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鈦媒體在線課“鈦坦白”第42期,我們請來了三位鈦客,分享超融合究竟是如何顛覆傳統架構,并成為云計算領域“網紅”的。本期鈦客之一、中科曙光高性能計算首席科學家、麻省理工博士后研究員吉青,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之后先后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后研究員。截至2015年8月,吉青博士已頒發論文20+篇,其中SCI檢索論文18。共計被引用200余次。近十年來,吉青博士成功參與8個海表里重大科學研究項目。2013年被聘為濟南市千層次創新人才,泉城特聘專家。2014年入選國家高級工程師。吉青博士現任曙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產品事業部副總經理。曾任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國際合作主管,亞洲的超算協會總監。
本文節選自吉青在鈦坦白的分享。如果您還不是鈦媒體Pro用戶,希望查看鈦坦白所有干貨,進入鈦坦白九個專業群交流,并查看更豐富的專業數據和信息,可點擊:注冊。
以下按照吉青在鈦坦白的分享實錄整理: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科曙光的吉青,很高興在鈦坦白與大家交流,希望我們相互都有所收獲。
關于中科曙光
曙光公司早在90年代初就已經開始做高性能計算了,到現在已經有將近30年做高性能計算的經驗,同時發布了7代的高性能計算機,三次進入了top500的前十名。從2009年到現在,我們一直是中國市場的NO.1,也曾經是亞洲最大的高性能計算機提供商,但尤其讓我們值得自豪的是,我們已經支持了一萬以上的辦事于各個行業的各種應用。
剛才我提到曙光發布了7代的高性能計算機,這里我列舉一個,那就是1993年我們發布的曙光1號,這是中國第一臺高性能計算機,也是因為這個計算機的發布,國外解除了對中國的禁運,當年被寫入了國家總理的年度工作報告請示。
目前我們曙光公司已經可以提供包孕高性能計算、辦事器、存儲、安適等基礎設施產品及辦事,同時也提供很多新興技術好比云計算、大數據等等。
中科曙光是從中科院計算所走出來的企業,有非常濃厚的研發配景和研發理念,我們曾經五次獲得了中國年度十大科技進展獎,七次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同時三次獲得了國家科技創新成果獎等。但是我們相信,所獲得的榮譽僅僅是代表過去,將來我們也希望跟各位精英一起譜寫更加美好的明天。
計算已無界限
比來很多業內專家提到的一個趨勢叫做“計算已無界限”,這是從兩個方面來表現的。
第一個方面表現在計算的應用上。計算不但應用于低碳、新藥、數字創意、生物合成,同時也被運用到3D打印、遙感衛星、精準醫學,包孕比來大家關注度比較高的磁懸浮軌道、大飛機等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國內很多這種產業正在慢慢的聚集。好比說合肥的半湯生物經濟實驗區以及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他們都是針對于某種特定的應用,把其相關的上下游集合在一起,其中也用到了我們計算技術,來形成這樣產業高度精準密集的發展標的目的。
第二個方面表現在我們的設備上。或許幾千年前,中國用算盤,國外用一些石子或者是木棒來進行計算,也就是說計算設備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存在。但是在今天高度發達的新時代,計算設備已經不會單獨出現了。好比說手機,必定是兼備通話、短信、微信、上網以及計算功能,別的像無人駕駛,汽車對于大家來說一般只是個交通工具,但是現在已經融合了計算設備。包孕我們很多家用電器以及電子設備,好比說網卡,現在都有不少自帶ARM的芯片。因此,很難把計算設備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
物聯網的發展
現在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物物相聯的時代,這個物物相聯指的不但是物品和物品之間,更是人和物品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也就是我們用英文講的IOT。在這樣一個物聯網里面,有三個最核心的技術:傳感器、網絡和計算。打個比喻,傳感器就比如是我們的感官,聽覺、觸覺、視覺等,網絡就相當于我們的神經,通過感官感受到的信息把它傳到我們大腦上去,然后在我們大腦上進行判斷分析等計算,來形成一個對世界的認識和再發掘的過程。
關于物聯網的發展,一些國外媒體給過這樣的評價,它大概從2000年開始到2020年之后蓬勃發展,整個物聯網的發展會分為四個階段:
對物流信息的需求,好比說我們現在可以查詢到我們的包裹到哪。
關于監控、安適、醫療、交通、食品安適、文檔辦理等。
對于人或者對于事物無時無刻的一個定位,這種定位不但僅表示在戶外,像我們用的GPS,更表示在戶內,我們在房子里甚至在地下室都可以被精準定位。
可能像我們古代所傳說的隔空取物,是真正的實現,它能夠幫手我們遠程的辦理、感知、代表和控制一些我們需要關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