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第12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暨歐美同學會北京論壇舉辦,國表里知名企業負責人、領先創業者、專家學者等嘉賓圍繞新經濟形勢下海歸在創新創業中的探索展開深入研討。星河互聯CEO傅淼也應邀出席了此次論壇,并結合本身多年的工作和投資經驗頒發了對海歸人員創新創業的看法。
1995年清華大學結業后,傅淼留學美國,獲得了南加州大學計算機工程學碩士學位,之后在美國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時間。2001年傅淼開始了在中美兩地穿梭的生活并于2005年完成海歸過程。
在他看來,就創新這件事情來說,首先要有文化自信,這一點對于海歸人員來說,尤其重要。
“我們很多人總是認為我們的文化里缺少創新的基因,我不這么認為。我個人的體驗或者我周圍認識的比較出色的中國學生和中國伴侶角度來講,我們在個體上跟美國人競爭,無論是科技還是商業的創新,我們的文化基因上是沒有缺陷的。”
在傅淼看來,我們之所以整體上缺少創新是因為缺少創新的動力。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在飾演追趕者的角色,而追趕者的最合理的策略不是創新,而是跟隨。但是,今天的中國很多細分領域不知不覺之間沖到了第一的位置,因此,除了創新已經別無選擇。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已達265.11萬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和最大的海歸國。業內專家預測,未來5年,中國可能迎來“進大于出”的人才歷史拐點,從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主要的人才回流國。其中,創業成為很多海歸精英的選擇。
本年47歲的傅淼,正好經歷了中國整個改革開放的全部過程。他回憶,十年前在國外做到90分,或者在國外公司里面做到中層掌握某些點里的80分技術,回到國內來就可以作為技術領先的科技創業。但是現在,情況已經大不相同,“必然要在在國外學到了真本事,成為本領域全球一流的專家 ,這時回到國內創業才是有競爭力的。我們看技術驅動的項目必然要看這個項目在全球范圍內是不是真正第一流的技術,這種情況下才有可能拿到投資。”
傅淼:大家好!我是星河互聯的傅淼,我出國是1995年從清華結業以后去美國,在南加州大學獲得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以后在美國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時間,2001年開始往國內跑,2005年完成海歸的過程,到現在時間也算很久了。我個人的更多介紹在會議的冊子里有,這里我多花點時間介紹一下星河互聯這家公司。
星河互聯從2009年開始,主要從事互聯網領域的風險投資和孵化以及其他的創業辦事的工作。發展到現在我們已經投出了幾家上市公司,現在還持有接近200家公司,團隊有接近300人,算是國內這個領域非常大的團隊了。之所以需要這么多的團隊,目的除了給我們所投資的企業提供資金以外,還要提供非常全面、豐富的投后的輔導和支持,要把它具體的真正落到實處,用一個實在的團隊來支持,所以整個講我們是一個一站式的為創業團隊提供全面的創業辦事的平臺。順便說一句,我們團隊里差不久不多1/3的同事是有海歸配景的。
下面我說一下我本身作為一個海歸的感想。我本年47歲了,從我78年上小學,正好經歷了中國整個改革開放的全部過程,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是非常幸運的一代,從懂事開始看到中國GDP是單調上升的過程,我想在全世界歷史上這種規模的持續增長是很少見的。從我個人或者對我們這個時代來講,你只要跟住國家的大勢就能發展的很好。
從別的一個角度回頭來看,我也非常慶幸在2001年的時候真正開始海歸的過程。跟我一起出國的大多數同學現在還留在海外,留在國內和少數回到國內的那一波同學,現在國內整體發展是要比國外好的。我也祝賀在座的各位趕上這樣一個好時候,能夠跟著我們國家發展的路徑一起走,這樣你的成就必定是會更大的,而且取得成就的效率會更高。
我們在風險投資這個大的行業也做了一段時間了,之前投資界有一個不是共識的共識,Copy-to-China是過去十幾年風險投資在中國的主流模式。這都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美國無論科技、經濟各方面的發展水平都領先我們,這個事情如果是有市場、符合人性、符合消費者需求,自然在美國應該先出現,不然就可能是不正常的現象了。
但是,這兩年慢慢我們看到新的模式、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在中國真正的開始出現了,我是從第一線親身看到的,為什么會這樣子呢?我覺得今天上午有一個領導講的很好,我們幾大自信,這也是我們政府在提倡的,其中最后一點“文化自信”我覺得這個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