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公益在近幾年悄然崛起,逐漸顛覆著傳統公益行業的運作方式。但是,由于信息的極度不對稱,公眾尚未對互聯網公益產生足夠的信任。
近日,非洲小朋友舉牌送祝福或打廣告的視頻在各類社交平臺走紅。這類視頻其實是淘寶上的商品,每個視頻售價為二百元左右。商家在商品介紹中承諾,視頻銷售獲得的費用會成為小朋友們的報酬,以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條件,所以商家將出售此類視頻的行為稱為愛心公益項目。但是大眾卻對這個所謂的“公益項目”產生質疑,認為其只是商家為了利益編造的“偽慈善”。而淘寶客服表示,如果這類商品被證明違反相關法規,將對商家進行處罰。實際上,現在很多店鋪已將此類商品下架。
而互聯網公益眾籌的發展也不太順暢。盈燦咨詢近期發布的《 2017 年 7 月全國眾籌行業月報》則表明,眾籌行業整體情況不容樂觀,原本就只有 12 家的公益眾籌平臺在 7 月又減少一家。
一系列事件表明互聯網公益還有待監管,去年 9 月出臺的《慈善法》以及今年 7 月底公布的兩項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的行業標準,顯示了國家對互聯網公益發展的重視及管理意愿。但是互聯網公益的發展光靠政策規定是遠遠不夠的,于是將科技融入公益的智慧公益漸漸嶄露頭角。
智慧公益與互聯網公益不同,前者是對后者的補充
互聯網之于公益,是一種工具,是一條傳播渠道。互聯網平臺的多樣性賦予互聯網公益各種形態,而其中的代表當屬公益眾籌。公眾個人或團體在互聯網平臺上發出眾籌信息,再通過社交平臺的傳播令其被其他人知道,最后救助者用網上支付的方式支出善款。整個眾籌過程均由互聯網助力完成,這是互聯網公益形態之一。
同時,互聯網也給閑置品的公益化處理提供了平臺。網友將閑置物品拍照上傳至平臺,然后互相申領想要的物品。但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舊物傳遞的物品還占少數。于是便有企業通過類似的平臺,將舊物直接對接到慈善機構處,實現效益最大化。
再者,各類購物平臺上也有“公益寶貝”的存在。按照自愿原則,商家上架“公益寶貝”,承諾每售出一件寶貝,就向指定的公益項目捐贈相應比例的金額。每年通過這種方式募集到的善款,可以達到數億元。
除此之外,將公眾某些活動轉化成相應的公益物品也是互聯網公益存在的一種形式。如支付寶的螞蟻森林,便是將用戶每日行走的步數轉換成“能量”。“能量”每積累到一定數值,公益組織或環保企業就種上一棵樹。再如,APP米公益的用戶可以通過使用APP獲得虛擬大米,然后再將虛擬大米指定捐獻給某個慈善組織,之后大米又被換算成真實的物資,被慈善組織收下。
而智慧公益是在互聯網公益的基礎上,對公益工作的進一步優化。智慧公益將大數據、區塊鏈、眾包等科技和理念運用到互聯網公益上,以使互聯網公益的體系更加有序、透明和完整。互聯網公益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智慧公益就是對這些方面的補充。但是,由于智慧公益還處在初生階段,許多想法還沒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因此,互聯網公益需要智慧公益的協助,智慧公益需要互聯網公益的推動,二者有不同之處卻又相輔相成。
互聯網公益缺陷無法忽視,智慧公益有望彌補不足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使得互聯網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公益這一領域自然也不例外。互聯網與公益的結合使得公益工作的執行效率大大提升,但是同時,這種高效率也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其一,互聯網只提供了信息發布和傳播的平臺,在信息對接方面卻難以發揮作用。眾所周知,信息爆炸是互聯網時代下常被提起的一個詞。對于公益行業來說,我國暫時還未出現一個大型且權威的平臺,能夠迅速整合相關信息,準確對接救助方和求助方。徒有信息的發布而沒有信息整合,使得信息只是一味輸出,信息兩端無法直接相連,而圍觀的多是“吃瓜群眾”,解決事情的效率并沒有真正提高。這一點在需要專業救助而非金錢救助的領域表現出的影響更大。
其二,公益平臺資金流向難以追溯,可信度得不到保障。在互聯網公益還未普及的時候,“郭美美事件”就引發公眾對慈善業的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在今時今日并未得到妥善解決。公眾把財物捐獻出售之后,就難以得知物資的去向和用途,因此很多人會對獻愛心產生顧慮。而某些公益眾籌平臺按比例收取手續費的行為更是引發公眾的不滿,加重了公眾對互聯網公益平臺的抵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