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 曾做過一個調查陳訴,稱有 90% 以上的人會因為手機沒電感到焦慮,有 41% 的人會在手機低電量時錯過重要電話,而 17% 的男性則很容易因為手機沒電而失約——這種現象被稱為「低電量焦慮癥」(low battery anxiety)。

(LG 關于「低電量焦慮癥」陳訴,圖片來源:Dailymail)
隨著手機搭載越來越多的重要功能,手機斷電也成了一件大麻煩。在兼顧手機輕薄的同時,要減緩現代人的「低電量焦慮癥」,那就只能盡量提高手機的充電速度了——「快速充電」(簡稱「快充」)技術應運而生。
包孕 2017 年的三款新 iPhone 在內,主流智能手機或多或少都兼具了「快充」功能。「快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怎樣才能讓手機充電充得更快呢?

手機充電的原理是什么?1991 年,索尼和旭化成公司聯合發布了首款商用鋰電池,從此,鋰電池開始被廣泛用于數碼 3C 產品傍邊,手機自然也不例外。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及過鋰電池的工作原理:
鋰電池分為正極和負極,正極是鋰化合物,負極主要采用石墨材料,均浸泡在電解液傍邊。
無論是放電還是充電,其實都是鋰離子在電池的正極與負極之間移動、電能和化學能彼此轉換的過程。充電時,由于電場的作用,鋰離子從正極移動到負極,并存儲能量;放電時,鋰離子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從負極又移動到正極,此時形成電流供電。

鋰電池充電的速度,實際上就是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速率,也就是所謂「功率」(P)。簡單回顧一下中學物理,眾所周知:
P=IU
功率=電流*電壓
電流或電壓越大,功率也就越大,鋰電池充電速度理應更快。但受到鋰電池自己的限制,在欠壓或過壓的情況下充電,都會對電池產生損傷,因此鋰電池的充電方式比較特殊,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恒定電流預充電(Constant Current Pre-charge Mode)
大電流恒定電流充電(Constant Current Regulation Mode)
恒定電壓充電(Constant Voltage Regulation Mode)
在手機完全沒電時,充電器先通過電流較小的恒定電流對鋰電池進行充電,使其慢慢恢復活性;一段時間后,充電器會加大恒定電流,并逐步提高電壓,這是鋰電池充電的主要階段;電池電量在 80% 擺布時,充電器會在恒定電壓下慢慢減小電流的輸入,直到電流低于某個臨界值,此時手機顯示充滿電。
這樣的充電流程,一般都是由手機內置的電源辦理芯片進行控制的,而充電器大部分情況下僅僅是按照電源芯片的指令進行調控罷了。

因此,如果要提升手機鋰電池的充電速度,必需在「大電流恒定電流充電」階段下功夫。
在功能機時代,手機對電池容量的要求不高,鋰電池技術也不那么成熟,為了使鋰電池充電趨于不變,當時大部分廠商都遵循國家建議的低倍率充電尺度「5V 0.2C」——即充電電壓為 5V,充電電流為 0.2C(C 代表代表電池充放電的速率,當電池以 1C 的電流充電時,1 小時即可完全充滿電。如果是 1000mAh 容量的電池,1C 就是指充電電流為 1A;2000mAh 容量的電池,1C 就是指充電電流為 2A,以此類推)。
但隨著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手機對電量的需求大增,低倍率充電尺度已經很難滿足充電的需求。而此時鋰電池技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不變性更好,充放電的耐受性也有所提升,「快充」開始登上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