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下各方關于共享單車的討論,從本錢的角度看,最大的問題是共享單車有沒有前途,有多大前途的問題。這決定了本錢接力的游戲還能否玩得下去。
一、大佬共享單車之爭的關鍵不合是前途問題
昨日下午,無論是微信群,還是伴侶圈,都被馬化騰和朱嘯虎(金沙江創投創始人)兩位大佬之間關于共享單車的討論的截圖刷屏了(截圖是個令人恐怖的反人類的功能),馬化騰的不雅觀點是比較典型的技術思維,強調了共享單車的智能化問題。朱嘯虎則主要從目前的數據、路線及未來的演化等角度看。
個人看完后,結合前兩天在《監管尚未對共享單車出手,談何最后收官?》一文中的一些看法,認為大佬對共享單車的爭論的關鍵不合在于共享單車是否有前途的問題。即:馬化騰從重點從技術角度分析認為,根據目前共享單車的玩法,前景是堪憂的。因此,如果共享單車如果要繼續玩下去,首先就要從技術層面解決其關鍵問題。
個人看待共享單車,主要看的是這個出行場景有沒有前途的問題。與那些本錢大佬差別的是,個人很不看好共享單車的未來。所以,本文探討的關鍵不是最后留下幾家或者是不是最后的幾家像過往行業合并的案例那樣。而是本錢如此砸重金在這種重資產的業務模式上是否還有想象空間的問題。如果沒有,雖然不是全部,但是有些本錢就要考慮如何退出,或者忘記沉沒成本的問題了。
接下來擺幾條不看好共享單車的幾個理由供大家參考。
二、共享單車的商業價值問題
如何看待單車以及共享單車?
單車是工業社會早期的一種出行工具,我們國家在建國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整個工業化水平不高,那是的交通工具,單車是一種主要的方式。當時可不是代步工具,而是主要的出行交通工具,走親戚出遠門甚至進城,都是騎單車,,哪怕是幾個小時。加上我們的人口數量大,所以才有了自行車王國的稱號。因此,與當時的收入水平比擬,擁有單車的家庭就相當于是擁有了大件資產。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水平提升,時至今日,單車已經演化成一般的代步工具。并且,隨著摩托車、電動車等的替代,單車的代步工具也大大弱化。進入到智能社會,共享單車解決的是最后一公里的出行代步問題,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其不會較高的商業價值,只是替代性的代步工具罷了。
因此,盡管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已經各處都是共享單車,這得益于本錢的強大投入。但是,從出行方式的發展來看,個人認為,本錢再強大,卻也不能把我們帶回阿誰曾經的自行車王國了。
也就是說,本錢們希望的,試看未來的城市,必將是共享單車的世界,這只是一種幻象。所以,一部分本錢主義很大程度上還真的會是做了“公益”。不過,這種公益也是大打折扣的,那么的鋼鐵和塑料垃圾,接下來要怎么辦?或許又催生新的商機吧?
三、數據之爭,很缺共享單車這最后一公里的數據嗎?
都習慣說連接,那共享單車到底連接了我們什么呢?連接的基本目標無非就是數據,所謂的數據之爭。那么,共享單車這最后一公里的代步解決方案能夠提供我們什么數據呢?思來想去,無非就是這半小時車程半徑范圍內的衣食住行或者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數據。在O2O已經如此普及的情況下,互聯網企業,尤其是那些互聯網巨頭,還缺這樣的數據嗎?通過支付寶的信用數據,就可以免有押金,這不是更多的在使用現有的數據嗎?也就是說,共享單車的這些數據,就真的能產生更高的價值嗎?我看,這是本錢在講述擊鼓傳花的故事的時候的又一個想象罷了。
因此,在個人看來,所謂共享單車的連接,其實是以連接屁股的方式實現了微信沒能實現的“用完即走的情懷”。它是非智能的,其實對于用戶而言也不需要太智能,太智能了對本身的隱私的收集就太多了,甚至會出現類似家用攝像頭那樣被黑客劫持操控的問題。因此,共享單車,連接的不是腦袋,而只是屁股的需要(最后一公里出行主要就是邁開腿挪挪屁股)。用完了就可以離開了,不帶走一片云彩。并且,這都應該不是屁股決定腦袋的場景。這最后一公里所承載的數據,價值幾何?
四、本錢鞭策力的副作用欺壓看得見的手動手問題
本錢在鞭策模式的創新過程中,最大的副產品就是對現行規矩的挑戰或者說破壞。說得委婉一點就是用本錢去撬動利益關系的重新分配。在共享單車上,既有短時期內大量提供單車從而引發交通規則、社區辦理等的沖突問題,也有對傳統的自行車制造、銷售、維修售后乃至摩的司機等的利益沖擊問題。這些沖擊引發的后果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優化方案和運營優化的問題,而是一個由于本錢的用力不當是否最終會引起監管部門出手加以整治的問題。網絡約車的模式上已經給了社會各方比較沉重的教訓。對此,本錢不加以吸取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