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球最大市值的公司有七家是科技公司。如果再去掉巴菲特的投資公司,那只剩下兩家,前五家是美國的科技公司,中國有兩家是騰訊和阿里巴巴,很榮幸比來兩三個月躋身其中,就釀成七家。這個事情很有意思。”
鈦媒體注:6月20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在香港召開,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頒發了主旨演講。
馬化騰認為,香港發展創科不是沒有機會,粵港澳大灣區抓了幾付好牌,跟舊金山的灣區很像:大疆、華為以及OPPO都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硬件業代表;順豐是粵港澳大灣區辦事業的代表;格力則是制造業的代表。
馬化騰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設想才剛剛被提及,未來路還長。他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發展大灣區應該著重發展科技,讓大灣區成為國內科技企業走出去的出口,國外企業走進來的入口;
第二,建議大灣區有留住人才和誕生人才的政策和平臺,讓更多的優秀人才留在大灣區,搬大樹引鳳凰;
第三,建議三地粵港澳政府能夠聯動,化競爭為合作,共同面向海外要市場、要人才,出臺各種留住高端人才的政策。相信港珠澳大橋通車后,大灣區會跟舊金山一樣成為一個閉環,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
“目前,全球前十大市值的公司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過去都是以金融為主的傳統行業,但是現今前十大市值公司中已有七家科技公司,而且前五家都是美國的科技公司。”馬化騰認為發展大灣區要更加重視發展科技,讓大灣區成為國內科技企業走出去的窗口,成為國外企業走進來的橋梁。
馬化騰還提出了“灣區人才計劃”的設想,“好比出入境政策方面能不能推行高科技人才的綠卡,讓高端人才的流動和跨地域的發展能更加便捷”。
馬化騰還特別說明,順豐集團董事長王衛是他費了很大勁才被請到現場來,因為王衛實在太低調了。
據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醞釀已逾10余年,2015年該概念在一帶一路規劃中被正式提出,2016年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2017年3月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陳訴。
資料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由“9+2”組成,即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土地面積占全國的0.6%,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2.4%,常住人口占全國的4.9%。(鈦媒體編纂蔡鵬程整理報道)
以下為馬化騰演講的主要內容:
很榮幸今天騰訊承辦粵港澳大灣區的論壇。今天的論壇從想法到落地只有短短兩三個月時間,之所以順利舉辦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組委會的嘉賓,包孕政府、大學、企業、智庫和媒體,可以說全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剛才正如主持人介紹的一樣,騰訊的發展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我們在1998年在深圳創立,2004年在香港上市,四天前剛剛的6月16日,是我們上市13周年。我們不知不覺在香港從一個非常低股價的股票成長到現在的香港龍頭股之一,我們和香港的很多市民也在這十幾年的過程中結下深厚的友誼。
騰訊有2/3的員工就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上班,可以說香港是我們走出去的窗口。在這個過程中,騰訊一直思考如何回報我們港灣的家園。本年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兩會期間提出打造粵港澳科技灣區的建議。本年政府陳訴中可以看到政府陳訴首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更讓我們感覺到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以及港珠澳大橋即將開通之際,粵港澳大灣區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
前不久,接受香港經濟日報一位記者采訪時,我評價說,香港發展創新不是沒有機會,而我認為它抓了“一副好牌”,有很多優勢和條件。粵港澳大灣區我感覺抓了“幾副好牌”,不只是一副。
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在消費電子以及PC互聯網時代引領全球科技,但是比來十年,尤其比來五、六年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其實正在趕超全世界。我們有很好的基礎。我們再看粵港澳灣區,我們手上的幾副好牌恰恰反應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未來,,軟件、硬件、辦事三位一體,缺一不成。
大家現在看到,不管是電子產品還是軟件開發,已經不能孤立發展,必然是整合在智能設備里面,軟硬結合,同時又連到云端,與后端的云辦事進行整合。這是大勢所趨。這個趨勢恰恰是粵港澳灣區的優勢,包孕香港、深圳、廣東很多珠三角企業,剛好具有這三者優勢。如果能把這三方面的優勢整合起來,我覺得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