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湿?好紧?好多水好爽自慰,久久久噜久噜久久综合,成人做爰A片免费看黄冈,机机对机机30分钟无遮挡

返回列表

作者:巨人電商

抖音電商面向未來 快手直播擁抱現實

POST TIME:2021-04-12

一、先分享三個并不愉快的猜想

整個“雙十一”前后時間,我總體上心情是并不怎么興奮和愉快的,這倒不是因為成績或其他原因,而是基于我對趨勢性的判斷。

因為我們還是創業公司,沒有辦法客觀地站在上帝視角看待未來的發展趨勢,哪怕你碰到一些周期性的規律。

因為這些真理、規律,實際上是令人某種層面上有點沮喪的,我總結了以下三點。

第一點,抖音對CPS壓根兒就沒興趣;

很多人在看電商的時候,經常會說抖音對電商的重視程度不是那么夠,快手很重視。

其實這個是表象,還不是底層的邏輯,不能因為說抖音的電商團隊人數配置少,就說頭條重視程度不夠,并不是這么簡單。

抖音今天和快手產生在GMV配比上巨大的差異,主要來自于他們在策略上不同方向的選擇,特別是抖音很明顯把自己作為一個廣告流量的分發者角度去看。

快手更博愛一點,在分發機制上更寬容一些。

所有的互聯網流量主的本質,都像流量海盜。 所有的大流量主最厭惡的,就是CPS,還有CPA。 這是所有的廣告模式里面,對于流量主相對沒那么友好的,因為流量主決定不了轉化率的后半程。

超大型流量主為了穩健提升自己的營收和利潤,在流量分發模式中,傾向性由高到低——CPM、CPT、CPC、CPA、CPS。

今天我們討論的帶貨,本質上就是CPS為主。 對于抖音來說,如果要它把重心放在CPS上,那本質上,跟它長期利益不相符。

但它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呢?

我的判斷是這樣,因為頭部的KOL,頭部的Mcn公司,確實可以通過CPT掙到不少錢,CPM跟CPC本身是抖音自己在做。 還有一些中腰部和底部的KOL也沒有辦法。 所以他們需要一些長尾收入,來解決實際問題。

如果你的粉絲量只有幾十萬,十幾萬,然后還沒有像快手這樣的直播生態去幫你通過私域流量變現,你很可能需要去尋找一些長尾收入。

這些長尾收入是來自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你的輸出對抖音來說是長尾。 第二個維度是,你的收入也是通過長尾效應來獲取的,因為大家都知道短視頻的分發時間比較長,跟直播的爆發力不一樣。同時,短視頻很容易為商家獲取店鋪級流量,在長達15天的聯盟鏈生效期,勢必會發生一些額外的銷量。

最終的結論:類似牛肉哥這樣的CPS大號本質上是不太符合抖音長期利益和預想的,因為抖音最想做的其實是可以刨開貨端,或者供應鏈端ROI的廣告收入模式。

第二點, 抖音小程序的機會,本質上不屬于創業者;

年中的時候,我是表達過比較正面的觀點,關于抖音小程序是有巨大的機會。

我們今年也開發了幾個,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什么一家做流量的公司還要去開發抖音小程序。 其實我們公司本質上是圍繞抖音生態做很多探索跟嘗試,希望把它給結出碩果。

我覺得抖音小程序是有機會的,但本質上并不屬于普通的創業者。

1、門檻太低,無法建立護城河,這是最大的問題。

開發一個抖音小程序需要多長? 如果你已經有一個微信小程序,要把它移植到抖音小程序,一般來說只需要兩天,移植成本是非常低的。

小程序在微信里已經成熟的,比如主要基于數據流、內容和玩法的這一類小程序來說,移植到抖音的成本幾乎是0。

另外,抖音一定會把iOS跟安卓端全部打通,因為不打通會出現什么問題? 你想你如果推抖音小程序,你勢必會在內容里面做一些引導,引導之后,若只有一個端開放,就會出現算法不友好。

2、所謂的抖音小程序創業機會,本質上是isV的機會。

大家可能都在幻想在抖音上有贊、微盟這樣的Saas軟件創業機會,因為有贊微盟本身是騰訊系的,很難接入到抖音,有贊接入過抖音,后來好像又被取消了。

有沒有這樣的機會? 第一是要考慮頭條本身的態度,如果你做了這樣的電商解決方案,那你跟頭條小店、抖音小店是什么樣的關系,多少有點兇險,目前頭條系還沒有出現過在ISV生態能賺到像樣的錢的軟件公司。 當然這種產品本身是有價值的,因為我們也做了一個,我們開發了一個私有化部署的電商抖音小程序,唯一的價值是讓你的賬期變成T+1。 大家知道做電商的,賬期T+1、T+15、T+90是完全不一樣的生意,周轉率完全不一樣。

這里有一個令人消極的想法在哪里呢? 在以前的微信小程序生態里面,其實使用小程序的人,本質上是普通的消費者為主。

但很有可能在抖音上小程序的使用者,首先是大量的KOL、koc,而那些人其實具有更強的主動選擇意愿,信息要比普通消費者透明很多,他們面臨更多的選擇也面臨更簡單的BD鏈路。

因為你跟普通人連接談不上BD,BD的本質是什么? 希望由點到面。KOL本身就具備由點到面的能力。

所以意味著如果護城河建立不了,就會馬上出現同質產品競爭,不存在什么使用習慣壁壘,天下熙熙,皆為利往。 沒有流量鎖定能力,抖音小程序所謂的入口流量優勢,對你來說其實是浮云。

3、抖音小程序對抖音,對于頭條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價值,主要是解決商業邊界擴展的問題。

什么叫商業邊界擴展呢? 在抖音上有很多類目是禁售的,比如說美瞳,因為美瞳是三類藥械,抖音是沒有權限賣這個的,它也不愿意碰。

如果一號藥網開發一個小程序掛在它這里,風險就可以轉嫁,商業利益依然可以談,邊界可有效擴展,風險也大幅度降低,這是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另外一個維度是內容付費,今天抖音小程序內容付費這件事情從小鵝通這些先行者角度看,還是有點艱難,但另一方面從內容端引流到一些抖音小程序里面的游戲,是整個游戲行業都在摩拳擦掌的事情。

從當下格局來看,2020年我們總體上還是會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帶貨這件事情上,我稱之為叫 流量的品牌化 。

第三點,辛巴可能會比快手更早上市。

我親自去過辛巴的杭州招商辦公室,我更了解抖音頭部達人和快手頭部達人在體量上的巨大差異。

大家知道快手的辛巴,他在“雙十一”期間8天的招商成果,他的坑位費就收了2.9億,那不是傭金,那是坑位費。

2.9億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驅動? 其實已經不是快手的力量,也不是淘寶的力量,是淘寶小二的力量。

淘系今年“雙十一”的預售大盤其實并不好,很多品牌預售都達不到去年的一半,尤其是做TP公司的,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小二主要精力是放在給頭部達人招商這件事情上面。 你要知道任何一個KOL,只要擁有淘寶小二級的招商能力,都可以實現很大層面上的「貨帶人」。

頭部直播達人的寡頭優勢顯露無疑,李佳琦、薇婭、辛巴挑完的商家,張大奕、雪梨再去挑第二輪,腰部以下主播根本就沒有雙十一,沒有商家找他們直播。直播這個生態,在用戶匹配上是有時間獨占性的,雙十一前夜這樣的時刻,你只能選擇進一個直播間,最多兩個,于是寡頭效應、強者恒強就誕生了。為什么今年雙十一當天,散打哥草草收場,因為那天所有快手上想買貨的人,都在辛巴的直播間。

然而,這一切的背后,都有阿里的影子。

當然關于辛巴,這是一句玩笑話,但是我自己本人對快手,還是心存敬畏,世界是天派的,也是地派的,但歸根結底,還是地派的。

二、后短視頻時代還有什么紅利?

1.早期紅利 :被兩微時代錯過的增量用戶群體

在2018年到2019年年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紅利其實是用戶層面上產生的紅利,抖音跟快手的短視頻部分,其實激活了三類用戶。

第一類用戶比較懶,懶到都不愿意看圖文。

第二類是貪圖短期滿足感,玩抖音會上癮的人,本質上一般是不太過于注重理性和長期主義的。

第三類是對于感官刺激這種體驗更追求的人。

這群用戶絕對是目前市場上所謂的增量用戶,今天也是,只不過前一年半更明顯。今天在抖音上這個機會越來越弱,因為抖音用戶總體上,咱們不要說下沉不下沉,本身是認知的維度要比快手犀利一些,也就是為什么會覺得抖音上杠精要多的原因。這就帶來了當時的一些機會,我稱之為叫被兩微時代錯過的增量用戶群體,當年我們賣牛肉,賣紅酒,實際上做的也是小白用戶,但是今天抖音上的小白越來越少,做增量市場的難度也越來越高。 低價效應還在維持,但遠沒有當初那么立竿見影。

2.中后期紅利:抖音的廣告潛能

從今年下半年到2020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 從商業化角度看,我認為最大的紅利是抖音本身的廣告潛能。 因為今天的抖音跟當年的百度特別像,百度在早期的時候,投競價也有,但更多的人在熱鬧地討論SEO套路,我也曾是其中之一。

當年的百度成就了綠瘦等一批公司,因此至今都很多人迷戀SEO,因為SEO本質上也是內容營銷的一種,而且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所謂零預算投放方案,零預算不是真的沒有成本,只是感覺上你可能沒有花cash。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機會成本也是成本啊,百度的終局是SEM競價為王,今天的抖音也是一樣的。 過度去強調內容營銷的低投入,免費爆量、爆單、爆粉,雖然跟平臺的算法博弈永遠是存在的,無論哪個階段, 但今天來看這個機會確實在弱化。

不過在中期看來,一年以內,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GPM視角,會對目前抖音帶貨的群體產生巨大的幫助。

GPM視角就是千次播放GMV,這個指標在過去的一年當中,抖音內部是一個指標,但是抖音外部很少有人會去提這個指標。

但我相信所有在抖音上做量化帶貨的團長,其實可能不用這個指標,他們用ROI之類的,但他們一定有類似的指標去描述這個事情。

我們看上面這張圖。 這是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你請一個KOL花了1萬塊錢,肯定是個小的KOC,播放量2萬次,賣了3000塊錢的貨。

第二個,你請了一個稍微ok一點的泛文娛的KOL,沒那么垂直,你花了2萬塊錢請他,拍了一條視頻,產生了300萬的播放量,這條視頻小爆了一下,成交額10萬塊錢。

從ROI視角,也就是從品牌投放視角單次來看這樣一件事情,這個只有0.3,另外一個是5,毫無疑問2萬的投入勝出。

還有一種視角是GPM視角,就是每1000次播放產生的GMV轉化,第一種是150塊錢,第二種是33.3元,GPM背后還有一個詞叫PPM,PPM就是每千次播放的毛利或者是你的凈收入,150塊錢的GMV擠出30塊錢的PPM,是有可能的。

而33塊錢的GPM,除非你這個產品是毛利90% 的東西,不然是不可能達到這樣的高度的。

所以如果你的GPM達到150,大概率上你就可以投DOU++。【解釋:dou+是抖音內部的一種流量投放產品,大抵可以理解為CPM成本20元以內的廣告投放產品。】 當然很多人并不了解這一點,在我們團隊的語境里面,已經很少有人會提ROI了,但品牌主還是很愿意聽這個東西。

但是GPM才是王道,GPM是接軌下一個時代的,也就是進入內容+投放的時代。

為什么會產生巨大的差異呢? 因為分母不一樣,ROI視角的分母實際上取決于你的投放金額,你花了多少錢,這是單次。 而GPM的分母取決于播放量,那個是穩定的變量。

原來高曝光低轉化的視頻大行其道,但未來高轉化低曝光的視頻也有了絕地大反擊的機會!

3.中后期紅利:迷茫的品牌主群體

另外一段紅利,我認為是來自于品牌主的集體性迷茫。

在“雙十一”之前,我感受并不是特別明顯,因為直播好理解,其實短視頻相對來說更難理解一點,因為短視頻看起來跟以前的微博發圖文很像,但實際上它的很多底層的用戶畫像,還有投放模型,還有交易的整個閉環完全不一樣,因為以前很多都是純阿里生態的。

但是今天,大家都知道抖音后臺可以鏈接的電商交易平臺,現在已經有四五個了。

我們發現很多品牌主對于直播跟短視頻,它們的異同基本上是沒有認知的。

我們當時出現什么情況呢?大家都知道牛肉哥不怎么做直播,主要靠短視頻。開口第一句話通常是這樣的:我經常看牛肉哥。第二句話:請問他什么時候幫我們直播。

實際上他們根本不理解,在抖音生態下,直播雖然在逐漸受到重視,但是在抖音里面直播帶貨甚至還不如短視頻帶貨。

這會導致在供貨的時候,貨主的策略很混亂,因為他也知道直播更容易賣高毛利的商品,但是品牌要求并沒有那么高,所以我們跟他們匹配起來就非常累。今年“雙十一”這件事情,把我們整個團隊都搞得精疲力盡,所以我們選擇了跟星羅合作。

招商這件事情,一個是專業選手會有絕對優勢,還有一點,跟品牌主打交道,教育成本實在是太高,但我認為這是個巨大的機會,正是因為有認知的巨大差異,中間會有很多服務的機會,在選品,在規格,在定價,上架細節,很多的商家沒介入過抖音都不知道,在抖音小店或者抖音精選聯盟上架,產品的底圖一定是要干干凈凈的,絕對不能搞天貓的頭圖直接放上去。

通常來說,第一次上抖音,商品被強行下架,基本都是這個原因。后來就是天貓引流這些。

以上僅僅是KOL投放,如果談到規模化投放,那就更令人大跌眼鏡。

據我目前親自詢問統計【可能有描述錯誤,但情況應該比我說得還要嚴重】,包括阿芙、BigEve、極地之悅、橘朵在內的大部分美妝品牌的抖音投放團隊,居然都不知道DOU+可以多設備多線程同步投放,這可是營銷競爭最激烈的美妝行業啊。像小仙燉這樣把小紅書紅利吃干抹凈的牛逼增長團隊,居然并不懂得最基本的追投技巧。

從競爭機會來看,如果不是因為我們公司是清一色的老男人KOL,我都忍不住想入局美妝市場!

一、短視頻是未來電商的鴻蒙之初

從品牌主視角,我認為短視頻其實是更具未來感的一個電商入口。

我非常認同直播在當前帶貨能力上的巨大優勢,但是所有的品牌主也很清醒,直播在商業化的成熟度上的局限性。

我的理解,直播本質上還是一個具有亞文化特征的社交行為: 一是男生大概率上是不愿意長期觀看直播的;二是直播的人一定時間有大把,時間不夠的人也確實沒時間看直播;三是直播的信仰是建立在長期消耗大量時間的基礎上,我們才會產生認知上的協同。

所以在這個邏輯的支撐下,我們會發現品牌主必然是會有廣域曝光的需求,因為直播本身是私域,而只有在廣域里面出現明星化的特點,才能產生產品明星化,也就是企業所說的品宣的作用。

京東、淘寶這些古典主義電商,我們稱之為搜索型電商,更適合油鹽醬醋這些剛需產品的推廣。

直播電商我們今天來看精確的定義應該叫導購型電商,因為它本身是強調私域的,之前心錨王振分享的時候說得很清楚,私域一定是賣高毛利商品的,要不然就對不起私域巨大的勞動力付出和資源投入。

我之所以說抖音是面向未來的一種電商入口,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大部分的即使是未來的剛需產品,在它剛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它其實也不是剛需,它是一種發現型電商下面的非剛需產品,逐漸以后變成你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才會變成你的剛需產品,我認為短視頻因此具有巨大的未來感。

什么是品牌的未來?能創造需求的平臺,才是品牌的未來。如果快手迭代夠快,快手的機會也并不比抖音更小。

二、品牌本位的內容營銷三大追求

第一,提高ROI輸出的穩定性是帶貨。

要站在品牌的角度去看內容營銷的訴求,在抖音上,你會發現今天這個世界是整體滯后的。

曾經的零預算推廣【解釋:做號薅流量】,機會成本也比較低,回報也比較高。 但是從今年下半年開始,你用這種方法,機會成本就太高,回報也比較低。

今天來看,帶貨這個事情,我認為幾乎沒有其他的結論,就是高轉化的內容和合理投放。

其實抖音帶貨就三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選品,選品當然也包括價格這些東西。

第二個就是高轉化的內容,這是一個數學模型,不管是基于人設,還是基于背景音樂或者節奏感,反正內容相關的因素,會導致最終產品的轉化率具備統計學上的意義。

第三個是投放,原來我們最側重的點其實是內容高轉化,今天來看應該是內容高轉化加上投放,這樣的話機會成本低,回報是可期待的,但它會非常穩健。

第二,是提高品牌資產的累積速度,也就是種草。

這里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早年的種草,就是以我們為代表的單品極限流,單品極限流的種草方式很少出現在美妝領域,因為美妝跟服裝「服裝可能還好一點」,美妝比較明顯,美妝這個類目,它天生是一個有流行性趨勢的產品,靠單一KOL引爆全局這件事情,即使是李佳琦都不能完全做到。

在今天抖音上面,單品極限爆炸,把 供應鏈的內容化【解釋:這是我的一個專屬理論,哈哈,有興趣可以翻我其他文章】 做到極限,依然是有機會的。但是它的投入還是低的,只是速度沒有原來那么快了。

今天如果還要做這樣一件事情,策略應該是跟最頂級的供應鏈公司合作才有贏的機會,比如我們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跟南方黑芝麻糊一起聯合做了一個抖音帳號,本身不是以南方黑芝麻糊作為切入口的,是以五谷類目中的大米為切入點的,切大米是因為大米具有普足夠的認知廣度,實際要切的是五谷雜糧這個大的賽道。 不到半年也快200萬粉絲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入決心大、資源配置高維打低維。

第三個是對于品牌主來說,要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就是規模化投放。

今天我們內部對于KOL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內容創意本身,我們會把KOL理解成一個所謂的流量轉化體,它主要負責兩件事情,第一是制造消費場景,第二是降低消費者的購物罪惡感。

歸根溯源就兩件事情:引發需求;同時在需求激發過程當中,讓消費者覺得花錢沒有罪惡感,因為人類所有產生欣快感的行為,往往都伴隨著罪惡感。

因為在座可能有一些用戶還是初來乍到不太了解我們。 我還是舉當年是我們 怎么做紅酒的例子。

不管是牛排還是紅酒,這兩個類目在生活中從來不是剛需,因為在中國人眼里,紅酒跟牛排都是西餐文化,在中國本身是沒有文化母體的。

你需要這樣的東西的唯一理由是因為你需要裝X,而裝X是里面的核心場景,也是核心需求,你的心智就是這個東西。

我很難想象那些說牛排比烤里脊肉還好吃的人是什么想法,我得承認那些垃圾食品更誘人。當然 牛排有它獨特的魅力,這不可否認,但是它的核心場景大概率上還是營造一種心理需求場景。

同時,我們會提出“讓中國人喝西班牙酒比西班牙人還要便宜一分錢”的價格平等、國際平等口號,告訴消費者“西班牙當地每分鐘賣掉9.08瓶,大英百貨賣1.87歐元一瓶”等等消解購物罪惡感的要素,幫助消費者說服他們的太太,買酒無罪!

以上,一個好的流量體方能修成正果。

商業化的核心指標就是GPM,飛瓜、抖大大等平臺其實都是純公域數據。 可能像快手里面你還看得到播放量數據,抖音你是看不到播放量數據的,所以GPM這個數據的兩頭,一般意義上的數據平臺是提供不了的,播放量也提供不了,交易側數據也提供不了,我根本就沒有辦法根據那些數據做出真正有價值的判斷。

所以我們自己開發了一套天行者系統,用私有化的方式把兩端的數據連接在一起,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可以跟一些KOC進行緊密連接的原因。 當然我的核心指標不是GPM,是PPM,基于這套系統,我可以非常敏捷地判斷出哪些視頻要進入投放階段,哪些視頻只是看看。

還有一個是基于流量體模型的人造長尾效應,我認為今天來說最經典的案例是珀萊雅的泡泡面膜,這個案例給大家容易記住的概念叫1+10+100+1000。

這是一個跟GPM有關,跟DOU+ 有關的傳奇故事。GPM多高我也不知道,但這個產品的PPM是極高的,因為毛利非常高。 在傭金30% 的基礎上,一個月做1個億的GMV,還可以投出3000萬的DOU+,而且還能掙錢,因為珀萊雅三季度的報表大家也看到了,這件事情發生在7月份,百萬件的銷量。

這件事情啟動來自于1,放大來自于2-10,爆發來自于1000,1是什么?1是李佳琦,這個我不解釋了。 李佳琦這種種(草)拔(草)一體完成的頂流,這是屈指可數的。 很重要,非常重要。

10跟100是什么邏輯?10是肩部,100是腰腿部的KOL,兩三百萬粉絲。 這些KOL品牌主還是會砸錢,珀萊雅會請他們,說你給我推推,我給你一點CPT的費用,CPT+CPS。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巨大的異化現象。 阿芙精油在推KOL帶貨的時候,如果他們官方主動追加DOU+ 投放,是會跟KOL談的,因為我主動追加了DOU+,你的CPS會產生額外的溢出,能不能返一點給我,或者未來也有一個折扣。

所以大部分KOL都知道商家做了DOU+,是有感知的。

但是珀萊雅的做法有點簡單粗暴,我DOU+ 也不告訴你,他是基于單鏈接的視頻轉化率的一個判斷去做追加投放的,他根本不在乎額外送給你的CPS分成。 這件事情看起來有點傻、有點粗放,實際上形成了一個社會工程學的效應,KOL們會產生一種群體式的幻覺:只要賣珀萊雅泡泡面膜,我的視頻就會火。

于是就誕生了第三階段,也就是金字塔的底部,成千上萬個KOC看到這樣的視頻,他就會想我要追隨他們,因為只要賣珀萊雅的泡泡面膜,我的視頻可能就會火。 再加上這個產品天生的社交貨幣屬性,這件事情就是如此成立。

我想說的是,這些事情,我覺得將來還會經常發生,但是對于產品力,產品的這種組合,包括你的毛利結構的適配程度,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當然這個過程當中,毫無疑問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品牌主。

三、短視頻生態下貨主的自我修養

接下來從貨主的角度講一下,為什么不說品牌主呢? 因為貨主通常更注意的是賣貨,品牌主有的時候也可以接受不賣貨,只是需要曝光。 純粹從賣貨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就三個角度:

第一個是電商視角。今天有很多品牌主還不太了解寵粉思維,寵粉思維的本質是什么? 寵粉思維的本質是你要理解每一個KOL都有一個非常大的訴求:讓自己的粉絲感恩自己。

我之前在一個社群做過分享。 里面有很多做電商的老板,大部分是在阿里時代崛起的,典型的流量思維,他們認為所有的流量主跟他們是采買關系,我花錢你給我流量就得了。 今天不一樣,那些流量主本身還有情感訴求,還有非常大的社會工程學訴求,你必須滿足他的特定訴求,要給他獨家優惠。 比如說定向優惠券。

第二個是資產視角。從資產視角來說,我接觸大量的品牌目前都在策劃開展、投資或者說以獵頭的方式去打造自己的MCN機構。 因為他們很清楚,未來紅人這件事情,幾乎已經不可逆了。

不管抖音是否會涼,但視頻時代已經君臨天下,在視頻中,沒有什么比人更加生動可信,所以,紅人流量資產在未來二三十年都會是社會主流。這是我的判斷。就算抖音、快手不行了,新的流量紅利還是跟紅人有關。

今天誰都知道未來電商,特別是上新,種草這件事情,紅人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性的角色。 很多品牌,最有代表性的當然就是美妝行業,完美日記也做了MCN公司。

我甚至有一個斗膽的想象, 未來每一個大品牌,依然會外部采買紅人流量,會采買一些KOL端的資產,但是核心流量資產一定會自己想辦法通過投資的方式去擁有、去鎖定。說句難聽的,今天再大的品牌主,在雙十一網紅選品會上,都像夜總會的風塵女子一樣,只有被挑的份兒,因為流量資產跟你沒關系,你只是被主播和天貓雁過拔毛的眾多選擇之一罷了。

此外,更可怕的是,一個內容平臺,幾乎很難容忍出現一個垂直類目出現兩個頭部KOL。如果小仙燉在抖音上扶持起一個頭部的女性滋補品KOL,那么在未來的起碼5年內,燕之屋將會無比頭疼。其他行業,大家可以自己腦補,我們在紅酒行業的探索已經很說明問題。

這個時代要做內容創業,如果想碰電商,談供應鏈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倒買倒賣或者品牌批發的角度,要深入到產品構建的全過程,并結合頭部供應鏈的這種研發能力,才能把這件事情做起來。

第三個是機會視角。每個行業都可以用短視頻+KOL重做一次。【解釋:這部分略】

一、短視頻流量生意中的返祖現象

為什么說紅人電商有點返祖,或者說有點復古?

基于內容產生的所有電商行為,不管是社交內容,還是當時的純內容,本質上在我們以前的商業經濟行為里,都是有母體的。

比如公眾號,公眾號是比較典型的純內容電商,本質上它屬于雜志新聞的線上化。 然后純社交電商,包括云集這些,包括微信個銷私域流量,實際上就是熟人個銷,跟當年的安利也沒有本質區別,只是連接效率提升了。

區別最著的是今天的紅人電商,很多人把它比喻成電視購物,我不這么認為,不管是直播還是短視頻,跟當年的電視購物都有本質區別。

為什么? 因為在電視購物的場景里面,其實是單向傳播的,我跟你說你就聽著,反正你面前只有電視機,你甚至不能反抗,除非你換頻道。 但是在直播間和短視頻里面,你可以通過彈幕跟評論交頭接耳,粉絲之間是可以交流的,這件事情像什么呢? 會議營銷。

對于會銷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其實就是整個控場能力,交易能力,用戶整個心智的把控和節奏感。所以說,紅人電商難度系數是高于前兩者的。 前兩者可以僅僅著眼于產品,而后者,它對于節奏的把控,用戶心智的綜合管控,是有很高的要求的。

關于群體的自我組織,關于黑粉的問題,抖音跟快手在這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抖音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美食類有個大號叫麻辣德子,他的抖音直播就曾經歷了非常慘痛的啟動過程,7月第一次直播就不是特別成功,

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是整個抖音的杠精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原罪階段。他認為商業本來就是有原罪的,所以他的口吻是這樣,“哎呀,麻辣德子,我看錯你了,你怎么能賣貨呢? ”因為對他們來說商業本身是有原罪的,只要你開始商業化,他就認為他們可以吐槽,而且共鳴很強。

麻辣德子有3000多萬粉絲,里面但凡有10% 的人是這種論調,大家想象一下他的直播間,他的評論區,會是什么樣的畫面。 這件事情是會傳染的。

第二類是叫圣母心態。這種就認為商業競爭當中是不需要有刀光劍影的,所以一旦出現你過度夸大自己的產品,他就說你不符合商業競爭的原則,你做人不能這樣,你自己賣你的產品,你也不要貶低別人。 怎么可能?

最后一種是魔鬼附身。牛肉哥身上最典型的,我跟牛肉哥說你黑粉多,主要是因為你的長相有點問題,別人天生會覺得你是奸商,我也不管你有沒有做對,反正我就覺得你是騙子,我也不取關你我要看你怎么涼掉,這樣的人也很多。

所以對我們來說有一個很重要的工程叫粉絲畫像提純工程,我們是在抖音上拉黑粉絲最多的一個帳號,而且我們自己的新版后臺管理軟件系統里,已經具備全自動刪評論功能,基于關鍵詞全自動刪評論功能。 還沒有進入到深度學習、語義分析,只是基于關鍵詞。

我認為用戶的心智管理分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稱之為心智思維,心智思維比較簡單,就是目標、需求,你能不能觸發,這個并不難。 難的是后面兩者,一個叫移情思維,一個是鏡像思維,這不是我編的,是《創造的本源》這本書里面提到的。

移情思維說的是同理心,同理心通常是扮演群體里面的leader的角色,也就是意見領袖的角色,他通過同理心去感知消費者的意圖,盡量講你喜歡聽的話,獲得你的信任。

大部分的KOL其實是具備這個能力的,但是為什么很多KOL在成交率上解決不了呢? 是因為第三個思維沒解決,就是他沒有讓消費者響應他的成交訴求,他解決不了鏡像思維這個問題。

鏡像思維是什么意思呢?是同理心的另外一面,也就是從受眾的角度來說。因為每個人在社交行為當中,當他是訴說者的時候,我要強化的是移情思維,要獲得你的信任。 但是當他處在聽眾的角度,他就會有鏡像思維:一旦他發現組織中的某個人有一些成功的行為策略,他就忍不住要模仿。

就像我們在做牛排的視頻里面,為什么要做一些動詞營銷化【解釋:封邊等】的事情,就是為了解決響應問題。 一旦消費者想進行響應、模仿,成交就會大比例提升。

二、KOL并不是終極形態

最后一部分,我想表達一個觀點,KOL我認為并不是整個紅人生態的終極形態。

紅人本身是流量體,具有媒介資產的屬性,但是它并不像分眾的廣告位一樣那么硬核,不是物理的,不能說物業簽給你就可以放10年,紅人會有生老病死,會有履約風險,這也是很多投資人對于大部分MCN機構的資產價值的評估的一個壓軸點。

在過去的商業文明中,什么樣的行業跟紅人這個最像呢? 最像的行業是娛樂行業,就是我們所說的娛樂圈。 “四大天王”,90年代最火的四個男人。 在他們火爆的時候,其實整個行業挺痛苦的,如果當時也有VC的話,也會發現投不進去的,其他經紀公司也很懵,太強了,干不過。 然后青黃不接,新的小明星也出不了位,因為所有的最好的作詞作曲,最好的通告資源都在頭部的明星手里。這跟今天的情況,何其相似。

這件事,日本人和韓國人想得比較清楚,他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他們用天團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AKB48,少女時代,然后背后還配上練習生體系,來徹底貫穿這樣一件事情。想退團?可以,不會傷筋動骨。

所以我發明了一個詞叫KOT,Key Opinion Team。

我就舉李佳琦的例子。

我目前沒有計劃去做美妝行業,但是很多人都很喜歡問我這個問題:誰會取代李佳琦? 他提問的語氣也是比較復雜曖昧的,可能他付不起那個錢,酸的。

他認為李佳琦一定會過氣,但是誰會取代李佳琦呢? 他很想知道結果,想預先投資。 我告訴他,能干倒李佳琦的很有可能不是一個人,而是7個人,比如說叫阿芙七仙女,七個仙女分別擅長不同的美妝領域,群毆李佳琦,每個人粉絲規模是李佳琦的1/7,這是不難的,形成協同效應。 所以就能形成少女時代效應。 這個時候還得配上后面的練習生體系,這個就無堅不摧,可以當一個事業來干,或許可以干100年,換十幾代團員。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可能更先進的組織形式,能夠幫助我們的機構或者有流量資產資本化需求的企業去思考。

矩陣化不見得是要把廠牌放在背后,廠牌可以前置。

今天我們看李佳琦,但是消費者是不知道美one公司的,所以美one有可能在某些時刻陷入被動。 我們看薇婭,但是消費者是不知道謙尋公司的。

但是如果廠牌前置呢?我們現在在策劃自己的KOL,我們有很多美食的KOL,我起了一個廠牌名字,叫「十三太飽」,作為前置IP,這是有可能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把整個KOL的編組和組合方式綜藝化和廠牌化的。

MCN今天有很多不同的變種,我認為MCN最好的出路是紅人資產資本化的商業母體,或者說是法人主體。 今天很多紅人帳號代運營服務,最佳的終局是跟資源方和策略方形成共同的MCN機構,最后會出現MCN矩陣化,每個MCN會出現前置的廠牌跟KOT形成組合。前面提到的于南方黑芝麻內容共創已經實際發生,目前牛人星球跟不少行業的頭部品牌已經在謀劃結合MCN+KOT的內容共創運作模式。

大家要明白一件事情,今天最重量級的品牌主,或者說有紅人矩陣化、MCN矩陣化需求的“爸爸們”還沒進來,就是微商。 微商是比誰都有廠牌意識的。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供應鏈和品牌方將全面入局。

三、KP將會成為全新物種

有贊、微盟這樣的ISV服務商,某種意義上他們是提供了基礎設施,抖音以后也會出現很多基礎設施的服務商,有可能通過軟件,有可能通過咨詢服務來完成,我把這類的企業統稱為KP,KOL partner,跟TP對標的一個存在。

比如說有些服務,稅務法務,紅人稅酬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是需要非常專業的服務的,不然就會出現范冰冰這樣的情況。

第二個是軟件,也一定會有大量相關的服務出現,然后是培訓、資產管理,其實紅人目前整個KOL生態最缺乏的是資產管理服務,而很多MCN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是良莠不齊的,這是一個巨大的上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