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微博知名星座博主同道大叔在北京西單大悅城舉辦了一系列以星座為主題的活動,涵蓋“星座好奇屋”、“星座名人堂”、“獅子座霸氣高校”以及“獅王扭蛋機”四大展區的星座奇趣展和獅子月生日趴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注意。
在本年初,星座社交新媒體星座女神又頒布頒發完成 3000 萬的A輪融資。除此之外,活躍在各類社交平臺上的星座自媒體、擁有大量用戶的各類星座占卜網站等,也都受到熱捧,星座文化已經從單純的娛樂過渡到了有利可圖的產業。
星座文化由來已久,流行并非偶然
如今,年輕人結識新伴侶時,扳談幾句后大多會提到星座這個話題,社交平臺上也不乏“金牛女和雙魚男可以在一起嗎”這樣的提問,甚至去買件衣服銷售員也會說“這件衣服特別符合您白羊座的氣質”。看似無厘頭的背后,隱藏著的是公眾對星座文化的熱衷。我們不禁開始思考為什么星座文化會如此火熱?細細一想,大概可以從兩個角度做出解釋。
一方面,星座文化的流行有跡可循,是時代發展的結果。據APP測測星座公布的數據,測測平臺上80%的用戶為女性用戶,年齡在 16 歲- 28 歲之內, 23 歲為用戶峰值。把時間往前倒推十年,正是星座測評、星座分析在學生雜志上火熱的時候,而那時學生雜志的受眾,與現在對星座感興趣的人有極大的重合度。因此,如今的星座文化受到歡迎有著先天優勢。可以說,現在的星座文化傳播更加迅速、信息更新更快,而受眾還是同一撥人。
而大家關注星座的原因,無非是從星座上找到寄托。星座文化總結出了十二個星座的性格特征,公眾容易從中找到共鳴,從而調整本身的心理狀態,排解負面情緒。同時,情感問題又令小年輕們遭受困擾,此時類似“xx座男/女生喜歡一個人的表示”、“xx座男/女生愛情時的行為”等星座說的出現,無疑救萬千男生女生于水火之中。
另一方面,社交平臺的助力是星座文化火熱的另一個原因。十幾年前,當你看到書上寫著“獅子座熱情開朗,做事大氣豪爽,霸氣外漏,但不講道理,傲慢自大,愛面子”時,會不會想找個人一起為前一半描述點贊,然后diss后一半?可是放眼望去,身邊全是雙魚座、白羊座、水瓶座……就是沒有跟你有同感的獅子座。這樣一來,關于星座的互動交流就少了很多,星座文化的傳播也有很高的壁壘。
但是現在互聯網上的社交平臺為星座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就拿同道大叔來說, 2013 年他開始在微博上發布手繪星座漫畫,每條微博獲得上萬的轉發量。之后,同道大叔充分利用微博這個平臺,不停加深本身在網友心中的印象,最終坐擁上千萬粉絲,成為炙手可熱的星座IP。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微博的存在,同道大叔還能否出現在大家的視野里。而同道大叔的走紅,是星座文化開始快速傳播的起點。許多星座文化的產物都是在 2013 年之后出現的,終究對于能夠吸引流量的東西,商家們總是蜂擁而至的。
對于公眾來說,社交平臺給他們提供了絕佳的交流平臺,當提到能夠產生共鳴的星座代表事件,往往會有一人發言、八方點贊的情況出現。于是,當星座文化在網絡上口口相傳的時候,它就悄無聲息的成為了當今社交領域不成或缺的一個部分。
星座文化成為熱點,多方平臺向星座市場發力
在互聯網世界里,基本資料卡是他人認識你的第一個途徑。如今,幾乎所有平臺上的個人簡介里都有星座這一項。而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的聊天過程中,星座也成為了打開話題很好的切入點。當你走上街頭,甚至還能發現以星座命名的建筑。不知不覺間,星座文化已經滲透到了許多領域。星座文化成為現在的熱點話題且熱度經久不休,表示在方方面面。
首先,各類互聯網社交平臺上目前活躍著許多以星座為主題的自媒體。
依托社交平臺巨大的用戶量和超高的日活率,自媒體自然成為公眾了解星座文化最簡單、廣泛的入口。這類自媒體通常會發布一些星象知識、十二星座性格分析、每日運勢之類的文章,而讀者也樂意花必然的時間閱讀,甚至根據提醒規劃日常生活。
之后,當自媒體成為IP,由其衍生出的周邊產品也隨之出現。以同道大叔為例,自 2013 年推出一系列以吐槽星座為主題的手繪漫畫后,同道大叔迅速吸粉,之后憑借與網友的互動和特色漫畫,成長為當今最知名的星座博主之一。期間,同道大叔完成了從KOL向IP的轉化,之后又利用IP進行品牌升級,打造出了各有特色的十二星座玩偶并出版漫畫書,還將漫畫內容改編成舞臺劇,相關大電影也已經存案,甚至星座主題咖啡店也成功落地。整個套路走下來,星座文化的衍生產品成功實現流量變現。
同時,星座網站和APP也緊隨步伐,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