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芯片業頒布頒發成立的合資企業瓴盛科技引發了諸多行業人士的熱議。
作為信息通信產業的重中之重,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產業的規模和技術水平決定了國家信息通信產業是否能在全球整體市場環境中占據領先位置,也決定了國家多個重要產業領域厘革與轉型的發展速度。針對“瓴盛科技的成立將對半導體芯片產業產生何種影響”的討論,讓我們不禁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樣的產業發展環境最有利于真正鞭策我國半導體芯片業的快速、高水平發展?
大力發展芯片產業已是國家意志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在ICT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高端核心技術依然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很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二十國集團國家創新競爭力黃皮書》指出,中國目前仍是一個技術和知識產權凈進口國,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賴度高,80%的芯片都要靠進口。甚至近十多年以來,在我國信息通信業取得高速增長的背后,是每年進口芯片花費的外匯遠遠超過石油的尷尬。以手機為例,雖然國內手機廠商眾多,但目前大多數都需購買國外芯片廠商的產品,不但增加了手機制造成本,在核心技術上也容易受制于人。
芯片是ICT產業的“大腦”,隨著國家“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以及5G戰略的進一步推進,芯片領域面臨巨大的市場需求。長期依賴進口芯片無論是對于國民經濟發展抑或是更高層面的國家安適均不是長久之計。
當前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5G、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應用領域的帶動下,全球半導體產業呈現加速增長的發展趨勢,尤其是中國政府通過制定《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設立國家集成電路投資基金等對產業發展作出了重大戰略安排和鞭策,全球半導體產業正在加速向中國市場遷移,目前中國已經進入集成電路產業大發展的黃金時代。同時,《綱要》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下一步發展也提出了指導意見,其中包孕:充分利用全球資源,推進產業鏈各環節開放式創新發展,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升在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目前國產芯片大多應用在消費類領域,而在對不變性和可靠性要求相對更高的通信、工業、醫療及軍事等領域,國產芯片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尤其是一些技術含量很高的關鍵器件,好比高速光通信接口、大規模FPGA、高速高精度ADC/DAC等,還完全依賴國外供應商。此外,我國芯片制造企業的規模遍及不大,生產承接能力較弱。因此,芯片領域還在期待更大突破。
資源聚合效應絕非一兩家企業之功
那如安在芯片領域實現更大突破呢?眾所周知,芯片業具備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以及技術密集、人才密集、本錢密集的產業特性,這樣的產業特性就決定了需要在人才招募和培養、資金投入、技術創新突破和先進經驗研究積累等方面集中優勢化的密集資源。
近些年,國家加大了對集成電路的制造、設計、工藝設備和材料的投資力度,并通過并購等形成了一批力量,為國家芯片產業未來的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2016 年,我國集成電路制造領域投資規模增長了31.1%。在政策、本錢的雙重驅動下,過去 3 年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生近百起并購整合,產業聚合效應正在逐漸顯現。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 2016 年中國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產業銷售額達到4335. 5 億元,其中設計業首次超越封測業成為產業最大部分,這也被視為中國集成電路向好發展的良性信號。在 2014 年至 2016 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公司數量從 681 家增至 1362 家。如此龐大的產業市場規模,絕不是靠某一家或者兩家相關企業就能實現的。我國半導體芯片產業要想繼續連結快速發展,必然也需要更多的優秀企業參與其中,進一步產生產業的聚合效應。基于這樣的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針對“新成立的一個移動終端半導體芯片企業對產業產生何種影響”的話題討論,在產業資源角度方面的答案是否已經十分明顯可見了呢?
競爭是產業健康發展的核心鞭策力
瓴盛科技的頒布頒發成立,引起了不少業內人士的關注,并產生了關于半導體芯片業市場該如何競爭的討論。此后不久,又有一家ASR翱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頒布頒發完成了對Marvell 公司MBU(移動通信部門)業務的收購,,該廠商未來發展重點為移動通信、物聯網和智能手持設備市場。這樣一來,國內移動通信芯片領域比來無疑增添了更多新的參與者,那么我們不禁要問:這一領域市場競爭的加劇會產生良性還是惡性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