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拜候結束后,身體欠佳的于航也發了一則伴侶圈說到,“北京有沒有40度我是不清楚,但我絕對有40度了。感謝行業表里所有兄弟姐妹的關注,我先退燒再和大家聊聊。
2017年3月,建立樂視體育版權帝國的核心人物于航正式離職。在消失于江湖一線的三個月里,總會有這樣一個問題流傳:
“于航究竟去哪兒了?”
如今的樂視體育,已在兩年前開始的這場版權戰役中陷入到砥礪重生的境地。而這位曾經的樂視體育COO、版權業務的靈魂人物,他的去向,注定會多出一絲悲壯與一絲期許。
“我離開樂視體育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喜歡本身的狀態了。”
6月19日下午,在還未安置空調,略顯悶熱的雙刃劍北京辦公室里,我們見到了這位“百億”體育版權操盤手。見面的時候,他仍在處理入職的相關事宜,這是于航在經歷流言頻出的100天后,首度面對媒體的采訪。
于航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關注,自然有其原因所在。且不說他在亞足聯和新浪的任職經歷,單看在樂視體育這段歲月,就能明白他的獨特作用。
2014年,于航加入樂視體育成為副總裁(后續任職首席運營官),負責樂視體育戰略資源辦理(以版權采購業務和海外合作為核心)。在當時萬達、騰訊、蘇寧、阿里等行業巨頭紛紛布局體育產業時,樂視能夠迅速崛起,于航參與策劃和負責鞭策的版權業務是關鍵之一。
而在之后的日子里,于航又經歷了樂視體育最好和可能是最壞的歲月,也成為整個中國體育產業飛速增長的重要見證者之一。
然而往昔的光榮與夢想早已塵封在記憶中。于航也在接受體育產業生態圈采訪時體現,他已入職當代明誠體育集團,擔任董事長特別助理一職,負責國際事務,工作內容直接向蔣立章(當代明誠第一大自然人股東(600136.SH),雙刃劍創始人及總裁,西班牙格拉納達俱樂部主席)報告請示。6月20日,當代明誠也通過官方渠道頒布頒發了這一消息。

于航(右)與蔣立章合影
他也在與生態圈的交流中,詳細談起三個月以來的心路歷程。
于航為何離職?這是很多行業人士都問過的問題。“媒體對我有很多解讀,我覺得他們不要臆斷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確實我不喜歡當時那種狀態和我本身了,那我就要選擇放棄。”他不想再過多地解釋已經發生的事情。
但依然有很多人執著于對阿誰時期的樂視體育的探尋,甚至有人將樂視的失敗歸咎于激進乃至瘋狂的版權擴張所致。作為事件的親歷者,當被再次問到如何看待老東家的版權業務時,于航出于本能的掩護和感情,拒絕回答。
他帶有遺憾地增補說到:“我始終認為我們現在不該該把樂視體育定義為一種失敗,我覺得這是不客不雅觀的。它遭受了一些挫折,挫折讓大家有很多反思,但當你親身經歷整個過程,因為我們是親歷者,你會發現其實你做的都是對的。現在市場上另外人他也只好根據這套打法去做。”

2016年春,拳王泰森一行參不雅觀樂視,于航負責伴隨
于航正式離職后,原本計劃周游四海,但他總覺得本身的內心始終無法真正安靜下來。在剛離開公司的一段時間里,他會經常質疑本身為何上午不在辦公室里。于是他選擇和行業里的人聊天交流,討論商業模式,幫伴侶梳理業務布局,去健身房,看書看商業雜志這些方式來調整他的生活狀態。
在他離職的消息確認并傳開后,憑借其多年的一線經驗和資源積累,大大小小的體育或者其他行業公司都向他拋來了橄欖枝。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他有可能成為中籃聯(北京)體育有限公司(俗稱“CBA公司”)版權開發負責人。
“有一些消息說我要去CBA,我確實跟CBA公司、跟組建這個公司的核心團隊有過溝通,分享了一些想法,但最終沒有選擇,就是這么一個過程,最終沒有選擇。”于航說。
失去一個在國內頂尖體育IP內部頂層設計的機會,在外界看來可能會覺得相當惋惜,而于航卻用“宿命”一語帶過。“緣分的東西,我還是看得比較重。我經常會在伴侶圈里講,,看很多東西,人和事,生活和工作,比較宿命。”
“選擇當代明誠,但不會只做媒體版權。”
當于航最終選擇了當代明誠,這個決定出乎人的意料。但他做出抉擇的時間,僅僅用了兩周。
在他年初想逃離現實,張弛有度地擺設個人生活時,他才發現自我的修行還遠遠不夠。于航自言,一個人的狀態改變時應該很自如,當時有很多時候就覺得本身應該要靜下來和慢下來,但這件事又談何容易?那兩年就是很忙,節奏如此之快,突然間我沒有這么快的節奏了,確實要花很多時間去重新適應。但在他跟蔣立章先生前前后后溝通了兩三次之后,雙方很快就達成一致,于航隨即進入新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