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默爾索
1
假如要盤點改變一代人的商業項目,我應該會提名網吧。終究,在家用電腦沒有普及的時代,網吧就是互聯網的實體,網吧老板就是互聯網的使者,如若沒有網吧,從張朝陽到馬云,所有人的財富故事都要無限Delay。然而,這么牛逼的商業項目,竟然沒一個官方認定的準確生日,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有人說那是 1996 年 5 月的事兒,上海,網吧名字叫威蓋特。在豬肉 2 塊錢一斤的年月,在這上一小時網得花 40 塊錢,合伙人據說是上海科技大學的幾個學生。沒人說威蓋特為啥叫威蓋特,我猜,八成是英文"We get”的音譯。
但是細究一下,威蓋特不必然能坐實"中國第一家網吧”的稱號,因為這里雖然有"網”,可主要還是局域網,最關鍵的是,它沒有"吧”。"吧”是個充滿異域情調的時髦詞匯,我們得尊重它。因此,我更傾向于把"中國第一家網吧”的頭銜頒給北京的實華開網絡咖啡屋,在這上網, 3 分鐘 2 美元,雖然貴,但能獲贈一杯咖啡——它可能不但僅是中國第一家網吧,也應該是中國第一家名副其實的網咖,英文Internet
Cafe,被一五一十地照搬了過來。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網吧事業起點并不低,只不過,后繼者們沒能連結這種優勢。我們的骨子里并不流淌著西洋式的高雅,比擬于咖啡館的安靜冷靜僻靜,酒吧的嘈雜更深得民心,進而網吧的稱呼流行開來。近些年,提供高端辦事的網咖強勢出現,人們都認為這是對舊網吧的淘汰升級,殊不知,其實只不過是返祖罷了。
說起來,中日韓三國對公共上網空間的稱呼也頗反映國民特征。日本人沿用西方尺度,統稱"Internet
Cafe”,倒也符合他們的一貫傳統和民族形象;中國人稱之為"網吧”,取自酒吧意向,符合以男性為主、遍及是小規模經營、環境臟亂差的心理預期;至于韓國,簡單粗暴稱之為"PC
Bang”,即電腦房,功能指向明確,透著因地緣關系緊密而產生的家庭式安適感。
和威蓋特一樣,實華開的名字也來自音譯,Sparkice,取意"冰火交融”,這是老板曾強在加拿大賣文化衫時候得到的靈感。它開業是 1996 年 11 月的事兒,有說法稱那一天是 11 月 2 號,又說是 11 月 15 號,后來還有人說是 11 月 19 號,幾方都言之鑿鑿,成謎,我們就不細究了。不管怎樣,它將在這個月迎來本身的二十一歲生日,這一點總是沒錯的。
2
在馬云還沒有成為馬云的時候,媒體們遍及認為曾強才是阿誰被歷史選中的人。
做學術,他在 17 歲考入清華應用數學系,本科結業論文獲清華一等獎,本科結業后轉學經濟辦理,碩士結業論文又獲國際遠東經濟會議國家獎,第一份工作在國家信息研究中心,論文獲得國務院國家機關論文特等獎, 89 年又赴加拿大留學……讀了差不久不多十年書,曾強發了五十多篇論文,還出了四本書。
做生意,,曾強大學時一直在做兼職,沒結業就是萬元戶,到加拿大留學時,因為獎學金還沒拿到,他賣過羽絨服、文化衫和空氣凈化器。 30 歲時,他在加拿大成立實華開亞洲公司,幫手中國企業進行境外收購和借殼上市,最成功的一筆交易,是幫手中石化用 400 萬美元收購了一家加拿大上市公司。

青年曾強
1996 年,曾強 33 歲,度過了天之驕子的前半生,突然想在北京開網吧。時隔多年后他回顧本身的這個決定,只說了一句,"當時年輕氣盛”。
在實華開網絡咖啡屋本來的位置上,曾有一塊載入歷史的廣告牌,張樹新的瀛海威在這里寫下:"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一千五百米。”阿誰時候,曾強正在與瀛海威談合作,只可惜合作沒成,曾強一氣之下說,我們就在這個牌子下面搞點什么。想來想去,就開了一個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