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8 月 2 日,一則名為《聰明人的實驗》的反詐騙公益視頻開始在伴侶圈刷屏。實驗劇的劇情簡單,著名演員李晨作為主持人, 20 位普通人作為參與者,受邀參與一場電信網絡詐騙“實驗”,“實驗”開始,參與者都接到了同樣的“詐騙短信”,他們都經受住了
“詐騙短信”的考驗。但是緊接著,當一群被他們認為“愚蠢”的被騙者作為嘉賓緩慢出場,露出真容,他們才發現,本來在現實生活中,電信網絡詐騙的惡果早已發生在了本身家人的身上。

據悉,這是由騰訊公司發起的“ 2017 守護者計劃”特別策劃的公益視頻,旨在喚醒更多“沉默”的公眾,讓更多人參與到反電信網絡詐騙的行動中。據悉,此次公益行動得到了國務院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指導,吸引了包孕順豐、滴滴出行、去哪兒、京東等 40 余家企業,李晨、陳喬恩、何穗等 30 余位明星加盟其中。
因為偏見,64%的詐騙受害者選擇了隱忍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呈高發態勢,嚴重危害大眾生命財產安適,據 2016 年 9 月公安部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近 10 年來,我國電信詐騙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長,同樣有數據表白,受騙之后64%的受害人選擇了隱忍。
“蠢”“貪自制”“智商低”“教育程度低”“白叟容易上當”……是大眾為詐騙受害者貼上的標簽。而這些標簽往往造成了詐騙受害人在遭受詐騙之后還要進一步受到輿論的二次傷害,這也是多數受害者不肯意將詐騙事實公之于眾甚至選擇不報案的原因。

然而事實卻往往給出了與偏見截然相反的結論。
在大眾的認知里,詐騙受害人往往以老年人居多。但按照全國各地區公安局的警情分析中發現,與此刻板印象相反,近三年電信網絡詐騙案中20- 40 歲的受害者占到了70%以上。如在廣州市公安局的數據顯示, 20 歲以下被騙者占比12.85%, 20 至 29 歲占比23.73%,這些年齡段群體多以大學生、研究生和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報答主,也是網絡生活的主力軍,而大學生因受騙自殺等種種案例更是令人觸目驚心。
同樣,在很多普通人的印象傍邊,詐騙受害人身上必然有“文化程度低”“智商低”“沒見識”等等元素,但據騰訊安適發布的《 2016 年度互聯網安適陳訴》中收錄的 2016 年十大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發現,在年度“十大”中,受害人類型多種多樣,并不存在某些特定職業、教育程度的偏向性,如被冒充公檢法人員電信詐騙人民幣 1760 萬元的受害人是清華大學老師,又如造成轟動、受騙光學費的山東臨沂女孩徐玉玉是準大學生,還有網購遇退貨騙局一小時損失16. 5 萬的女孩是企業白領,詐騙受害人覆蓋了各個年齡、文化、職業層次。可以說,,電信網絡詐騙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
因為沉默,“你”成了詐騙者的“幫兇”
據“守護者計劃”發布的《 2017 年第一季度反電信網絡詐騙大數據陳訴》顯示, 2017 年第一季度總案件數為25. 3 萬件,涉案金額33. 4 億。如果根據 13 億人口計算,人均受騙近 3 元。縱然電信網絡詐騙形勢嚴峻,然而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在多數公眾的認知中并不認為電信詐騙案件會發生在本身或本身家人身上,詐騙得手只是小概率事件。
對此,騰訊安適反詐騙實驗室負責人李旭陽體現:“公眾的‘麻木’是反電信網絡詐騙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多數公眾在接到詐騙電話或短信的時候最常見的處理方法就是‘置之不理’,而且往往是‘不上當不舉報’,而一旦案件發生了再舉報,實際上危害已經造成。這讓眾多的詐騙分子得到了喘息和發展的空間。一旦無人舉報,他們就有機會尋找下一個、下下一個受害者,繼續肆虐為害。”

據悉,為了讓公眾共同參與到反電信網絡詐騙傍邊,能夠有所行動, 8 月 2 日
“ 2017 守護者計劃”進行了一次全面升級,號召以“全民共治”模式升級現有的“行業共治”模式。據介紹,升級后的“ 2017 守護者計劃”為全民參與反詐騙行動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只要通過手機隨手標注詐騙信息、詐騙電話,就可以完善反詐騙安適數據庫,壯大全社會反詐騙的行動力量。同時,“守護者計劃”為所有用戶開發出了“幫家人防騙”的產品功能:用戶通過“守護者計劃”官方微信號或騰訊手機管家,與家人的安卓手機進行綁定,就能在家人手機接聽或撥打被大數據標識為詐騙電話的號碼時接到提示,以便及時與家人取得聯系,阻止事態惡化,防止家人上當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