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模式的核心是將閑置的辦事、產品共享給需要他的人們,用戶所耗費的成本低,還可以有效的解決閑置資源的浪費問題。然而,如今無論是共享單車、網約車、KTV、雨傘,還是共享充電寶、健身房、睡眠倉,除了運營模式上的局限性,還需要面臨一系列的監管、安適、運營辦理的問題。

共享豪車如寶馬、奧迪的入局,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車輛的巨額成本問題。沈陽出現的 1500 輛寶馬車,單是購買車輛就需要 3 億元的資金消耗,再加上平臺開發、工作人員的工資成本,該模式一出現就標注了只有土豪團隊才能玩得起。
那么,共享經濟模式的軟肋是什么?為何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再到共享雨傘等最火爆的都是概念的炒作?他們何時才會走向規?;?
1、燒錢補助的通病,沒有好故事就沒有本錢站臺
網約車標榜的是讓天下沒有難打的車,共享單車則是主打低碳出行,他們都講了一個好故事,至于到底何時才能實現規?;?,平臺、本錢方誰也說不清楚。
而有了本錢支持之后,即是迅速擴張的開始。面對競爭對手,只有通過燒錢補助來贏取消費者的支持,而這樣的目的是為了擴大數據庫用戶儲備,以為下一輪融資做好準備。此謂之“補助大戰”,,競爭雙方明知補助來的用戶大多是沒有忠誠度,沒有明確立場的,但是沒有補助就沒有用戶。行業形成了不補助、沒用戶、沒投資的惡性循環,而本錢的消耗是會促進居民消費的,對于整個社會體系來說是有價值貢獻的。
這樣一來,行業企業為了爭搶用戶而不得不陷入本錢大戰中去,燒錢補助也就成為共享經濟模式的通病。除非沒有競爭者,單純到以情懷和辦事取勝,而這在中國市場幾乎是不成能的。
2、規模化盈利依然還是未到來的“美夢”?
2017 年初滴滴獲得了 55 億的新一輪融資,估值達到了 500 億美元,這個估值水平是從哪里來的?融資水平的凹凸是要與企業的經營狀況有關的,這就意味著在 2016 年估值 340 億的滴滴在僅一年里又給出了好數據。但是,滴滴依然沒有實現規?;挠?。
在監管規定空降后,網約車“合法化”加速了行業的清洗,雖然有不少司機出局,但是網約車的價值鏈條依然存在,業內認為滴滴模式是比較成熟的共享辦事模式。從產品的角度來講,共享汽車更多的是提供的共享實物產品,二者從概念上來講雖有共通之處,但在素質上卻是差別的。一個輕資產,一個重資產;一個是“平臺+辦事”,一個是產品即辦事,這也就注定了二者未來的商業化走向也是差別的。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哪個共享模式,都未能實現規?;挠?。其中已經上市的僅有神州優車,它與其他網約車在運營模式上是有差另外。滴滴主要提供平臺辦事,鏈接的是乘客和司機兩端,神州則以自營為主,車和司機都是本身的,賺取的是乘客的錢。
此外,共享單車的差別之處是,押金是一筆巨資,營收的來源主要是訂單量,不過在巨額補助用戶之后,距離盈利也還是有距離的。目前摩拜和ofo的日訂單已經破千萬,根據單次 1 塊錢,單日營收達千萬級別,要想規模化還是需要擴大市場占有率、提升訂單量。
但是,不少共享經濟模式的公司在還未規模化盈利之前就已經相繼倒下,頭部企業占據了主動權,競爭也在那僅有的幾個實力型公司之間展開。從現在看未來還是美好的,只不過目前還無法觸及。
3、監管仍處在初級階段,區域化辦理增加運營成本
以共享電單車為例,因為出行安適、停放、充電等問題,在南京等地是被禁止以共享模式存在的,在其他地區則沒有這樣明確的規定。這樣一來,共享電單車是否能夠繼續保留下去就成了問題。
別的,網約車在差別城市的監管要求也不相同,有的城市限制司機戶口,有的城市限制車輛排量、車軸距。在此基礎之上,運營企業就要按照差別地區的差別法規來進行平臺的運營辦理,運營模式、團隊辦理因為地區的差別而存在差異化,運營的成本是要隨之而增加的。
即即是奧迪、寶馬這樣的豪車參與到共享汽車行列,除了車輛成本外,其他的諸如監管問題、安適問題、牌照問題,還有盈利問題依然是其不成制止的。據媒體計算,用戶使用共享寶馬等豪車的消費,比擬租賃來的價格是要低很多的,這樣汽車租賃企業是否會和出租車有相同的命運?
共享寶馬們如何保證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