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嚴重滯后于就業人口的增加速度,這給印度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蒙上了一層暗影。
印度2016年的GDP增速為6.8%,超過中國的6.7%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據世界銀行預計,印度在2017年仍將以7.2%的高速繼續連結全球第一。
恐怕沒人能否認印度經濟的巨大潛力,但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嚴重滯后于就業人口的增加速度,這給印度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蒙上了一層暗影。為什么會這樣?
據調查,印度正在接受義務教育的6-14歲兒童數量超過2億。到2025年他們中的1億人會進入社會工作,但當他們進入社會時恐怕沒有太多工作機會等著他們。這意味著印度巨大的人口紅利得不到發揮,眾多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也會帶來社會安適隱患。

上圖為互聯網女王陳訴,顯示印度印度就業崗位增加速度明顯低于就業人口增加的數量
印度就業率有多低?
據印度勞工與就業部最新發布的季度陳訴,從2016年4月至9月的半年里,印度制造、建筑、貿易、交通運輸、餐飲住宿、IT/BPO、教育和醫療這8個主要非農產業凈新增崗位(net job creation)10.9萬個。新增加的就業崗位僅占這8個產業總人數的0.5%。
同一時段里,制造業作為這8大行業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占總人數的一半)僅創造了1.2萬個就業崗位。同期,辦事業創造了12.8萬個就業崗位,,建筑業不升反降,反而丟失了2.4萬個崗位。
教育和醫療產業在那半年里創造了最多工作崗位,占比75%,別離為4.9萬和3.3萬。
低就業增長已經被視為印度經濟增長的巨大不確定性。從印度政府的2011年人口普查發現,2001至2011的十年間,印度的平均經濟增速為7.7%,發展速度不成謂不高。但就業增速只有1.8%。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作技能培訓的不足和就業崗位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不服衡。經濟專家Dharmakirti Joshi對此體現:“問題的關鍵是就業崗位增加的數量趕不上就業人口的增加數量。制造和建筑兩個行業做得欠好。雖然莫迪政府正在積極創造就業崗位,但目前的速度遠遠不夠。問題的關鍵是,像紡織、食品加工和IT辦事這些傳統就業大戶進行了技術升級,留給低技術工種的工作崗位正在減少,而高技術工種的就業需求卻得不到滿足。”
印度各個產業都存在不協調性
為什么制造業和建筑業發展得欠好?制造業對工作技能的要求相對更加嚴格,而工人技能不足是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障礙之一。
此外,印度政府加大了土地收購的限制和監管使得企業獲得土地的成本大大提高。傳統銀行對實業的支持力度不足也造成新設備更新不及時。這些都成為制造業、建筑業發展的阻礙,也間接減少了崗位需求。
技能培訓不足不但僅發生在低技術行業,很多高學歷的從事白領工作的印度人也被認為能力不足。2013年,咨詢機構Aspiring Minds發布了一個印度公司白領工作能力調查陳訴,引發了印度社會大討論。
陳訴稱,47%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白領被認為不適合從事企業內的任何工作崗位,主要原因是英語能力不足和技能培訓不足。人們開始意識到印度高等院校課程設置與相關工作技能需求的脫節情況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
令人感到尷尬的是,即使這些收過高等教育的白領工作能力沒問題。當他們進入社會找工作時也會發現,會有超過60%的大學結業生和研究生找不到適合他們的學歷和技能的高端工作(印度勞工與就業部2013/14財年調查)。
長期以來,印度的大型企業和大型機構在解決就業方面的貢獻是微乎其微的。據印度聯邦銀行統計,印度有5億工人,只有3000萬在大型企業和機構工作,僅占該國工人總數的0.06%。并且這3000萬人中有超過一半為政府工作。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雇員和國有企業雇員加起來有2000萬人。后來由于政府運營的鐵路和航空系統改革,該數字下降到了1700萬。隨著有政府配景的銀行和石油公司合并和改革,未來政府雇員數量有望進一步下降。因此,私營企業才是未來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力量。
鑒于大型企業解決就業的能力有限,預計中小企業將消化印度40%的勞動力,目前印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面仍有待加強。
目前還很難準確評估印度的就業情況,因為印度還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全國就業追蹤和分析體系,并且很多印度農民在農閑時會到建筑行業做臨時工,使得就業數據很難做到準確。
Daiwa本錢印度分公司的CEO Kentaro Konishi的預測是“印度目前的失業率應該在10-15%之間。”他還指出“印度制造”計劃和更好的工作培訓有助于提振就業市場。但未來五年的印度勞動力市場仍有疲弱的可能。
竺道不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