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24
滴滴出行和Uber這兩個出行領域的行業巨頭,都曾給本身的產品加過這么一個功能——動態調價。即,當某一區域內空車比叫車人少的時候,系統會對訂單的費用實行動態加價,加價幅度與供需差值成正相關。周邊區域的司機會因為更高的車費而開往此地,空車數量增加,最終供求平衡,加價回落至零。
這套機制可以說是完美地解決了司機和乘客的供需問題,但就是這么一套完美機制,卻在國表里都受到了很大的爭議。
一、動態調價的前世今生
曾經阿芙精油、雕爺牛腩、河貍家的創始人孟醒就曾大肆夸獎動態調價的提出者——Uber,稱其應該拿諾貝爾經濟學獎。
但正如上文所說,這一套完美機制在國表里都受到了很大的爭議。好比,之前在巴黎發生了恐怖襲擊后,Uber由于沒有及時關閉動態調價而在網絡上廣受非議。在國內,大家似乎更加不接受動態調價的現象,隨隨便便在網上搜索“滴滴 + 加價”的相關信息,都會有成千上萬條帖子在飆著臟話。
今天我們想站在產品的角度分析一下,動態調價到底為出行行業解決了什么難題?以及,既然這套機制有著這么大的爭議,為什么Uber、滴滴還都選擇了這種定價模式?
但是在說“動態調價”之前,我覺得大家有須要先簡單了解一下滴滴的商業模式。
二、滴滴的商業模式
外界一直稱滴滴為中國最大的移動出行平臺,而滴滴的平臺屬性又與淘寶很接近:辦事提供方并不是滴滴本身,而是千千萬萬在滴滴這個平臺上面注冊的司機,它起到的作用只是盡可能撮合需求方與供給方達成交易。但和淘寶差別的是,滴滴不像一個平臺一樣會把定價權開放給辦事提供者,也就是供給方,而是由平臺統一對定價進行辦理。
這種定價模式也是滴滴最為人詬病的一點,無論你在網上搜“滴滴司機收入低”,還是“滴滴越來越貴”,都能聽到同樣量級的聲音。但由于出行領域的需求獨特性,滴滴又不得不選擇這種兩面不討好的商業定價模式。接下來我就來說明一下為什么滴滴不能選擇成為淘寶一樣的“平臺”。
我這里簡單畫了一張淘寶購物的時間路線圖,它表現了我們在一段時間內貨比N家后,最終在某個店鋪進行交易的時間路徑。
如上圖所示,我們可以說淘寶的需求及“辦事”在時間維度上較為不變。
供給較為不變:賣家們基本上常年無休的在坐等“親們”的光臨,寶貝們除了全年手指頭都可以數出來的那些個大促銷以外,也很少會出現一下就被搶光的情況。
需求時間窗口較長:淘寶上的購物需求通常不需要即刻達成交易,從需求出現到最終的需求被滿足,可能要經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例如很多姑娘會把不急需的心心念的寶貝們如數放到購物車,,坐等降價再出手。
不受空間限制:淘寶為全線上交易,交易并不會隨著空間的變革而變革,你在任何地點登錄淘寶都可以買到想要的寶貝。
而出行需求和購物需求截然差別,下面是我們使用滴滴叫車時的典型時間線路圖。
經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出行需求的幾個特點。
需求時間窗口較短:乘客一般會在出門前幾分鐘開始使用滴滴叫車,若短時間內叫不到車就會改乘其它交通方式,終究公司打卡不等人……
供給的空間顛簸較大:出行需求的運力匹配只能在你周圍2、 3 公里的范圍內進行,而車輛都是時刻流動的,導致辦事的供給能力會在當前的可交易范圍內不竭變革。
綜合來看,若讓“司機&乘客”定價,是很難在這樣小的空間范圍及時間窗口內促成交易的,要么你還沒挑到合適的車輛眼看就要遲到了,要么挑到了人家已經 5 公里開外了。
上一篇:如何優化數據表格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