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些上市公司處于風口浪尖,懸崖式下跌的股價,讓其徹夜難眠之時。
當某些呼風喚雨的業界大佬在本錢市場折戟沉沙、仰天長嘆之時……

人們不約而同地想起了一個長期“被”媒體上市的國際化公司華為,以及總裁任正非。這家公司2016年營收5216億元,是BAT總和還多。
于是,哪些依靠本錢市場從蝦米混成大鱷的巨頭們,開始將觸角一次次地伸向華為,試圖通過炒作華為概念快速套利。
華為借殼、華為分拆等謠言醒目地出現在某些網絡的頭條位置,達到忽悠的目的。
隨著時間的流失,坊間流傳了數年的華為仍然沒有上市的跡象。于是,“華為小伙伴”這個概念開始在本錢市場泛濫,甚至給華為送外賣的餐館也想借助華為概念炒作一把……
在這里明確地告訴親愛的投資者小伙伴們,華為不會上市,至少50年內不會上市。

一
樹欲靜而風不竭。
10年來,媒體疑神疑鬼,上市新聞有鼻子有眼,華為辟謠也經歷了幾個階段。
早期的華為,對全球媒體開放程度有限,一度聞媒色變,網絡欠發達的紙媒主導時代,很多妖魔化華為文章盛行一時,華為也鮮有回復。
而比來幾年,國際化的華為,進軍多年為進入的終端,于是門戶大開,不但中高層公開接受中外媒體采訪,任正非也走到了輿論的前臺,甚至接受一些在國際上非常尖銳的媒體的采訪,在國內媒體面前更是以和藹親民的面孔出現。
于是,針對華為的謠言一般都會“見光死”。華為不單不忌諱關于上市的傳聞,還在一些公開場合主動向媒體披露公司對本錢市場的看法。
從2012年開始,華為高管就在多次公開場合中體現公司不上市,并且態度非常堅定,絲毫沒有拖泥帶水。
本年2月份,在巴塞羅那展上,任正非罕見28個問答。其中被媒體作為標題最多的是“華為50年內不上市”。

任正非當時指出,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工具,我們不能把工具釀成了目的,我們用鋤頭去種地,不是說我有好多把鋤頭就創造了好多財富。鋤頭就是工具,目的是拿來種地的嘛,如果我們玉米不豐收,啥也不種,就沒有創造直接價值,鋤頭永遠就沒有意義。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工具,它不是一個目的,如果我們把虛擬經濟釀成目的了,這個遲早會有一些挫折。
此前,任正非還用一個形象的養豬理論做比方:豬養得太肥了,連哼哼聲都沒了。科技企業應靠人才鞭策,一個公司過早上市,就會有一批人釀成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他們的工作激情就會衰退,這對華為不是好事,對員工本人也不見得是好事,華為會因此而增長緩慢,乃至于隊伍渙散。
啟盈門采訪過諸多上市公司,諸多公司在IPO八字不見一撇的時候就提前發出信號,要大舉并購,重組甚至到美國上市云云,華為自上到下對上市一致辟謠,毫不含糊,不但表白了華為高層在上市問題上的立場和態度,更多的是表現其公司長遠的戰略和決策。
二

公司為什么要融資上市?
1、上市融資可以帶來大量資金,提高企業凈資產,降低負債率,改善本錢結構,提高抗風險能力。
2、上市創造虛擬財富,通過提升股價使股東財富增加。
3、上市可以運用更有效的員工激勵機制,實現員工股份價值,留住和吸引人才,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
4、上市可以構建全方位的融資平臺,增強金融機構對企業的信心,貸款和其他金融成本會較低。
5、上市企業較高社會聲譽以及對本地經濟的巨大鞭策作用,容易獲得地方政府的補助和支持。
歸根結底,上市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本錢市場去融資,擴大公司的規模。
那么,按照這個框架衡量一下華為有沒有須要上市。
業績方面,華為2016年銷售收入52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增長率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然連結了高速增長的態勢(如圖華為五年財務概要)。財務狀況穩健,關于上市融資的想法,就此打消。

但是,一旦上市給公司帶來的危害是什么呢?2016年,任正非關于華為為何不上市解釋說:因為我們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為抱負和目標而奮斗。如果上市,“股東們”看著股市那兒可賺幾十億元、幾百億元,逼我們橫向發展,,我們就攻不進“無人區”了。
三
不上市融資的華為,有哪些底氣?
華為每年投入研發費用占收入的10%以上,提倡只有厚積薄發才能穩健增長、“板凳要坐十年冷”,華為是為了抱負而奮斗等等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