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整合趨勢反映的還是本錢的力量,本錢轉向也將是版權市場的第二個趨勢。
從2014年國務院46號文發布,中國體育產業“五萬億”目標確立開始,如果評選“中國體育產業奧斯卡”影帝,版權只怕當仁不讓。
這不是因為版權生意多么成功,而是它幾乎搶占了所有風頭,快要成為整個體育產業在社會中的形象代言人。即使在2017這個“體育小年”,圍繞騰訊、樂視、蘇寧、新英、當代明誠等行業大公司產生的版權故事還是層出不窮。如果媒體不知道寫什么能火,寫買版權和丟版權的事情總錯不了——對了,標題里最好帶上樂視或蘇寧。
然而,市面上如此之多關于體育版權的文章,看現象者多而談素質者少,炒作者多而分析者少。圍繞“天價”、“欠錢”、“泡沫”、“付費”這幾個關鍵詞,寫版權的文章已經嚴重趨同,而且陷于“版權不能變現,但價格依然猛漲”的矛盾中無法自拔。
這就是體育產業生態圈策劃這篇深度稿件的原因。我們希望從打法、誤區、趨勢三個維度,解讀過去三年中國體育版權市場的成敗得失,以供后來者借鑒。
從坦克大戰到空中轟炸:版權市場的四種打法
坦克兵團戰:樂視體育與蘇寧體育
第一種打法以樂視和蘇寧為代表,全方位收割版權,進攻時猶如坦克兵團作戰,火力全開聲勢驚人。其核心邏輯是,以高價購買實現資源獨占,以壟斷優勢打通變現之路。
這種打法制造了最多的話題,也帶來了最多的爭議。“先行者”樂視體育陷入危機,而采用相似模式的蘇寧卻大幅躍進,中國版權市場的波詭云譎有時真讓外界感到匪夷所思。
匪夷所思的背后是一個關于本錢的故事。樂視體育早期進行戰略規劃時,就提出“版權決定命運”的構想,即通過以版權為代表的核心戰略資源聚合,迅速提升公司估值,以求在本錢市場上取得突破。他們也確實曾取得階段性成功,版權及相關資源是樂視體育前幾輪融資的核心部分之一。
當然,這不純粹是本錢故事。樂視也為這種策略設計了變現之路,那就是會員付費。一方面和自身的生態體系結合,另一方面也符合中國體育傳媒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一個看起來很美的想法,并且具有開拓者和探索者的意味。
但由于眾所周知的資金問題,樂視體育的嘗試還未全面展開,就已經基本宣告失敗。輿論的關注焦點也隨之而來:樂視走欠亨的路,蘇寧就能走通嗎?
針對這一點,之前的不少評論分析都認為,蘇寧擁有比樂視更為雄厚的資金實力,因此他們能夠以時間換空間,支撐到付費市場相對成熟的時候,走通付費之路。
這個不雅觀點似是而非。版權價格的飛漲早已超出了一切常規乃至非常規的生意邏輯。據估算,蘇寧總體版權成本已經多達數十億,這是任何企業所不能承受之重。蘇寧的應對之法絕非坐等付費收入和廣告收入持平版權成本,而是在實現版權資源壟斷之后,進一步實現直播平臺資源的壟斷,以此完成一個宏大的本錢故事框架。
空軍精準打擊:騰訊體育與NBA
樂視和蘇寧模式最大的“反對者”就是騰訊體育。這家互聯網巨頭向來有一種“克制的低調”和“低調的驕傲”,他們一切行動的前提是能夠賺錢。因此,騰訊在體育版權上采取了完全差別的打法。
騰訊的策略是鎖定某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核心資源,然后全力運營。如果把樂視和蘇寧的策略比作是坦克兵團大進軍,騰訊的打法更像是空軍和導彈部隊的運程精準火力打擊。騰訊選擇的目標是NBA,這兩者的結合是中國體育版權市場少有的成功案例。
從價格來看,騰訊5年5億美金的花費富有前瞻性,為之后變現留下了空間。按照之前的消息,騰訊本年在NBA業務上實現收支平衡。由于掌握了資源的相對獨占性,騰訊順勢推出了付費會員業務。據騰訊體育高層介紹,本年會員收入所占比重超過20%。如果這個數字屬實,也算不小的突破。
比擬之前樂視體育每年599元的會員包,騰訊的產品設計和定價更為合理。樂視的絕對價格雖然不算很高,而且一度擁有海量資源,但這種大包大攬的銷售模式(如無單場點播、沒有針對差別項目的獨立會員包等),思維依然停留在“百貨公司時代”,不符合“淘寶時代”用戶的精確購買需求。而騰訊相對偏低的定價,以及產品上的優勢使得他們更容易獲取用戶。
騰訊和NBA的合作之所以獲得高度評價,主要在于這一模式實現了版權的變現與盈利,對付費模式的推廣也有積極影響。但這個案例究竟有多強的可復制性是別的一個問題,因為騰訊和NBA的合作自己非常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