持摩拜,這就很顯然的釋放了一個信號,如果投ofo就要做好跟騰訊懟的準備,而如果沒有一個能夠像騰訊一樣的戰略投資人出來領投,單純的財務投資人顯然是不敢貿然砸錢的。終究,投下去就意味著還要燒錢,可要燒錢,財務投資人必定是燒不過戰略投資人的,更何況還是騰訊這樣的印鈔機。
其次,馬化騰的回應里面,大部分人看到的是智能機非智能機的對比,但是實際上,馬化騰公開的阿誰微信支付數據才是最關鍵的。因為通過前期的一波公關鞭策來看,ofo應該是在打市場份額這個牌,融資過程中對投資人說的應該也是ofo市場表示比摩拜好之類的故事,如果只是ofo單方面說,投資人應該是會相信的,但是這個時候馬化騰出來說,微信支付的數據摩拜居然高出ofo一倍多。看到這個數據,估計就算原本確定要投的投資人,這個時候也會猶豫一下。至少會再拖延一下,要求再看看數據,要么就是估值打個折之類的。
其實回過頭來看兩家公司在戰略選擇上的差別,ofo的思路很清晰,就是用最小的成本迅速鋪量,用時間換空間,希望用最快的速度實現規模經濟。這也是朱嘯虎的經典策略,當初滴滴就是這么推起來的,但是滴滴跟ofo差別的地方在于,滴滴的車不是本身的,快的的車也不是本身的,大家的車都是出租車公司的,在體驗上并不存在差異化,所以,兩家的資源稟賦是一樣的,誰搶到最多的資源,誰就獲勝。但是在共享單車這個市場,車都是本身造的,本身造的車就存在差異,ofo用低成本造車能在短時間內把車鋪出去,但是車的損壞率就比較高。而摩拜的策略則是相對穩一點,先保證車的折損率降到最低,再進行規模擴張。
這就像兩只猴子角逐掰玉米,一只猴子掰的快,但是掰2只就掉一只,而另一只猴子掰的比較慢,但是活比較細膩,掰的玉米都是本身的,比到最后,往往還是掰的慢的那只猴子贏。
朱嘯虎老師回應馬化騰說,可以去大街上看一看就知道誰的車比較多,但朱老師忽略了一點,看到的車,它并不必然能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