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43
大家好,我是程浩,迅雷創始人,現在專注互聯網領域的投資。對于比來大火的共享充電寶,很多人體現不看好:
原因一:覺得這是個偽需求,缺乏高頻使用場景且復用率低;
原因二:擔心未來電池和快充技術的革新進步會毀掉充電寶這門生意。
但本錢市場的反應卻異常嗨,短短幾周時間,就已發生了近 10 輪融資,超 20 家主流機構入場。我們沒有在這個領域投資,算利益無關方,在這分享一下我的幾個不雅觀點。
1、實際需求還是存在的真偽需求是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在我們基金內部也是如此。認為沒需求的原因是,按充電寶的出貨量計,現在中國人都人手近 2 個了,大部分卻會棄置于家,誰沒事還去租充電寶? 還有人會說,對于真正剛需的人群,他們早就自備充電寶了。現在即使有共享充電寶,這些人也不會費時費力的找地方去租。
但我想說,沒人自愿且樂意帶充電寶啊,挺沉的并且帶了 5 次也不必然用上1、 2 次,出個差還得單拿出來過安檢。那么現在他們為啥不得不帶,恰恰說明有剛需啊。對很多商旅人士來說,手機沒電他們就掛了。共享充電寶的出現,正是要解放這些人。那你會說現在已有共享充電寶了,這些剛需人群為何還在自帶?
原因是現在共享的密度不夠呀!未來如果機場、車站、餐廳、酒吧、商場都普及了,誰還會自帶充電寶?就像共享單車一樣,如果只有國貿有車,那大家還得用本身的自行車,如果全北京市滿地都是了,那就真不消買自行車了。
2、目前低頻,未來有機會高頻目前確實低頻且復用率低,特別和共享單車比起來。不過這和密度也有直接的關系。因為不夠“密”,所以你還會擔心手機在出行時沒電,要么恐慌心理迫使你在出門前都會充滿手機,要么就是自帶充電寶以備時時之需。只有偶爾忘帶充電寶,或來不及充電,才會發生手機突發沒電的情況,,這個使用頻率當然不會高。
理論上這個頻率應該和你使用自帶充電寶充電的頻率是一樣的。也就是你放開玩兒手機時的真實充電頻率,而不是一到外面就估算電量,不寒而栗的省電不敢用。當然讓用戶放開,前提必然是共享充電寶租借足夠便利、網點足夠密集。
3、回本周期還不錯我看過經濟模型,回本周期確實不長。當然有人會挑戰:既然都紅海了,未來必定會各種免費或者補助搶市場份額,沒法賺錢啊。但補助是競爭手段,我們說商業素質,這是兩回事。就像滴滴打車雖然補助了那么多錢,但你不能說他商業模式不可立,只是“資金效率”低一點罷了。
4、最大的風險是技術進步一是電池密度,未來如果出現顛覆性的電池技術使得手機 7 天才充一次電,那這個生意就沒法做了,甚至不需要 7 天,如果 24 小時(重度使用的前提下)可以不充電,這個需求都會被大大削弱,因為晚上充滿電是大多數人的習慣。當然什么時候實現我不知道,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現在VC們賭的就是這事沒這么容易,終究手機都出現這么多年了,電池技術都沒有革命性的突破。
二是快充技術。很多人奇怪快充和這個有啥關系?有關系。你出門前發現只有20%的電量了,如果你能花 5 分鐘沖到80%,你會在家充完再走還是出去碰運氣?用我的合伙人田鴻飛的話說——時間不是共享充電寶這類項目的伴侶,因為快充技術發展會很快。
5、充電寶現有的商業模式注定被顛覆就像共享單車普及了,買自行車的人必然少了,這是必定的。當然有人說共享充電寶這事有可能做不起來。當然有可能,但是做不起來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技術進步。但豈論是電池技術的提升,還是快充技術的發展,自己都會降低用戶充電寶的需求。換句話說,充電寶不是被共享充電寶顛覆,就是被技術進步顛覆。所以所有做充電寶生意的廠商必需要有足夠的危機感,因為大多數的顛覆都發生在側翼。柯達照片破產了,不是因為有人膠卷比他做得好,而是大家都用數碼相機了。
有的充電寶廠商會辯駁,以前我是賣C端,現在賣B端不行嗎?不行。你以前面對 10 億散戶,你有很好的定價權。未來如果共享充電寶普及了,不會有太多家運營,雖然這個生意的網絡效應沒那么強(很多人還是當地借當地還),但是VC的馬太效應很明顯,只投頭部企業,所以這個領域最后不會活那么多家。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的客戶只有 10 家,那就壞了,因為你失去了定價權。
就像辦事器生意一樣,過去賣給各個IT公司,日子很好過。現在都云計算了,采購商就阿里、騰訊、百度、華為那么幾家,賣給他們根本賣不出任何利潤,給你生意就不錯了,并且大量的都是定制化的需求,香餑餑釀成苦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