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DC日前發布的中國季度手機跟蹤陳訴中,華為、OPPO、vivo、小米、蘋果等排名前五的手機品牌在本年第二季度拿走了超過70%的市場份額,留給“其他”一欄的僅剩26.9%,而這個數字在上個季度還是29.4%,去年第二季度的時候占比達到36.2%。

而排出魅族、三星、MOTO、金立等二線手機品牌的市場占比,中小手機品牌的銷量數字恐不容樂不雅觀。在手機行業結束高速增長,甚至在未來面臨整體下行的情況下,國內手機市場已然進入到了品牌淘汰的殘酷階段。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品牌為小眾而生,可對于競爭中處于劣勢的一大批手機品牌來說,小而美或許是保留下去的唯一機會。
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品牌跨界到手機行業,仍然有大批的廠商尋求突圍,而又如安在紅海中贏得一席之地?有人給出的答案是差異化的定位,有人給出的選擇是品牌上的獨立,以至于有人潛心經營邊沿化的創新。想要成為小而美,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玩法一:瞄準特定人群的跨界品牌。
面對智能手機這片看不到盡頭的血海,里面的競爭者想著突圍,卻也有外面的傍不雅觀者想要插一腳。這些跨界品牌的初衷各有差別,或是為了自身的生態布局,或是為了增加盈利標的目的,或是為了一場可有可無的“賭約”……
美圖手機算得上是一個成功的跨界者。從 2013 年發布第一代美圖手機到 2016 年美圖IPO,來自智能硬件的收入占據了美圖整體營收的95%,盡管銷量數字難以匹敵一線品牌,卻也成了美圖相對不變的營收來源。而從近期的各種電商節的表示來看,美圖手機的出鏡率開始變得頻繁,特別是將自拍、美顏功能作為主打,加之 3000 元擺布的產品定價,在必然程度上奠定了小而美的品牌定位。
其實不難理解美圖跨界手機市場的初衷,美圖秀秀、美拍等產品矩陣覆蓋了超過 4 億的活躍用戶,且大多數為女性用戶。這些用戶有著明顯的需求,即自拍和美顏,美圖很聰明的抓住了這一用戶訴求,在 2013 年便確定了自拍手機的定位,也著實在時間上早于其他手機品牌。或許美圖在硬件研發、供應鏈辦理、銷售渠道等方面尚不及主流品牌,數億的活躍用戶和數百億張的圖像數據,幫手美圖在早期形成了差異化的市場優勢。
不過在OPPO、華為等開始將拍照作為賣點的時候,美圖手機賴以保留的差異化優勢會逐漸消失嗎?終究特定的消費群體才是中小品牌存在的關鍵,差異化的消失也就意味著特定人群的離散。樂視手機即是一個例證。
2015 年 4 月樂視發布了首款手機,而到了 2016 年同期,樂視手機的銷量已經達到了 1700 萬部,刷新了國產手機的增長速度。然而在樂視一連串的危機之下,樂視手機被曝裁員80%,手機市場曾經的翹楚早已名存實亡。樂視手機的差異化并沒有美圖那么直接,核心優勢即是采用了生態補助的銷售模式,換而言之即是通過虧本的方式銷售手機,再從其他的渠道獲得利潤。由此,當樂視生態瀕臨崩潰的時候,樂視手機的消亡也是意料之中的。
跨界者的優勢不成謂不明顯,成熟的品牌、特定且規模龐大的消費者以及可能存在的黑馬光環,但這些跨界者畢竟是手機行業的后來者。倘若不能抓住自身的差異化優勢,并不停夯實這一優勢所在,等待他們的或許不是小而美,或是一個十足的笑話。而格力等仍在找尋可能的結果。
玩法二:挖掘先天優勢的自有品牌。
智能手機有著一條規模龐大的產業鏈,也時常有一些行業內的巨頭們嘗試著打破界限,包孕操作系統廠商、互聯網巨頭、運營商渠道乃至上游的元器件供應商。
最容易被聯想到的即是谷歌,Android系統占據了手機行業超過70%的市場份額,但正在屬于谷歌的卻不甚樂不雅觀。從HTC G1 開始,谷歌對待終端設備的策略便大致確認,早期與手機廠商合作的方式打造“樣機”,后期相繼出現了Nexus和Pixel品牌。尷尬的是,谷歌嘗試的最原汁原味的Android產品卻頻頻叫好不叫座。
同樣的還有微軟, 2013 年微軟以 72 億元的代價收購了被本身拖垮的諾基亞,并衍生出了后來的Lumia品牌,但就在不久前,微軟在其官網上徹底清除了“Lumia”的內容,宣告微軟的手機戰略走向破產。無論是谷歌還是微軟,以操作系統的身份進軍終端市場,并通過合作或收購的形式彌補了在硬件研發上的欠缺,結果卻難言差強人意。
不過,這并不料味著自有品牌完全沒有機會,中國移動恰是案例之一。從第三方數據來看,中國移動A3 在五個月的時間里突破了 150 萬臺的銷量,已然創造了運營商自有品牌的銷量奇跡。或許自己離不開中國移動強大的銷售渠道,更多的是產品定位上的巧妙,亦或者說是軟硬整合模式下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