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騰訊科技訊 據外媒報道,,未來,“刊載所有適合出版的新聞”(即《紐約時報》的新聞方針)將在很大程度取決于讀者是誰,他們的興趣是什么。
《紐約時報》給讀者的最大價值之一在于編纂評判。無論是報紙頭版、新聞應用,還是網站主頁,《紐約時報》編纂挑選的新聞都有著明確的意義:這是當前發生的最重要事件。
然而過去幾個月,《紐約時報》進行了一系列小型試驗:基于用戶以往行為、地點和時間等多種信號,針對讀者個人對內容選擇進行訂制。以往,谷歌(微博)搜索結果會因人而異,而目前,差別讀者看到的《紐約時報》內容也會有所差別。
《紐約時報》編纂部主任卡洛琳·奎伊(Caroline Que)體現:“我們制作了很多優秀的新聞,我們只是不想浪費這些新聞。我們不考慮競爭主頁上有限的空間,而是試圖將討論轉移至對內容分發的差別理解。”
大部分情況下,這些測試都有些微妙。在一項正在進行的試驗中,《紐約時報》按照讀者所在位置對主頁進行個性化:來到紐約或周邊地區的讀者會看到關于這座城市的近期新聞,而其他讀者則不會。
《紐約時報》網站主頁“更聰明的生活”欄目提供輕量級閱讀、以辦事為導向的內容。在這個欄目中,編纂嘗試利用個性化技術給讀者提供經久不衰的內容。許多拜候該頁面的讀者都會看到編纂選擇的內容,但另一些讀者則會基于閱讀習慣看到特定主題,例如健康、婚禮和航空旅行。奎伊體現:“這些內容來自于我們識別到的差別的讀者興趣。以往的廣播模式,即所有人看到同樣的內容,并不是向讀者展示我們作品的唯一方式。”
《紐約時報》也考慮按照讀者上次拜候網站的情況來調整主頁顯示的內容。例如,如果《紐約時報》周一發布了一篇關于企業的報道,但讀者直到本周晚些時候才拜候該網站,即報道從主頁下線的幾天之后,《紐約時報》仍有可能對讀者的主頁進行個性化,將這篇報道納入在內,尤其是在讀者的多次閱讀行為表示出對這類主題的興趣之后。這類個性化也可以與定向的推送通知一同使用,而《紐約時報》對這方面技術也很感興趣。當前,許多科技公司已經非常熟悉這種技術,但對缺乏用戶數據和相關專業技能的新聞機構來說,這還是個尚未得到探索的全新領域。
《紐約時報》也在考慮,基于位置信息來判斷讀者是否應該看到某些新聞。奎伊指出,在某些事件中,例如本年夏季的美國日全食,許多報道只和日全食發生路徑上的讀者有關。此外,《紐約時報》也在進行了一些細節調整。例如,在英國讀者看到的報道中,長度和溫度單位是碼和華氏度,而不是公里和攝氏度。數據顯示格式的情況也是如此。
奎伊體現,對《紐約時報》來說,這樣的個性化盡管很新鮮,但卻代表了一種強大的新方式,讓“我們最具野心、最具創新性的新聞作品呈現在盡可能多感興趣的讀者面前。對于所有讀者,我們希望讓閱讀體驗盡可能順暢、盡可能無障礙。”
在 3 月份的專欄文章中,時任公共編纂利茲·斯派德(Liz Spayd)曾提到過這些嘗試。他承認,個性化新聞分發很有前景,但同時也警告了潛在的缺陷,例如隱私問題,以及更嚴重的,編纂判斷的缺失。這樣的個性化導致讀者更難接觸到不熟悉的話題,或是持差別不雅觀點的評論文章。
某些《紐約時報》讀者也會對個性化體現反對。早在 2014 年,時任公共編纂瑪格麗特·薩利文(Margaret Sullivan)就曾談到讀者對于《紐約時報》個性化嘗試的不滿:“我認為這很無禮,也很荒謬,因為我覺得,本身有能力選擇文章來閱讀。”
奎伊體現,《紐約時報》會關注這樣的擔憂,但仍將致力于平衡傳統報紙的共同體驗和更具訂制化的模式。她體現,在閱讀紙質版報紙時,每個讀者都會有本身的個性化方式。“我們總是希望獲得這樣的共同經歷:所有人拿起同一份報紙,看到頭版上編纂認為最重要的報道。但如果你希望,那么打開報紙也可以先看看體育和娛樂新聞。展現共同經歷以及貼合讀者的個人生活,這兩者需要做好平衡。”(編譯/陳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