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電話機器人威廉,以及小威智能機器人怎么使用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錄一覽:
1、電話是怎樣發明的,是誰發明的?未來的電話又會是怎樣
2、愛迪生和貝爾發明電話的故事
3、電話發明者是誰
4、電話是誰發明的?
5、電話機是誰發明的
電話是怎樣發明的,是誰發明的?未來的電話又會是怎樣
電話的發展史: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這是一種由16個信號塔組成的通信系統。信號機由信號員在下邊通過繩子和滑輪,操縱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關的信息。當時,法國和奧地利正在作戰,信號系統只用一個小時就把從奧軍手中奪取埃斯河畔孔代的勝利消息傳到巴黎。以后,比利時、荷蘭、意大利、德國及俄國等也先后建立了這樣的通信系統。據說查佩兩兄弟之一是第一個使用“電報”這個詞的人。
歐洲對于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始于17世紀。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羅伯特·胡克首先提出了遠距離傳送話音的建議。而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并且把這種通信方式稱為—Telephone,一直延用至今。
1832年,美國醫生杰克遜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郵船上,給旅客們講電磁鐵原理,旅客中41歲的美國畫家莫爾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當時法國的信號機體系只能憑視力所及傳訊數英里,莫爾斯夢想著用電流傳輸電磁信號,瞬息之間把消息傳送到數千英里之外。從此以后,莫爾斯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莫爾斯從在電線中流動的電流在電線突然截止時會迸出火花這一事實得到啟發:如果將電流截止片刻發出火花作為一種信號,電流接通而沒有火花作為另一種信號,電流接通時間加長又作為一種信號,這三種信號組合起來,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數字,文字就可以通過電流在電線中傳到遠處了。1837年,莫爾斯終于設計出了著名的莫爾斯電碼,它是利用“點”、“劃”和“間隔”的不同組合來表示字母、數字、標點和符號。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里,莫爾斯親手操縱著電報機,隨著一連串的“點”、“劃”信號的發出,遠在64公里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由“嘀”、“嗒”聲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電報。
誰發明了電話?
目前,大家公認的電話發明人是貝爾,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國專利局申請電話專利權的。其實,就在他提出申請兩小時之后,一個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請了電話專利權。
在他們兩個之前,歐洲已經有很多人在進行這方面的設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電話原理就已由法國人鮑薩爾設想出來了,6年之后德國人賴伊斯又重復了這個設想。原理是:將兩塊薄金屬片用電線相連,一方發出聲音時,金屬片振動,變成電,傳給對方。但這僅僅是一種設想,問題是送話器和受話器的構造,怎樣才能把聲音這種機械能轉換成電能,并進行傳送。
最初,貝爾用電磁開關來形成一開一閉的脈沖信號,但是這對于聲波這樣高的頻率,這個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最后的成功源于一個偶然的發現,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試驗中,他把金屬片連接在電磁開關上,沒想到在這種狀態下,聲音奇妙地變成了電流。分析原理,原來是由于金屬片因聲音而振動,在其相連的電磁開關線圈中感生了電流。現在看來,這原理就是一個學過初中物理的學生也知道,但是那個時候這對于貝爾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格雷的設計原理與貝爾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話器內部液體的電阻變化,而受話器則與貝爾的完全相同。1877年,愛迪生又取得了發明碳粒送話器的專利。同時,還有很多人對電話的工作方式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進。專利之爭錯綜復雜,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買下了格雷和愛迪生的專利權,與貝爾的電話公司對抗。長時期專利之爭的結果是雙方達成一項協議,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完全承認貝爾的專利權,從此不再染指電話業,交換條件是17年之內分享貝爾電話公司收入的20%。
技術發展
電話發明后的幾十年里,圍繞著電話的經營、技術等問題,大量的專利被申請,Strowger的“自動撥號系統”減少了人工接線帶來的種種問題,干電池的應用縮小了電話的體積,裝載線圈的應用減少了長距離傳輸的信號損失。1906年,Lee De發明了電子試管,它的擴音功能領導了電話服務的方向。后來貝爾電話實驗室據此制成了電子三極管,這項研究具有重大意義。1915年1月25日,第一條跨區電話線在紐約和舊金山之間開通。它使用了2500噸銅絲,13萬根電線桿和無數的裝載線圈,沿途使用了3部真空管擴音機來加強信號。1948年7月1日,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發明了晶體管。這不僅僅對于電話發展有重大意義,對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其后幾十年里,又有大量新技術出現,例如集成電路的生產和光纖的應用,這些都對通信系統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電話在中國
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在中國掠奪土地和財富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近代的郵政和電信。1900年,我國第一部市內電話在南京問世;1904年至1905年,俄國在煙臺至牛莊架設了無線電臺。中國古老的郵驛制度和民間通信機構被先進的郵政和電信逐步替代。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郵電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強的控制中。加上連年戰亂,通信設施經常遭到破壞。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出于戰爭需要和企圖長期統治中國的目的,改造和擴建了電信網絡體系,他們利用當時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后和政治制度的腐敗,通過在技術、設備、維修、管理等方面對中國的通信事業進行控制。
1949年以前,中國電信系統發展緩慢,到1949年,中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
1949以后,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復和發展通信。1958年建起來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新中國通訊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十年“文革”,郵電再次遭受打擊,一直虧損,業務發展停滯。到1978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占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擁有的話機總數還不到世界話機總數的1%,每200人中擁有話機還不到一部,比美國落后75年!交換機自動化比重低,大部分縣城、農村仍在使用“搖把子”,長途傳輸主要靠明線和模擬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長途電話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時后才能接通。在電報大樓打電話的人還要帶著午飯去排隊。
1978年,全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普及率0.43%。
改革開放后,落后的通信網絡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加快了基礎電信設施的建設,到2003年3月,固定電話用戶數達22562.6億,移 動電話用戶22149.1億戶。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經為了更快更好地傳遞信息而努力,在電信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人們嘗試了各種通信方式:最初的電報采用了類似“數字”的表達方式傳送信息;其后以模擬信號傳輸信息的電話出現了;隨著技術的進步,數字方式以其明顯的優越性再次得到重視,數字程控交換機、數字移 動電話、光纖數字傳輸……歷史的車輪還在前進。
百年老電話
電話發明至今,從工作原理到外形設計都有不小的變化,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們一起去走走這條電話百年發展的道路。這些電話都是世界各地的古董電話收藏愛好者們的藏品。
1878年,手持電話
這部電話是由Werner Siemens于1878年在德國制造的。它的聽筒和話筒是一個,聽話和說話時交替使用。
1879年,盒式電話
這部電話配備了Viaduct制造公司生產的磁力發電機由紅木制成,還配有一個柱狀聽筒。
1880年,貝爾電話
這是第一種在歐洲使用的電話。它取代了電報,比裝有手柄的磁力發動機電話先進。
1881、1882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左面的電話稱為美國貝爾型,1881年制造,由位于哥本哈根的國際貝爾電話公司使用。L.M.Ericsson制造。這款電話在上世紀末盛行。
1885年,“埃菲爾鐵塔”磁力發電機電話
這款電話由L. M. Ericsson于1885年制造。在當時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電話。麥克風設在旋轉臂上,曲柄用來接通交換機。
1885、1902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由Ferdinand E. Stensen于1885年在哥本哈根制造,是最早的一部由丹麥人制造的電話。這款是在霍森的Emil Mdlers電話公司制造的。
1885年,木支架桌式電話
生產廠商及產地不詳。
1892年,電動折疊櫥式桌面電話
這種電話多數用于家庭、賓館和電話亭。
1892年,帶聽筒的“埃菲爾鐵塔式”電話
這是一部真正的經典電話,1892年,由L. M. Ericsson制造。這款電話流傳全世界,生產近百萬臺。
1893年,“咖啡壺式”電話
這款電話在丹麥只有幾個樣品,對收藏者來說它最富吸引力和收藏價值。 1899年,數字機械墻式電話
這種數字機械電話有墻式和桌式兩種。
1900年,直立桌式電話
這種圓肚形桌式電話是青銅鍍鎳的。在掛桿下面有一塊結實的電木。它還有一個可以炫耀的外設聽筒。
1900年,直立錐形桌面電話
這部電話有個綽號叫“油壺”,都是因為它的外形。
1900年,20線分離電話
本款是所謂的20線分離電話。只能用于內部通話,由L. M. Ericsson瑞典制造。
1901年,磁力發電機臺式電話
本款是1901年由Ferdinand E. Stensens Telefonfabrik在哥本哈根制造的。注意看它的聽筒,單獨掛在掛鉤上。可能是因為當時電話接入質量不高,有時必需用兩只耳朵聽。
1902年,Kellogg角落臺式電話
這種角落臺式電話多數用于家庭、辦公室和電話亭。它是由美國哈得伍得電話公司制造的。是從加利弗尼亞一個小鎮的農夫手中買到的。
1902年,公用電池墻式電話
這種電話不需轉動手柄,拿起話筒直接與接線員通話。它是從舊金山一個古玩店中買來的。
1904年,磁力發電機共線電話
本款電話在1904由L.M.Ericssom制造。此款電話可由四個用戶共享一根電話線。 1753年2月17日,用電流進行通信的設想首次在一本名為《蘇格蘭人》的雜志上提出,文章署名為C.M.。
1784年8月15日,一種叫“遙望通信”的視覺通信方式首次在法國里爾和巴黎之間使用。
1796年,英國人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的辦法,并將之命名為Telephone,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制作出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電報機。
1835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用電磁學原理用于電報傳輸的電報機。
1837年6月,英國人庫克獲得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他制作的電報機首先在鐵路上獲得使用。
1837~1838年,莫爾斯又發明了將電流“通”和“斷”來編制代表數字和字母的碼—莫爾斯碼。
1843年,莫爾斯修建成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的電報線路,全長64.4公里。
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在國會大廈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
1850年8月28日,第一條海纜由約翰和雅各布?布雷特兄弟倆在法國的格里斯-奈茲海角和英國的李塞蘭海角之間的公海里鋪設,但是,只拍發了幾份電報就中斷了。原來,有個打漁人用拖網鉤起了一段電纜,并截下一節高興地向別人夸耀這種稀少的“海草”標本,驚奇地說那里裝滿了金子。
1876年3月10日,英國蘇格蘭人貝爾發明電話,“沃森先生,快來幫我”成了人類第一句通過電話傳送的語音。當時貝爾將話筒中的酸液濺到了腿上。
1879年,天津與大沽北塘炮臺之間架設了電報線。
1882年2月21日,丹高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外灘設立了電話交換所。
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馬可尼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機。
1897年5月18日,馬可尼進行橫跨布里斯托爾海峽的無線電通信取得成功。
1900年,上海南京電報局開辦市內電話,當時只有16部電話。
1901年,馬可尼實現了隔著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
1903年,無線電話試驗成功。
1907年11月8日,法國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在法國攝影協會大樓里表演了他的研制成果—相片傳真。
1919年,帕爾姆和貝蘭德發明了“縱橫制接線器”。十年后,瑞典松茲瓦爾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型縱橫制電話局。
1920年7月,中華郵政開辦郵傳電報業務。
1937年,英國人里夫斯提出用脈沖所有組合來傳送語音信息的方法(脈沖編碼調制)。
1945年10月,英國人A?C?克拉克提出靜止衛星通信的設想。
1946年,埃克特和莫奇利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提出了蜂窩通信的概念,將移 動電話的服務區劃分成若干個小區,每個小區設立一個基站,構成蜂窩移 動通信系統。
1950年12月,中國東北長途明線國際干線工程建成,北京到莫斯科有線載波電路開放。
1954年7月,美國海軍利用月球表面對無線電波的反射進行了地球上兩地電話的傳輸試驗。并于1956年在華盛頓和夏威夷之間建立了通信業務。
1956年,在英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大西洋海底鋪設完成了電話電纜,使遠距離的大陸之間電話通信成為現實。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于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1號”。
1958年8月,首部國產12載波電話設備在上海郵電器材廠研制成功。
1960年1月,中國首套1,000門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在上海吳淞電話局開通使用。
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梅曼用強大的普通光照到人造寶石上,制造出了比太陽光強1000萬倍的激光。
1962年,美國研究成功了脈碼調制設備,用于電話的多路化通信。
1965年,第一部由計算機控制的程控電話交換機在美國問世,標志著一個電話新時代的開始。
1966年,英籍華人高錕提出以玻璃纖維進行遠距激光通信的設想。
1969年,北京長途電信局安裝成功中國第一套全自動長途電話設備。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提出了研制ARPA網的計劃,1969年建成并投入運行,標志著計算機通信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1970年,世界上第一部程控數字交換機在法國巴黎開通,這標志著數字電話的全面實用和數字通信新時代的到來。
1972年,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首次提出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的概念。
1974年,中日海底電纜開始建設,這是中國參與建設的首條國際海底電纜。
1975年,中國自行研制設計的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設備通過國家鑒定,開始批量生產。
1976年3月,中國自己研制的首條大容量傳輸系統—1800路中同軸電纜載波系統在北京、上海、杭州建成投產,全長1700公里。
1982年,歐洲成立了GSM,任務是制訂泛歐移 動通信漫游的標準。
1982年,中國第一批投幣式公用電話在北京市東、西長安街等繁華街道出現,共22個投幣式公用電話亭。
1982年12月,從日本引進的首個萬門程控市話交換系統在福州市電信局投產使用,建成中國首個引進的程控電話局。
1983年,AMPS蜂窩系統在美國芝加哥開通。
1904年,“蜘蛛式”民用波段電話
L. M. Ericsson’s第一部民用波段電話。 1905年,芝加哥的樹式桌面電話
這部桌面電話被稱作“大腹便便”,因其手柄的中部隆起而得名。
1905年,門廊對講機
這是一部康涅狄格州電信公司的32門門廊對講機。
1905年,11數字撥號桌式電話
它采用了11個數字撥號的方式。
1907年,“德國模式”的電臺波段電話
于1907年在德國由E.ZwuetyschCo制造,此款電話的出現可以一定程度解決通話等待時間太長的問題。
1907年,磁力發電機式電話
這部電話1907年由L.M.Ericsson制造。值得注意的是:接聽電話時,要將聽筒懸掛在分離的掛鉤上。這是當時電話生產商的統一標準。
1908年,CH-08擴音器電話
由KTAS推出。
1910年,互聯電話
這是一部由S.H. Couch公司生產的直立桌面互聯電話,用于辦公室間的通信。
1912年,辦公用排列機
這部電話通過主機可同時帶有17個分機,每個分機都可以打出去,并且分機之間也可互相接通。
1912年,CH-08壁式電話
此款電話生產于1912年,由丹麥人在哥本哈根制造的,可自動收發電報。
1912年,磁力發電機電話
由在L.M.Ericsson制造的電報傳真電話,經常偏遠地區或小島上使用。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面電話
這部電話的獨特設計在于當對著話筒說話時,聲音穿過話頂部的小孔使電話中的振動板振動。噪音進入話筒時就會被消掉。其雙旋轉聽筒有助于阻止無用的噪音。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式電話B1型
同樣具有消除噪音的功能。
1914年,磁力發電機電話
于1914年在HORWENS制造,可以用來電報傳真。
1915年,Veau桌式電話
資料不詳。
1915年,家庭自制壁掛電話
這部電話在東俄勒崗一個廢棄的農場中發現。當地有近20個廢棄的農場的墻上留有掛過電話的痕跡。
1920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
這部電話于1904制造,并于1920更新,配備了可接、聽轉換的旋轉紅色按鈕。
1927年,D-08半自動電話
第一部撥號電話,它的出現將代替交換機的人工呼叫系統。撥號裝置是在1927年安裝的,它真正使用是在1978年。
1927年,交流發電振鈴電話
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麥Horsens制造,70年代仍在使用。
1929年,自動壁式電話
資料不詳。
1930年,D-30半自動鍍金電話
此款電話是丹麥企業在1930完成制造的,其特別之處是表面鍍金,而當時多數電話漆黑的,并且此電話有撥號裝置。
1930年,FL-30自動電話
30年代由丹麥制造的,它用字母撥號。同類電話使用了大約48年。
1935年,自動電話
此款電話被用于與偏遠地區的電信交換機的聯絡,它的設計受到30年代美國電話業的影響。
1943年,CB-43型電話
這部電話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麥制造,它內部設計兩種振鈴聲,用于區別市內外來電。
1951年,F-51自動撥號電話
這部電話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制造的。
1952年,F-52自動撥號電話機
于1952制造,不同于往日黑色電木材料,它是用象牙和較晚一些出現的塑料材料制成。
1956年,“Ericofon”自動撥號電話
此款電話由瑞典L.M.Ericsson設計和制造,命名為Ericofon。它是用新型的材料制成的,比傳統電話的聽筒還輕得多。
1968年,F-68自動撥號電話
這部電話是七十年代最為常見的電話,它最初設計是在六十年代,在丹麥被廣泛制造生產。
1970年,F-68按鈕撥號電話
丹麥首次使用的按鈕電話,這部電話是用數字按鈕代替原來的撥號方式。
1976年,76E/DK80型按鈕撥號電話
在1972由Jutland Telephone公司最初制造的。
1979年,F-79按鈕撥號式計費電話
此款電話介于普通電話與公用電話之間,它主要用于服務場所、旅館等類似地方,可以防盜打電話功能。 1980年,DA-80按鈕撥號電話
這部電話的設計標志著電子學理論真正進入電話行業。
1982年,便攜式電報電話
此款電話由Ericsson無線系統所制造,當時它只能在丹麥、芬蘭、挪威及瑞典等國家使用,它的出現為以后GSM移 動電話系統開辟了新的天地。
1983年,DanMark 2按鈕電話
DanMark2于1983年制造,是八十年代最先進技術的體現。它具有許多功能,如電話號碼記憶功能、重撥功能、監聽功能、24種鈴聲。
電話是通過電信號雙向傳輸話音的設備。
一部普通的電話歷史上對電話的改進和發明包括:碳粉話筒,人工交換板,撥號盤,自動電話交換機,程控電話交換機,雙音多頻撥號,語音數字采樣等。近年來的新技術包括,ISDN,DSL,模擬移動電話和數字移動電話等。
這一行業通常分為電話設備制造商和電話網絡運營商。在歷史上,網絡運營商通常都擁有全國性的壟斷。近年來,隨著全球電信市場的開放和整合以及技術的發展,逐漸出現多家運營商在同一市場競爭的局面。例如,貝爾系統,即ATT的下屬公司曾擁有美國電話市場的80%。1984年,由于美國司法部反壟斷訴訟,貝爾系統被迫分割成多個獨立的地方貝爾公司。
愛迪生和貝爾發明電話的故事
有一天,貝爾的助手托馬斯.沃森擺弄夾住了的蘆葦,而貝爾卻從導線上聽到了鄰室傳來的撥動的弦音。他記下了事實,從而導致進一步試驗。試驗過程中,貝爾遇到不少困難。
但他是個虛心好學的人,因而在向別人求教時,得到過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指導與幫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約瑟夫.亨利、愛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貝爾通過送話機喊道:“沃森先生,請過來!我有事找你!”
在實驗室里的沃森助手聽到召喚,像發瘋一樣,躍出實驗室,奔向貝爾喊話的寢室去。他一路大叫著:“我聽到了貝爾在叫我!我聽到了貝爾在叫我!”……
這樣,人類有了最初的電話,揭開了一頁嶄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電話發出的新聞電訊稿被發送到波士頓《世界報》,標志著電話為公眾所采用。1878年,貝爾電話公司正式成立。
擴展資料
電話的發展歷史
電話機是美國人A. G. 貝爾于1876年發明的。他用兩根導線連接兩個結構完全相同、在電磁鐵上裝有振動膜片的送話器和受話器,首先實現兩端通話。但通話距離短、效率低。1878年出現了炭精送話器,使電話機送話器效率大大提高。受話器結構也有改進。
最早的電話機是磁石電話機,靠自備電池供電,用手搖發電機發送呼叫信號。1880年出現共電式電話機,改由共電交換機集中供電,省去手播發電機和干電池。1891年出現了旋轉撥號盤式自動電話機,它可以發出直流撥號脈沖,控制自動交換機動作,選擇被叫用戶,自動完成交換功能。
從而把電話通信推向一個新階段。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出現了按鍵式全電子電話機。除脈沖發號方式外,又出現了雙音多頻(DTMF)發號方式。隨著程控交換機的發展,雙音頻按鍵電話機已逐步普及。電子電話機電路正在向集成化邁進,話機專用集成電路已廣泛用于話機電路各組成部分。
各種多功能電話機和特種用途電話機也應運而生。到90年代初,已有了將撥號、通話、振鈴三種功能集于一塊集成電路上的電話機。隨著話音識別技術的發展,直接用話音“撥號”的新型電話機也正在出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電話機
電話發明者是誰
通常人們將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認為是電話的發明者。但美國國會2002年6月15日269號決議確認安東尼奧·穆齊為電話的發明人。
電話的真正發明者,1855年,安東尼奧·穆齊在自己的居所內設置了世界上第一座電話系統。1860年,他首次向公眾展示了他的發明,但是它當時實在太窮了,只能申請10美元的臨時專利權,但這種情況只維持了3年。1876年,美國專利局將電話的“永久專利權”判給了與穆齊同一實驗室的亞歷山大·貝爾。結果引起了兩人之間就電話發明權歸屬的紛爭,并經歷了一場馬拉松式的訴訟。而直到100多年后的2002年6月15日,美國國會才通過269號決議確認安東尼奧·穆齊為電話的發明人。
1808年4月13日,穆齊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1834年移居到古巴。為了增加收入以改善生活環境,他開始對自己很感興趣的電生理學進行研究。不久,他就研究成功一種用電擊治療疾病的方法,這使他在哈瓦那的名聲大震。1849年的一天,當他用一套電療器械給在另一房間的朋友治療時,奇跡出現了。通過連接兩個房間的一根電線,他清楚地聽見了儀器里傳出了朋友的聲音。當時他把一塊與線圈連接的金屬簧片插入了朋友的口中,線圈連接導線,通到另一個房間。實際上,金屬簧片在這里起到了傳感器的作用,正是由于與線圈相連接,從而把它的振動轉變成了一種電流。此時,他馬上意識到這一現象有著不尋常的意義,并立即著手研究被他稱之為“會說話的電報機”的裝置。而那時貝爾才只有兩歲。
1850年,穆齊從古巴移居到美國紐約,以生產蠟燭謀生。1855年,他在自己的居所內設置了世界上第一座電話系統,以方便行動不便的妻子從二樓打電話到他的地下工作室。1860年,他首次向公眾展示了他的發明,并在紐約的意大利語報紙上發表了關于這項發明的介紹。但是由于他的英語表達能力極差,無法向商界推薦這套會說話的裝置。而且他是在太窮了,連申請電話“永久專利權”的250美元也支付不起,最后只能申請只需付10美元的臨時專利權,但這種情況只維持了3年。
1876年,由于美國專利局批準了與穆齊同一實驗室的亞歷山大·貝爾的電話“永久專利權”申請,結果引起了兩人之間就電話發明權歸屬的紛爭,并經歷了一場馬拉松式的訴訟。1887年7月,美國法官威廉·華萊士宣布了一項歷史性的判決,將電話原創權判給了自己的同胞貝爾,而他則成為了敗訴方。而事實上,他才是這項革命性裝置的真正構思者。
對此判決,穆齊深表不服,并開始上訴。但是由于他不善言辭,生性懦弱,且對商業的運作一竅不通,再加上經濟桔據,缺乏資金,以致最終也未得到法律和社會的認可。就這樣,貝爾便堂而皇之地被戴上了“現代通訊之父”和“電話發明者”的桂冠,并獨享世界上給予的各種榮譽。
1889年,穆齊的波折人生,伴著他未能在有生之年捍衛自己發明的遺憾,于默默無聞中結束,一場曠日持久的名譽官司也從此被擱置起來。
然而歷史是公正的,100多年后,2002年6月15日美國國會通過269號決議確認安東尼奧·穆齊為電話的發明人。 電話發明權終于“物歸原主”,這位已長眠于九泉之下的非凡人物的貢獻也終于得到了承認。從此,人們可以,也應該改變傳統的說法,“意大利的安東尼奧·穆齊才是電話的真正發明人”。
當然,貝爾在對電話的推廣和改進方面所作貢獻,也是不容置疑的。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每當提到電話的發明,一定會聯想到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 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貝爾進行了大量研究,探索語音的組成,并在精密儀器上分析聲音的振動。在實驗儀器上,振動膜上的振動被傳送到用炭涂黑的玻璃片上,振動就可以被“看見”了。接下來,貝爾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將聲音振動轉化成電子振動。這樣就可以通過線路傳遞聲音了。幾年下來,貝爾嘗試著發明了幾套電報系統。漸漸地,貝爾萌生了一個想法,發明一套能通過一根線路同時傳送幾條信息的機器。他設想通過幾片銜鐵協調不同頻率。在發送端,這些銜鐵會在某一頻率截斷電流,并以特定頻率發送一系列脈沖。在接收端,只有與該脈沖頻率相匹配的銜鐵才能被激活。實驗中,貝爾偶然發現沿線路傳送電磁波可以傳輸聲音信號。經過幾次實驗,聲音可以穩定地通過線路傳輸了,只是仍然不清晰。由于貝爾繁重的教學任務,很長時間里他的研究都沒有進展。1876年,在貝爾30歲生日前夕,通過電線傳輸聲音的設想意外地得到了專利認證。貝爾重新燃起了研究的熱情。1876年3月10日,貝爾的電話宣告了人類歷史的新時代的到來。
然而貝爾并不是惟一致力于發明電話的人。一個叫伊萊沙·格雷的人就曾與貝爾展開過關于電話專利權的法律訴訟。格雷與貝爾在同一天申報了專利,但由于在具體時間上比貝爾晚一點(只晚了2個小時左右),最終敗訴。
如今在穆齊的出生地佛羅倫薩有一塊紀念碑,上面寫著“這里安息著電話的發明者——安東尼奧·穆齊”。
在他們兩個之前,歐洲已經有很多人在進行這方面的設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電話原理就已由法國人鮑薩爾設想出來了,6年之后德國人賴伊斯又重復了這個設想。原理是:將兩塊薄金屬片用電線相連,一方發出聲音時,金屬片振動,變成電,傳給對方。但這僅僅是一種設想,問題是送話器和受話器的構造,怎樣才能把聲音這種機械能轉換成電能,并進行傳送。
最初,貝爾用電磁開關來形成一開一閉的脈沖信號,但是這對于聲波這樣高的頻率,這個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最后的成功源于一個偶然的發現,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試驗中,他把金屬片連接在電磁開關上,沒想到在這種狀態下,聲音奇妙地變成了電流。分析原理,原來是由于金屬片因聲音而振動,在其相連的電磁開關線圈中感生了電流。現在看來,這原理就是一個學過初中物理的學生也知道,但是那個時候這對于貝爾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格雷的設計原理與貝爾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話器內部液體的電阻變化,而受話器則與貝爾的完全相同。1877年,愛迪生又取得了發明碳粒送話器的專利。同時,還有很多人對電話的工作方式進行了
各種各樣的改進。專利之爭錯綜復雜,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買下了格雷和愛迪生的專利權,與貝爾的電話公司對抗。長時期專利之爭的結果是雙方達成一項協議,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完全承認貝爾的專利權,從此不再染指電話業,交換條件是17年之內分享貝爾電話公司收入的20%。
電話是誰發明的?
亞力山大*貝爾 1875年6月2日,美國人亞力山大.格雷厄姆.貝爾(Bell,Alekander Graham)發明了電話。至今美國波士頓法院路109號的門口,仍釘著塊鐫有:1875年6月2日電話誕生在這里的銅牌。 1876年2月14日,貝爾申請了那個著名的他和沃森一直研究著的裝置——電話的專利。同一天另一個發明家格雷(1835-1901)也向美國專利局遞交了相似設備的專利申請書,只因比貝爾晚了幾個小時而痛失電話發明權。 貝爾獲得電話的專利證書 1876年3月10日,貝爾在做實驗時不小心把硫酸濺到自己的腿上,疼痛之中他叫了起來:“沃森先生,快來幫我啊!”沒有想到,這句話通過實驗中的電話傳到了在另一個房間工作的他的助手沃森的耳朵里。這句極普通的話,也就成為人類第一句通過電話傳送的話音而記入史冊。
希望采納
電話機是誰發明的
是 亞歷山大·貝爾
人物簡介
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AlexanderGrahamBell電話機器人威廉,1847-1922)美國(英國裔)發明家和企業家。電話機器人威廉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可用的電話機,創建了貝爾電話公司。被世界譽為“電話之父”。
貝爾1847年3月3日出生在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并在那里接受初等教育。1870年貝爾移民到加拿大,一年后到美國。1882年加入美國國籍。加拿大貝爾的主要成就是發明了電話。此外,他還制造了助聽器;改進了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他對聾啞語的發明貢獻甚大;他寫的文章和小冊子超過100篇。從1875年到1922,他組裝這個裝置是為了發現美國總統詹姆士·加菲爾德體內的子彈。結果探測器倒是能工作,不過就是定不出子彈的位置,因為檢查時加菲爾德總統躺在了一張金屬架床上。
[編輯本段]生平介紹
“電話機器人威廉我知道命運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我知道巨大的成功馬上就要到來。”貝爾曾自信地向世界這樣宣告。
1847年3月3日出生于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他的父親是一位嗓音生理學家,并且是矯正說話、教授聾人的專家。
1862年貝爾進入著名的英國愛丁堡大學,選擇語音學作為自己的專業,貝爾通過總結父輩們的經驗進步很快。
1867年畢業后又進英國倫敦大學攻讀語言學。就在此時,英國發生大規模肺病,貝爾先后失去了兩個兄弟,其父帶著全家遷居加拿大以躲避瘟疫。
1869年22歲的貝爾受聘為美國波士頓大學語言學教授,擔任聲學講座的主講。在莫爾斯電報發明后的20多年中無數科學家試圖直接用電流傳遞語音,貝爾也把發明電話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但由于電話是傳遞連續的信號而不是電報那樣不連續的通斷信號,在當時的難度好比登天。他曾試圖用連續振動的曲線來使聾啞人看出“話”來,沒有成功。但在實驗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每次電流通斷時線圈發出類似于莫爾斯電碼的“滴答”聲,這引起貝爾大膽的設想:如果能用電流強度模擬出聲音的變化不就可以用電流傳遞語音了嗎?隨后的兩年內貝爾刻苦用功掌握了電學,再加上他扎實的語言學知識,使他如同插上了翅膀。他辭去了教授職務,一心扎入發明電話的試驗中。在萬事俱備只缺合作者時他偶然遇到了18歲的電氣工程師沃特森。兩年后,經過無數次失敗后他們終于制成了兩臺粗糙的樣機:圓筒底部的薄膜中央連接著插入硫酸的碳棒,人說話時薄膜振動改變電阻使電流變化,在接收處再利用電磁原理將電信號變回語音。但不幸的是試驗失敗了,兩人的聲音是通過公寓的天花板而不是通過機器互相傳遞的。
正在他們冥思苦想之時,窗外吉他的丁冬聲提醒了他們:送話器和受話器的靈敏度太低了!他們連續兩天兩夜自制了音箱、改進了機器。然后開始實驗,剛開始沃特森只從受話器里聽到嘶嘶的電流聲,終于他聽到了貝爾清晰的聲音“沃特森先生,快來呀!我需要你?1875年6月2日傍晚,當時貝爾28歲,沃特森21歲。他們趁熱打鐵,幾經半年的改進,終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的電話機。1876年3月3日(貝爾的29歲生日),貝爾的專利申請被批準,專利號為美國174465。其實,在貝爾申請電話專利的同一天幾小時后,另一位杰出的發明家艾利沙·格雷也為他的電話申請專利。由于這幾個小時之差,美國最高法院裁定貝爾為電話的發明者。
回到波士頓后兩人繼續對它進行改進,同時抓住一切時機進行宣傳。兩年后的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沃特森在相距300多公里的紐約之間首次進行了長途電話實驗。與34年前莫爾斯一樣取得了成功。所不同的是他們舉行的是科普宣傳會,雙方的現場聽眾可以互相交談。中途出了個小小的問題:表演最后節目的黑人民歌手聽到遠方貝爾的聲音后緊張得出不了聲,急中生智的貝爾讓沃特森代替,沃特森鼓足勇氣的歌聲使雙方的聽眾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和歡笑聲,試驗圓滿成功。
1877年,也就是貝爾發明電話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頓設的第一條電話線路開通了,這溝通了查爾期·威廉期先生的各工廠和他在薩默維爾私人住宅之間的聯系。也就在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電話給《波士頓環球報》發送了新聞消息,從此開始了公眾使用電話的時代。
1922年,貝爾逝世于加拿大巴德克,享年75歲。
[編輯本段]人物軼事
●故事一
電報的發明,把人們想要傳遞的信息以每秒30萬公里的速度傳向遠方。這是人類信息史 上劃時代的創舉。但久而久之,人們又有點不滿足了。因為發一份電報,需要先擬好電報稿,然后再譯成電碼,交報務員發送出去;對方報務員收到報文后,得先把電碼譯成文字,然后投送給收報人。這不僅手續繁多,而且不能及時地進行雙向信息交流;要得到對方的回電,還需要等較長的時間。
人們對電報的不滿,促使科學家們開始新的探索。
最早提出遠距離傳送話筒接力傳送信息的建議。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休斯為這種通話方式所取的名字——“電話”,卻一直沿用至今。
19世紀30年代之后,人們開始探索用電磁現象來傳送音樂和話音的方法,其中最有成就的要算是貝爾和格雷了。
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1847年生于英國蘇格蘭,他的祖父親畢生都從事聾啞人的教育事業,由于家庭的影響,他從小就對聲學和語言學有濃厚的興趣。開始,他的興趣是在研究電報上。有一次,當他在做電報實驗時,偶然發現了一塊鐵片在磁鐵前振動會發出微弱聲音的現象,而且他還發現這種聲音能通過導線傳向遠方。這給貝爾以很大的啟發。他想,如果對著鐵片講話,不也可以引起鐵片的振動嗎?這就是貝爾關于電話的最初構想。
貝爾發明電話的努力得到了當時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亨利的鼓勵。亨利對他說:“你有一個偉大發明的設想,干吧!”當貝爾說到自己缺乏電學知識時,亨利說:“學吧”。在亨利的鼓舞下,貝爾開始了實驗,一次不小心把瓶內的硫酸濺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得喊叫起來:“沃森先生,快來幫我啊!”想不到,這一句極普通的話,竟成了人類通過電話傳送的第一句話音。正在另一個房間工作的貝爾先生的助手沃森,是第一個從電話里聽到電話聲音的人。貝爾在得知自己試驗的電話已經能夠傳送聲音時,熱淚盈眶。當天晚上,他寫給母親的信中預言:“朋友們各自留在家里,不用出門也能互相交談的日子就要到來了!”
說到電話的發明,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由于貝爾1876年3月10日所使用的這部電話機的送話器,在原理上與另一位電話發明家格雷的發明雷同,因而格雷便向法院提出起訴。一場爭奪電話發明權的訴訟案便由此展開,并一直持續了十多年。最后,法院根據貝爾的磁石電話與格雷的液體電話有所不同,而且比格雷早幾個小時提交了專利申請等這些因素,作出了現在大家已經知道結果的判決,電話發明權案至此畫上句號。
盡管如此,電話仍然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它凝聚著包括貝爾在內的許多電話發明家的智慧和汗水。
●故事二
他的父親全神貫注、滿懷激情地全神貫注于研究人的聲音的發生和作用過程,特別是教耳聾的人如何運用聲音。因為那個時候,耳聾的人生活在永恒的孤寂之中。他們不僅聽不見,而且也不會說話。畢竟,他們聽不見說的話,又怎么能發得出聲來呢?也許,老貝爾的這一執著愛好是促使他日后同成為自己妻子的人結婚的原因之一。因為后來生下電話的發明者的那位婦女……是個聾人!
年輕的貝爾。貝爾帶著自己父親的執著愛好長本。1870年,他由于健康不佳從英國移居加拿大。不久之后,他就以成功地教會耳聾者說話而引起波士頓一位富商的注意。這位商人有個耳聾的女兒梅布爾。可否請貝爾先生教梅布爾說話呢?可以。他愿意教。他教了梅布爾。他們相愛了。是梅布爾鼓舞他進行了所有那些使人精疲力竭的實驗,也是梅布爾使他克服了不時產生的沮喪情緒——那種常常困擾著緊張工作去奪取成功的人們的沮喪情緒——使他得以研制出當時很了不起的一種工具。它能把人說的話轉變為電脈沖,之后又在金屬絲的末端使之還原成人說的話。這樣他就打破了又一種孤寂,那種在此之前一直使相距遙遠的人無法通話的孤寂。一年之后,1877年,他同梅布爾結為夫妻,他后來成為美國公民。
所以,當法國政府因為他發明了電話而授與他沃爾塔獎金時,他用這筆獎金再加上他通過出售另一項發明所得到的錢,在華盛頓建立起沃爾塔辦事處,其目的就是為醫治耳聾提供資金。今天這—機構稱作“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協會”,它的作用已改為,向全世界的聾人提供如何最有效地對付耳聾的最新資料。
貝爾死于1922年,梅布爾在他去世5個月后也死了,因為她太愛貝爾了。貝爾的名字很可能會像人類記憶歷史那樣永世長存。畢竟有了這樣一件物品,它經常提醒人們,是貝爾使人類大家庭彼此得以保持更密切的聯系。
通過電線傳送的第一個聲音,甚至使它的發明人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都感到驚訝。一天深夜,貝爾正在實驗室里做實驗,他向在隔壁房間里的助手偶然傳遞的一個口信獲得了成功。貝爾先生當時無法知道的是,1876年的那個夜晚將標志著通信革命的開始。
最初,每一對電話是用兩根鐵絲連接起來的。然后,交換臺使電話線集中到一個地點、其他的發明——如放大聲音的真空管和在陸上及海底連接長距離的同軸電纜一一極大地擴展了電話服務。晶體管取代了真空管。到了60年代,通信衛星又消除了對地面線路的需要。今天,一束束的玻璃纖維用激光傳遞人們彼此間的通話。
這些發明當中有許多項發明——包括有聲電影和立體聲錄音,隨同23000項其他專利——來自1925年建立的貝爾實驗室。約翰·戴維斯是貝爾實驗室消費產品部執行主任。他說,當我們進入90年代的時候,可以預期電信將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編輯本段]人物年表
1847年3月3日,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在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出生。
1858年10月,貝爾進了愛丁堡皇家高等學校。
1863年8月,16歲的貝爾開始在蘇格蘭埃爾金的韋斯頓寄宿學校教書。
1866年9月,貝爾19歲時在巴斯擔任薩默塞特郡學院的教師。
1867年7月,貝爾搬至倫敦,與父母住在一起。老貝爾關于可見語言的著作出版面世。
1868年5月,貝爾在倫敦的一所私立學校任職。
1868年8月,貝爾去美國宣傳他的可見語言。
1868年10月,貝爾開始在倫敦大學學習。
1870年5月18日,貝爾的哥哥梅爾維爾去世,時年23歲。
1870年7月21日,貝爾與父母一起前往加拿大。
1871年4月5日,貝爾開始在波士頓聾啞人學校供職。
1872年4月8日,貝爾與加德納·格林·哈伯德第一次會面。
1873年,貝爾26歲時任命為波士頓大學演說術教授。梅布爾作為貝爾的私人學生開始接受他的授課。貝爾開始諧波電報的實驗。
1874年,伊萊沙·格雷開始研究諧波電報。
1875年1月,在加德納·格林·哈伯德和托馬斯·桑德斯的資助下,貝爾雇傭托馬斯·沃森作他的助手。
1875年2月,貝爾提出諧波電報專利申請,并與哈伯德和桑德斯簽訂了合作協議。
1875年6月2日,貝爾的儀器中那根“卡住的簧片”導致他對電話的研究。
1876年2月,貝爾呈交電話專利申請,該申請于3月3日批準。
1876年3月10日,貝爾發出世界上第一條電話信息。
1876年6月25日,貝爾在費城的世紀博覽會上演示他的電話。
1877年2月12日,貝爾在塞勒姆作的演講吸引了新聞界的注意。
1877年7月9日,貝爾電話公司成立。
1877年7月11日,貝爾與梅布爾·哈伯德喜結良緣。
1878年5月8日,貝爾與梅布爾的第一個女兒出世,取名埃爾西。
1879年,貝爾退出貝爾電話公司,在蘇格蘭的格里諾克建立了一所聾人學校。
1880年2月15日,貝爾與梅布爾的第二個女兒瑪麗安出世。
1880年9月,法國因貝爾在電學上的科學成就授予伏特獎和法國榮譽勛位勛章。他以此獎金在華盛頓建立了伏特實驗室。
1881年8月15日,貝爾和梅布爾的兒子愛德華降臨人世,但很快夭折。
1883年,貝爾在華盛頓開設他自己的聾人學校。
1883年11月17日,貝爾夫婦的兒子羅伯特出世,但也夭折了。
1885年11月,華盛頓聾人學校由于師資問題被迫關閉。
[編輯本段]貝爾實驗室
貝爾實驗室是晶體管、激光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管、數字交換機、通信衛星、電子數字計算機、蜂窩移動通信設備、長途電視傳送、仿真語言、有聲電影、立體聲錄音,以及通信網的許多重大發明的誕生地。自1925年以來,貝爾實驗室共獲得兩萬五千多項專利,現在,平均每個工作日獲得三項多專利。 貝爾實驗室的使命是為客戶創造、生產和提供富有創新性的技術,這些技術使朗訊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公司在通信系統、產品、元件和網絡軟件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貝爾實驗室的工作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類別:基礎研究,系統工程和應用開發。在基礎研究方面主要從事電信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行為科學和計算機編程理論。系統工程主要研究構成電信網絡的高度復雜系統。開發部門是貝爾實驗室最大的部門,負責設計構成貝爾系統電信網絡的設備和軟件。
貝爾實驗室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
1933年,卡爾·央斯基(Karl Jansky)通過研究長途通訊中的靜電噪聲發現銀河中心在持續發射無線電波,此電波稱為3K背景輻射。透過此研究而建立了射電天文學。
194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參與這項研究的約翰·巴丁(John Bardeen)、威廉·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華特·豪舍·布拉頓(Walter Houser Brattain)于195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香農(Claude Shannon)于1948年發表論文《通訊的數學原理》,奠定了現代通信理論的基礎。他的成果是部分基于奈奎斯特和哈特利先前在貝爾實驗室的成果。
『貝爾實驗室發明光電池』
貝爾實驗室也是UNIX操作系統和C語言的發源地。C語言是由Brian Kernighan、Dennis Ritchie 和 Ken Thompson 在1970年代早期開發的。在1980年代,又由比加尼·斯楚士舒普發展為C++語言。
英國天文學家,出生于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 (Belfast)。由于她自小在 Armagh Observatory 附近長大,深受薰陶,故此對天文學產生濃厚興趣。一九六五年,她在蘇格蘭的 Glasgow University 完成物理理學士學位后,再於一九六八年在劍橋大學取得射電天文學博士學位,后來她到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進行伽瑪射線天文實驗,并在一九七四至一九八二年間,轉到倫敦 University College 的 Mullard Space ScienceLaboratory 進行X-射線實驗。隨后她又到蘇格蘭愛丁堡的皇家天文臺擔任高級研究員,負責利用夏威夷的 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 進行觀測及從事電磁光譜內可見光及紅外線部分的天文物理學研究。貝爾現在是英國 Milton Keynes 公開大學的教授。
在劍橋大學時,貝爾原本打算利用射電望遠鏡追蹤類星體 - 一些出現大程度紅移,同時發出強力藍光和經常放射出無線電輻射的星體。一九六七年,她跟休伊什 (Hewish) 等人在宇宙中發現了一個具規律性,周期 1.337 秒的強力射電脈沖源。起初,他們懷疑脈沖是由天外智慧生物所發放,甚至稱脈沖源為 LGM (Little Green Men - 綠色小矮人 )。然而隨后的幾個月內,天文學家在宇宙中不同角落發現其它的脈沖源,使他們相信這些脈沖源實際上是天然產生的現象,貝爾跟她的同事很快便確認出脈沖其實是源自一些細小、密度高而又旋轉迅速的中子星,并把它們統稱為「脈沖星」,他們的發現不單引起科學家們對脈沖星的研究,同時也加深了人類對銀河系的認識。
電話機器人威廉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小威智能機器人怎么使用、電話機器人威廉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