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用戶而言,共享單車在這半年多來從新鮮與便當,釀成了惶恐與擔憂。作為一種滿足用戶即時出行需求的產品,用戶對品牌依賴的養成,來自于龐大供車量帶來的足量單車辦事。通俗點說,就是在你想騎某某品牌單車的時候, 100 米內就有車可騎。但這背后需要的實力是建立在公司良好運營的基礎上,現如今第二梯隊的單車的運營能力已無限趨于零。
“酷騎押金退還困難”、“小藍單車尋求收購”、“小鳴陷入押金問題”等等新聞,跟半年之前各家創始人的宏圖壯志比擬顯得有一些心酸,用戶也陷入了退押金的旋渦中,,這些單車好不容易與用戶建立的信賴一去不復返。
這個冬天,它們是壯士斷腕亦或是絕地求生?共享單車的第二梯隊是否真的將全軍覆沒?
共享單車是寒冬中的線下復興
年年喊著“本錢寒冬”的創業圈,從去年開始似乎真的凜冬已至。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 年 12 月初,整年創業公司共倒閉、停業 364 家,其中金融業占比最高。別的, 2016 年全年新增創業公司數量同比上一年驟減76%。VC、PE的投資案列數大幅下滑31.97%、額度也同比下降0.2%。在此種情形下,共享單車卻開啟了線下模式的另一場狂歡。
在線上流量緊缺的時代,摩拜、ofo、優拜、小藍、小鳴、酷騎等品牌依托于新場景的發現,以及線下龐大流量入口的地位,讓投資圈趨之若鶩,一時之間本錢紛紛入局,想乘著亂世初創一統江湖。但時至今日結果也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第一梯隊始終連結著本身的先發優勢,后入者優拜上個月剛接入海外本錢,成為第二梯隊中為數不久不多連結融資勢頭的企業,小藍、酷騎深陷資金困擾,押金問題時時時成為網絡焦點。

狂潮總有冷靜下來的時候,小眾單車品牌的倒閉與退出,是否預示著這個市場最終會如同網約車一樣,在本錢的力量下最終演釀成為寡頭壟斷的局面?正如優步的目標 ——“make transportation as reliable as running water, everywhere, for everyone.”一樣,共享單車同樣試圖把單車這一物資降維,讓它成為“水”、“電”一般的生活必須品,但這遠遠不是一家單車品牌能做到的事。
混亂中的前行
沒有人想當失敗者,入局者都在竭盡全力制止本身不出局。對于需要投入大量線下硬成本的共享單車而言,本錢永遠是逃不開的話題。
摩拜與ofo作為頭部最耀眼兩個共享單車項目,坐擁先發優勢,其吸納本錢的實力無須贅述。但在光環之外筆者卻注意到了上月接受了海外融資的優拜單車。投資方是加拿大本地馬修特里爵士(Sir Terry Matthews)創立的家族基金,總金額為數千萬美元,將用于海外市場的落地、拓展及運營。

(同步在加拿大維多利亞表態的優拜新款單車)
可以說,在一眾第二梯隊品牌出現了押金問題,小藍的出海計劃連影子都看不見的時候,優拜默默扛起了第二梯隊沖鋒的大旗。直接跳開了國內頂級本錢已經被兩位老大哥盡收囊中的窘困局面,引入海外本錢的同時,并在其幫手下,成功打進了加拿大市場。當劉備占據了“荊州”的時候,保留無憂的他正式開始謀劃三國鼎立的野心。對于優拜而言,共享單車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下,拿下融資并獨家開拓加拿大市場,第二梯隊中活得最滋潤的優拜是否也有三分天下,乃至是對抗可能出現的MFO(盛傳摩拜與ofo合并)?
問題隨之而來,優拜拿什么去對抗摩拜和ofo?第二梯隊與第一梯隊對抗的決勝點是什么?
(一)因口碑而生,應口碑而存
后發者的優勢在于產品的打造上能夠避開先行者踩過的那些坑,“開鎖難”、“騎車重”這些問題在優拜入局之時,就成為了優拜占領用戶的先發優勢,從簡單的好騎、好用,到品牌口碑的形成。以華南地區為大本營的優拜單車,憑借產品的優良品質,在該地區培養起了一批“種子用戶”。

(今日頭條優拜早期相關新聞評論截圖)
在筆者看來,共享單車說到底是靠投放密度+精細化運營決勝的。在投放密度拼不過第一梯隊的情況下,以產品運營帶動品牌的勢能增長,從而影響用戶的選擇,這是優拜狹路逢敵下的最優選擇。無論是歪打正著還是刻意為之,將用戶口碑收入囊中,的確成為了優拜后發制人的利器。
(二) 構造封閉場景與搶占獨家運營
對于后入的優拜而言,面對“滿城盡是橙與黃”的城市情形,如何打造突破口?事實上,在這樣一個“所見即所得”的行業,面對摩拜與ofo恐怖的產能整合,頃刻之間填滿一座城市的能力,沒有一家第二梯隊能夠應對這樣的攻勢。學會避其鋒芒,找到封閉的獨占場景,造一堵別人進不來的“墻”,這才是以弱勝強的決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