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茶飲創業崛起 誰是“中國版星巴克”?
這個夏天,最熱的除了太陽,還有什么?答案有兩個:一個是“分享經濟”,另一個是“新中式茶飲”。
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等等的興起,讓“分享經濟”一躍成為當前最熱門的關鍵詞。
而“新中式茶飲”,因為熱天的到來以及它所代表的“夏天的味道”,讓它在街頭巷尾被眾多年輕人津津樂道。
那么,當“分享經濟”碰上“新中式茶飲”,又會發作出怎樣的熱度?
誰是茶飲行業“飲領者”?
“新中式茶飲”是傳統中國茶和奶茶交匯融合產生的新物種,并呈現出一種“網紅級”現象。如果說傳統奶茶被視為“low”的象征,那么“新中式茶飲”則作為一種“高bigger”的產物大行其道。
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奶茶”進入大陸市場并風靡多年。但近幾年來,無門檻的產品、無休止的“價格戰”、無體驗的簡單檔口以及眾多奶茶采用茶粉、奶精給人形成的勾兌印象,讓消費升級、注重健康的 80 后、 90 后對奶茶本能拒絕。奶茶正以15%-20%的幅度下滑。
而數據顯示,當前作為主流消費群體的 80 后、 90 后已經達到了 4 億多人。因此,滿足年輕人的需求,獲取豐厚的利益,是“新中式茶飲”崛起的最大誘因。
“新中式茶飲”引領者們對市場、商業、格局有著敏銳判斷,他們高舉高打,把茶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因味茶、嫩綠茶、荼啡茶、喜茶、奈雪的茶、聚茶等品牌茶飲,都是以“新中式茶飲”為號角,通過規模化、個性化、品牌化以及體驗感,面向全國,吹響了號角。
“新中式茶飲”風口已經到來!這一點,從本錢市場的青睞就可初見端倪。因味茶、喜茶、奈雪的茶都因為講得一個好故事,,獲得了上億元的融資。而隨著本錢的殺入,“新中式茶飲”開始進入了排位賽中,其結果只有一個:強者晉級,弱者退場。
“新中式茶飲”快速擴張
茶飲行業每六七年就會有一波升級換代。業內人士把 2016 年被稱之為“新中式茶飲的元年”,而 2017 年無疑是“新中式茶飲”的擴張之年。

一方面,“新中式茶飲”作為一個增量市場,潛力無窮,諸多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崛起。 另一方面,因味茶、喜茶、奈雪的茶、聚茶等品牌通過資金、人才等優質資源,在產品 品質、門店體驗式設計、供應鏈辦理、公司化運作等各方面建立壁壘,開始加速清場。
而擴張,不得不提連鎖加盟商業模式。
連鎖加盟商業模式在茶飲行業已經相當成熟。它是茶飲公司快速鋪開品牌,搶占終端消費者的利器。現在,個體戶茶飲店的經營越來越艱難,比賽市場并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連鎖加盟的品牌店。事實上,從全行業困難程度排名上來看,已經呈現出“單店>經銷商>廠家>品牌店”的趨勢。
“新中式茶飲”品牌內部辦理精細化,外部擴張全國化,其核心在于強運營。品牌總部一般并不直接開店,而是通過做行業分析、做定位、做理念、做品牌,吸引單店的加盟,或者通過區域代理、合作經營等連鎖模式占據市場。
目前來說,“新中式茶飲”品牌的擴張布局有兩種,一種是“小草根成長”的喜茶模式,喜茶從三線城市檔口店做起,在品牌升級過程中,不停加強體驗,其門店環境、風格、氛圍都以星巴克做對標;第二種是“強資源打造”的因味茶模式,京東和麥當勞的配景,讓因味茶迅速崛起。
業內人士稱,“新中式茶飲”品牌當下的策略是要把運營效率做起來,讓本身的品牌成為各大城市的時尚符號。
一杯奶茶的升級之路
一杯小小的奶茶升級帶來的產品迭代,陪同而生的是消費的迭代、終端門店的迭代,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而這種變革,來自于“新中式茶飲”堪比炒房的收益。
以“聚茶”為例,一個精品店,單日人次 300 人次/天,人均金額 20 元,扣除店面租金、人工工資、原料成本、水電雜費等,年均利潤可達 160 萬元。而更有層次的尺度店、旗艦店的利潤更高。
不過,“新中式茶飲”有錢景,也有挑戰。茶飲行業已經由粗放式的經營進入了高門檻時代。品牌文化、終端門店形象、價格體系、營銷策略、督導管控以及顛覆產品同質化的產品創新等等都在考驗著一個新生品牌的成長。沒有必然的資源整合能力,新品牌難以生長。
“聚茶”品牌負責人指出,發展區域代理,布局全國市場,考驗的不但僅在于它在前端的競爭力,如顯環境、拼辦事、講體驗,還在于后端供應鏈的整合能力。好比聚茶,采用的就是臺灣進口的高山茶,包孕日月潭紅茶、四季春烏龍茶以及新西蘭進口的鮮奶。而這,是供應鏈孱弱的品牌根本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