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錦衣衛外呼系統,以及錦衣衛總管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錄一覽:
1、明朝歷史上的錦衣衛為什么能成為當時最大的特務機構,無孔不入?
2、明朝的間諜機構都有哪些用途?
3、錦衣衛、東廠西廠與中統軍統的聯系區別
4、明朝錦衣衛相關歷史資料
5、明朝時的錦衣衛是純粹的特務機構嗎?錦衣衛的日常工作有哪些?
明朝歷史上的錦衣衛為什么能成為當時最大的特務機構,無孔不入?
明朝歷史當中的錦衣衛是當時最大的特務機構,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無孔不入,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錦衣衛主要向皇帝進行負責,在皇帝的指令下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一些皇親國戚,可以說權力上是非常厲害的。而且當時的朱元璋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也賦予了錦衣衛巡查緝捕的權利,同時也能夠去參與收集軍情的工作,所以在朱元璋的幫助下,這讓錦衣衛當時直接滲透在了明朝的朝廷當中,手中的權力可以說除了皇帝之外沒有人能夠駕馭得了。
在明代之前,其實就已經有了類似于錦衣衛性質的機構,比如漢代的詔獄,唐朝的麗景門, 宋代的皇城司,之后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為了中央集權在結合當時明朝統治特點,就設立了錦衣衛這一機構。錦衣衛設立于洪武15年,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直接指揮的,并不屬于其他的機構,在朱元璋統治期間,錦衣衛的名稱也多次發生改變。可是很快明太祖朱元璋就發現了錦衣衛權力過大也造成了朝廷的動蕩,所以就廢除了錦衣衛。
錦衣衛可以說是皇帝的眼睛,是能夠看到整個朝廷的各個角落,錦衣衛的好處也是非常多的,是可以整治朝臣,還可以滿足皇帝的各種需求。可是因為錦衣衛勢力過大,所以在養錦衣衛這件事情上需要花很多的錢,而且錦衣衛是可以免稅賦的,這也加重了財政的負擔。因為錦衣衛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所以很多皇親國戚也會將自己的子女送入到錦衣衛當中,這讓錦衣衛系統當中的官僚系統非常的混亂,會成為皇親國戚的養護所,所以這也造成了官僚系統非常的混亂。
最后為了控制錦衣衛,明朝的后代皇帝朱棣也選擇了用宦臣來監督錦衣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讓國家機制變得更加混亂病態,最后導致大明王朝滅亡。
明朝的間諜機構都有哪些用途?
明初時,明太祖朱元璋效仿三國"霸府"的"校事",設置了檢校官。其職責是"專主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無不奏聞"。朱元璋派心腹親信高見賢、夏煜、凌銳和楊完善等人任檢校官,做為其在京城的耳目,監控臣僚。朱元璋贊揚這些檢校官為"惟此數人,譬如惡犬則人怕"。由于檢校官只管察聽、告密,而且品位極低,沒有直接扣押、審訊和處罰的權力,朱元璋便在洪武十五年(1382)特地設置了一個系統完備的間諜特務機構--錦衣衛(全稱為"錦衣衛親軍指揮使司")。名義上錦衣衛是負責皇帝安全的親軍衛隊,但是實際上負有特殊的任務,即從事間諜偵控活動。錦衣衛最初是由皇帝的儀仗隊"儀鸞司"改建而來,1367年時又改名為"拱衛司",三年后又更名為"親軍都尉府",是皇帝的專屬警衛部隊。錦衣衛成立后,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統率包括將軍、力士、校尉等官卒共一千五百多人。添設了專門的法庭和監獄,主要職責為"盜賊奸宄,街涂溝洫,密緝而時省之"。錦衣衛下屬機構有南、北鎮撫司,設鎮撫二人,五品,掌管緝捕、審訊及行政事務。自其成立后,朱元璋便將一切重大案件委之以錦衣衛處理,所以時人稱錦衣衛奉詔辦案為"詔獄"。至明世宗時,錦衣衛人數竟達十五、六萬,比成立時擴大了一百倍。
由于朱元璋曾做過僧人,剃過光頭和做過盜賊,所以極為忌諱"生"(音同僧)、"光"、"則"(音同賊)和"道"(音同盜),并暗中派錦衣衛去街頭巷尾四處暗察,偵探有什么人在背地里觸迕這些忌諱字眼,指桑罵槐地詛咒他。朝廷有些官員在上表文時,無意寫了"作則垂憲"、"垂子孫而作則"、"儀則天下"和"圣德作則"等一些賀語,朱元璋便認作是罵他為"賊",即令錦衣衛當場"廷杖"至死。一篇賀表中有一段贊美朱元璋的話:"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為世作則。"朱元璋讀后大怒道:"生者僧也,罵我當過和尚。光是剃發,說我是禿子。則音近賊,罵我作過賊。"喝令錦衣衛將上表者打入死牢。另有一位老臣的表文中有"天下有道"四個字,朱元璋發怒說:"這該死的老兒還罵我是強盜呢!"
正因為有如此多疑暴戾的皇帝,所以錦衣衛也更加為所欲為,肆無忌憚了。
朱元璋賦予錦衣衛的"廷杖"特權,極為殘酷。朱元璋曾下令錦衣衛將其親侄子朱文正用"廷杖"活活打死。明武宗和明世宗也曾讓錦衣衛"廷杖"幾百人,當場打死幾十人。成為明史上最大的"廷杖"案例。錦衣衛的酷刑名目繁多,有"全刑",即讓犯人備受械、鐐、棍、拶、夾棍等五種酷刑;有使"百骨盡脫"的"琵琶刑";有套戴三百多斤重的"枷刑";還有斷脊、刺心、墜指、灌鼻、釘指、炮烙、挺棍、燕兒飛、攔馬棍和一種煮瀝青以剝人皮的慘絕人寰的酷刑。《明史·刑法志》說:"刑法有創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殺人至慘而不麗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極。"
錦衣衛的胡作非為,使朝野忿憤不滿,朱元璋自己也發現錦衣衛恃仗特權,嚴酷凌虐,勢力日大,于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決定罷撤錦衣衛,下令焚毀刑具。但是時隔不久,明成祖朱棣奪得帝位后,為了鎮壓建文帝的臣下,又恢復了錦衣衛,并寵信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紀綱便又大行間諜特務活動,四處布置密探耳目,時時偵察或刺探,甚至栽贓誣陷,又使錦衣衛的恐怖特務統治死灰復燃。明英宗復辟后,更是利用縱容錦衣衛,"慮廷臣黨比,欲知外事,倚錦衣衛官校為耳目"。一直到(1644)明朝覆滅,錦衣衛這一間諜特務機構也隨之滅亡,前后時間達二百六十年之久。
明朝除錦衣衛這一間諜特務機關外,還有并稱"三廠"的東廠、西廠和內行廠。
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后,一面廢除洪武詔令不用,恢復了錦衣衛詔獄,一面又于永樂十八年(1420)在北京東安門外設立了另一間諜特務機構,即東廠。其主要職責是"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并命親信太監為東廠提督。人們將錦衣衛和東廠并稱為"廠衛"。東廠人員都是從錦衣衛中挑選最狡猾最狠毒的特務來充當。有役長(也叫"擋頭")若干人,率有"番子"(偵探間諜的稱呼)數千人,分赴各官衙和各地從事監視和偵探。
值得指出的是:朱棣在控制、駕馭間諜機構方面,有其獨特的手段。他一方面讓錦衣衛人員調入東廠,一方面又暗使東廠提督監視錦衣衛,使廠、衛兩家互相牽制,不得擅權,并都單獨直接向朱棣負責報告,從而使朱棣得心應手地控制調動廠衛兩家為其服務。
明成化十三年(1477),明憲宗又設立了一個間諜特務機構叫西廠,由親信太監汪直掌領,其規模比東廠大一倍。汪直"分命諸校廣刺督責,大政小事,方言巷語,悉揀以聞。"汪直上任不久,朝野各地便深受西廠特務的監視、誣告、酷刑之苦,大學士商輅冒死上奏道:"近日伺察太繁,政令太急,刑網太密,人情疑畏,洶洶不安。蓋陛下委聽斷于汪直,而直又寄耳目于群小也。中外騷然,安得其無意外不測之變!"明憲宗表面上對商輅大發脾氣,但內心對汪直的權勢開始提防。由于東廠太監提督尚銘不服汪直的指揮,便決定先發制人。他派"番子"暗中時時跟蹤偵察汪直的一些陰私不法行為,然后立即密告明憲宗,終于在成化十八年(1482)罷撤了西廠和汪直。
明武宗正德初年(1506),太監劉瑾在把持東廠的同時又恢復了西廠,并控制了錦衣衛,"廠衛之勢合矣"。1508年,劉瑾又秘密設立了另一個間諜特務機構--內辦事廠(簡稱內行廠),由自己親自任提督,其權勢凌駕于朝廷一切機構之上,錦衣衛、東西廠也都在內行廠的監視控制之下。明代的間諜特務機構至此達到頂點,劉瑾也因此被稱為"立地皇帝",可見其權勢之大。
劉瑾操縱"三廠一衛",對朝野進行了大規模的特務活動。"毛舉宮僚細過,散布校尉(即間諜),遠近候伺,使人救過不瞻"。間諜特務遍布全國各地,如水銀瀉地,無隙不入,被誣告冤死的官民達數萬人之多。譬如為明王朝立有汗馬功勞的兵部主事王守仁,因得罪了劉瑾,當場被拖下去痛打五十大板,并貶官流放至邊遠地區。心胸狹窄的劉瑾還是不放過他,暗遣內行廠"番子"在路上跟蹤窺伺王守仁,欲乘機刺殺他。王守仁絕望之下,只好在深夜假裝投河自殺,留下了絕命詩,并浮帽子、鞋子于水上,這才擺脫了"番子"的盯梢,揀回了一條命。當時之人,聽見"內行廠"三個字,無不毛發聳然,驚恐萬狀。
明正德五年(1510),劉瑾與朝廷文武大臣的矛盾趨于白熱化。御任監軍張永乘明武宗酒醉之時,單獨告發了劉瑾的謀反陰謀,促使明武宗下令逮捕劉瑾及其黨羽。當明武宗得知從劉瑾家中搜出了金銀珠寶數百萬、一枚偽璽及袞衣、玉帶、兵器等禁物,特別是發現劉瑾時時拿在手里的扇子中竟藏著兩把微型匕首,明武宗大發雷霆,下旨將其押往詔獄審判。不久,劉瑾和他的親族十五人以及黨徒吏部尚書張彩、錦衣衛指揮使楊玉等全部被處死。西廠和內行廠也全都被撤銷。
明天啟年間(1621~1627),太監魏忠賢閹黨專政,間諜特務恐怖統治之禍亦隨之而來。魏忠賢派親信控制了錦衣衛和東廠,派出千余名"番子"四處偵探,名為"打樁",此外還勾結京城的流氓無賴,鼓勵告密,名為"打事件"。凡告發一件事,便付一定的賞錢,名為"買起數"或"買事件"。在朝廷各衙門中都派有東廠"番子"監督,名為"坐記";凡拷訊重犯時,必須有"番子"到場監審,名為"聽記"。如"聽記"未到,則不得開審。官員不堪其苦,怨聲載道,"廠衛之毒極矣"。
東廠的特務偵察任務是在每月初一以抽簽的方式分配。數百名"番子"輪流抽簽,抽到哪支簽,則去監視偵察某一對象,時間為一個月。所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在深夜從宮門縫中投入,再由宦官直接呈送皇帝,所以皇帝對全國各地之事隨時巨細皆知。魏忠賢也因此倍受恩寵,號為"九千歲"。其門下有號稱"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臭名昭著的閹黨骨干。他們把持朝廷大權,無所不為。副都御史楊漣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宮中府中,大事小事,無一不是忠賢專擅,反覺皇上為名,忠賢為實。"楊漣也由此遭到魏忠賢東廠"番子"的誣告,終被活活折磨而死。從此,朝臣或趨炎附勢,或緘口不語,外臣也紛紛奉承拍馬。浙江巡撫潘汝楨為魏忠賢在杭州西湖畔造了一座魏忠賢的生祠--普德祠。其規模之宏偉,建筑之精巧,與宮殿一般。祠中的魏忠賢塑像,用純金鑄成,連腹中五臟六腑都是用珠寶瑪瑙制成,衣著華麗,與帝王相差無幾。1627年,崇禎帝即位,魏忠賢失去了靠山。朝野官民紛紛上疏奏劾。崇禎帝責問潘汝楨為魏忠賢營造與帝王同等規模的普德祠一事,嘉興貢生錢嘉徵又上書列舉魏忠賢利用廠衛犯下的十大罪狀,要求清除魏門奸黨。魏忠賢驚恐之中,畏罪上吊自殺。崇楨帝下詔分其尸首,懸其首級示眾。但是,崇楨帝卻又派心腹太監提督東廠,"倚廠衛益甚,至國亡乃止"。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廠禍也與衛禍一樣,同時走向滅亡。
明朝的間諜特務機構,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是空前絕后的,也是最黑暗的。"三廠一衛"的間諜特務機構,非但沒有加強明王朝的統治和國家的安定,反而造成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崩離析,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削弱了中央集團的統治力量,大大加深了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是間諜機構及其活動的畸形發展狀態。間諜機構的多方設置和職責界限不明,又造成了各機構之間彼此互相傾軋、互相拆臺、互相邀功的混亂局面,使間諜偵察活動畸變成為誣陷造謠行為,使審訊演變為逼、供、信的嚴刑拷打。真實性大打折扣,真偽混雜,難辨一是,從而導致其最終必然走向衰亡。
錦衣衛、東廠西廠與中統軍統的聯系區別
下面說得很詳細錦衣衛外呼系統,自己看一下錦衣衛外呼系統他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吧。
國民黨“中統”與“軍統”:
軍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國民黨統治集團為維護其統治而設立的特務組織。1938年8月成立。
軍統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7年)、復興社特務處(1932年4月)、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1937年)。主要負責人為戴笠。
軍統局內勤組織共有八處、六室、一所;外勤組織在各在城市設“區”,在各省設“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別班”。其基本組織為“組”及直屬情報人員。
1946年戴笠乘坐飛機失事死后,軍統局進行改組,其公開特務武裝部分與軍委會軍令部二廳合并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任廳長;秘密核心部分組成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為局長。1949年,軍統主要機構撤至臺灣。
中統是國民黨CC系陳果夫、陳立夫控制的全國性特務組織。即中國國民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它正式成立于1938年8月,其前身是1928年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
中統局由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兼任局長,實際由副局長負責。陳立夫、朱家驊先后任局長、徐恩曾、葉秀峰先后任副局長。中統局在國民黨各省、市、縣黨部都有有分支機構,以黨政機關、文化團體和大中學校為活動重點,特務活動遍及全國。
廠衛(明朝錦衣衛與東廠、西廠、內行廠)
中國明代內廷的偵察機構。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東廠系永樂十八年(1420)設立于北京東安門北;西廠系成化十三年(1477)設于舊灰廠 ;內行廠系正德初年設于榮府舊倉地;錦衣衛原為內廷親軍 ,皇帝的衛隊,洪武十五年(1382)成立。廠衛是明代特務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東、西廠或內行廠的頭目,多由司禮監太監充任。管錦衣衛印東廠的太監稱為督主。初設西廠時,以汪直領之。武宗時以當時八虎之一的馬永成掌管東廠,以八虎的另一成員谷大用掌管西廠。當時司禮監太監劉瑾因與錦衣衛外呼系統他們有矛盾,又另設內行廠,自成系統,權勢居東、西廠之上,用刑尤為酷烈。魏忠賢自天啟三年(1623)開始,一直兼管東廠事。錦衣衛長官以皇帝親信心腹擔任 。除侍衛掌鹵簿儀仗而外,專司偵察,名為緹騎。廠與衛的職權基本無差別。但由于錦衣衛屬于外官,奏事需用奏疏,還有勛戚及其子弟參加,不如東廠太監親近,故廠的勢力總要大于衛。這樣,錦衣衛偵伺一切官民,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西廠有時還監視東廠,內行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套偵察特務體系 。廠衛都可以不通過司法機構,直接奉詔行事,受理詞狀,任意逮捕吏民,用刑非常殘酷,甚至打死為止。天啟年間,東林黨六君子就都是死于廠衛的秘裁。廠衛還派人偵伺官吏 ,致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明朝錦衣衛相關歷史資料
明初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是“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48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 決定 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下面由我帶領大家簡單了解一下。
明代設錦衣衛,乃是著名的酷政.其實,明代有許多朝廷官僚以外的、直屬皇帝的專設監察、刑獄系統,包括錦衣衛、東西廠、鎮撫司獄等,這類系統,自己有軍隊、有監獄,又直接向皇帝負責,基本上貫徹于整個明皇朝的始終.《明史·刑法志》把它們與廷杖(皇帝在朝廷打臣僚板子的肉刑)加在一起,稱之為:“明之自創,不衷古制”.一語道破了貫穿明皇朝的特別專制的酷政性質.
明之錦衣衛,《明史·刑法志》明確說,近于漢武帝時之詔獄.所謂詔獄,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級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詔書始能系獄的案子.漢武帝與匈奴作戰多年,將國家拖入了戰時體制,多用法家酷吏,嚴刑峻法,《史記·酷吏列傳》等篇說,漢武帝晚年,詔獄多達二十六所,關押有郡守、九卿一級高官前后達百余人,牽連對象至十余萬人.不過,在漢代,這類酷政依然只是漢武帝晚年階段較短時期的現象.
了解了詔獄的性質,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設置錦衣衛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職官五》說:“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恒以勛戚都督領之……盜賊奸宄,街涂溝洫,密緝而時省之.”明太祖擔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駕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幾興大獄,假借了若干由頭,連殺帶整,把輔佐他打 天下 的文武功臣差不多滅了個干干凈凈.這類案子,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如果交給朝官們按法辦理,就有可能曠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這些案子作為詔獄交給錦衣衛辦理.這樣來看錦衣衛,性質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衛”,本就是皇帝的親兵;“刑獄”,自己可以斷獄;加之“密緝”,則又說明其特務機構性質.漢武帝時的詔獄,仍是由朝官辦案,只是嚴刑峻法的政策失誤;明太祖的錦衣衛,則以消滅功臣為目的,羅織罪狀,置無罪者于死地.《明史·刑法志》說:“胡惟庸、藍玉兩(大臣)案,株連且四萬(人).”足見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術不正的產物,所以其后遺癥也特別嚴重.
自然 ?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類酷政不可以為常,所以,在藍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殺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詔內外獄無得上錦衣衛,大小咸經法司”.不過,始作俑時心術已壞而造成的弊政,是難以斷根的,到他的兒子燕王朱棣,借著京城文武功臣已經殺光、大傷元氣的特殊機遇,起兵奪了明太祖嫡孫建文帝的帝位,是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殺忠于建文帝的正直官僚,這卻又需要特務機構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錦衣衛重又燦爛輝煌.明初兩代重用錦衣衛,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終難去矣!
說清了錦衣衛的性質,東西廠、鎮撫司獄等機構的性質,也就容易說明了.東廠始于明成祖,一開始就是從收買建文帝身邊的宦官、刺探消息起家的機構,其特務性質更為明顯,所以正式建立后即專以宦官負責,“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其后明憲宗又增設西廠,東西廠下面則用了一批干事,“京師亡命,誆財(敲竹杠)挾仇(報私仇),視(東廠所屬)干事者為窟穴”,這也就是說,東廠干事成為流氓頭子,“自京師至天下,旁午偵事,雖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屬”.鎮撫司獄也是明太祖時建立的詔獄,其后亦由宦官負責.明代的劉瑾、魏忠賢等專權的宦官,大多倚靠錦衣衛、東西廠、鎮撫司獄等類帶有特務性質的專設監察機構,不斷陷害、誣殺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賢的狗腿子們,拷掠楊漣、左光斗等正直官僚時,械、鐐、棍、拶、夾棍,五毒俱用,血肉潰爛,即是一例.這終于使整個明代成為中國 歷史 上罕見的專制黑暗的皇朝.
錦衣衛與東廠在天津設立機構后,就開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軍情民意,凡是有一點對皇帝不利的言論都逃不過他們的耳目,當地的官吏也不敢隨便過問他們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對他們的不滿,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務們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輕也要落個殘疾的下場.
據明史記載,東廠、錦衣衛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夾棍、腦箍、攔馬棍、釘指等等都包括其內.其中有一項刑罰叫做“杖刑”,特務對于“杖刑”的執行非常有講究,對一般的犯人行刑官只說“打著問”,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說“好生打著問”;要求狠狠打,不論死活的就說“好生著實打著問”.一般來說,只要犯人被抓進來,18種刑具都要受過一遍.
相對于杖刑、夾棍等刑罰,廠衛不常使用的幾大酷刑可就令世人不寒而栗,在幾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藥、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來,生不如死.
刷洗 :就是將犯人脫光衣服按在鐵床上,用滾燙的開水澆在犯人的身上,然后趁熱用釘滿鐵釘的鐵刷子在燙過的部位用力刷洗,刷到露出白骨,最后直到犯人死去.
油煎 :類似于后來的鐵烙鐵.將一口平的鐵盤燒熱后,將人放在上面,不到片刻,將犯人燒焦.
灌毒藥 :特務們灌一次毒藥,然后喂一次 解毒 藥,然后再灌另一種毒藥,直到將犯人毒死,目的是使犯人嘗遍了死的恐怖和痛苦,特務們從旁觀賞.
站重枷:明代的這一刑法卻很特別,戴枷之人必須站立,不準座臥.枷的重量超過常人體重,最重曾經做過300斤的大枷,給犯人戴上后幾天就得活活累死.據明朝野史記載,廠衛殺人的酷刑還有剝皮、鏟頭會、鉤腸等刑罰,據說,這些刑罰又要勝過以上所說的幾種酷刑.
為了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的不法行為,太祖先后任用親信文武官員充當“檢?!?“專主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無不奏聞.”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錦衣衛”,專掌緝捕、刑獄和侍衛之事,直屬皇帝指揮.
錦衣衛官員有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事二人,四品,鎮撫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五品,下屬有、力士、校尉、有法庭和監獄,其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兼理軍匠,即“詔獄”.錦衣衛平日為皇帝爪牙,鎮壓臣下時則羅織大獄,捕人,審訊和處刑.太祖大殺功臣,許多案件就是通過錦衣衛執行的,“幽縶慘酷,害無甚于此者,太祖時,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獄中,數更大獄,多使斷治,所誅殺為多.”
和錦衣衛有密切關系的一種刑法,叫“廷杖”,即殿廷上責杖進諫觸怒或有過失的大臣,以提高皇帝的威權.洪武年間,公侯如朱文正、朱亮祖,大僚如工部尚書薛祥等,都是受廷杖致死的.
廠衛,明朝內廷偵察機構.廠,指東廠、西廠、大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東廠系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于北京東安門北;西廠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于舊灰廠;大內行廠系明正德初年設立.錦衣衛原為內廷御林軍,皇帝的衛隊,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廠衛是明代特務 政治 機構,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東、西廠或大內行廠的頭目,多由司禮監太監充任.錦衣衛長官為指揮使,以皇帝親信心腹擔任,下領有十七個所和南北鎮撫司.廠與衛職權基本相同,但錦衣衛為外官,奏請需用奏疏,不如東廠等太監親近,故廠的勢力大于衛.錦衣衛偵伺一切官員,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內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由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整套偵察特務機構體系.廠衛均可不經司法機關,直接奉詔受理詞狀,逮捕吏民,用刑極為殘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注:
東廠,官署名.明成祖時期為清除建文帝余黨和體察民情,一方面恢復和加強錦衣衛,一方面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宦官提督但任.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準,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宦官干政之端.
西廠,官署名.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立西緝事廠(簡稱西廠),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廠事,其權勢超過東廠.汪直以西廠為據點,勾結一些朝官結黨,排除異己,陷害忠良,威勢傾天下.西廠特務偵緝各地,引起朝野反對,后被迫撤銷.明武宗時大宦官劉瑾專權,又恢復西廠,后劉瑾倒臺被凌遲后又被撤銷.
大內行廠,官署名.明武宗時大宦官劉瑾專權,乃設大內辦事廠,即大內行廠,簡稱內廠,由其親自統領,比東廠、西廠尤為酷烈.武宗以前,廠、衛分立,更迭用事.此時,東廠首領丘聚,西廠首黨谷大用,錦衣衛指揮史石文義,皆劉瑾死黨,以致廠、衛合勢,特務遍天下,并創立重刑,令官吏軍民談虎色變,人們視宦官如虎狼.明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以謀反罪被殺,西廠、內行廠被撤銷.
錦衣衛,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設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 軍事 機構.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且不經司法部門,成為皇帝的耳目爪牙,監視和督察全國官吏和民眾.錦衣衛長官為指揮使,常以勛戚都督擔任.
明朝的特務機構東廠和錦衣衛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駐有分支機構,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區的錦衣衛橋大街和以前的錦衣衛橋,就是當初這些特務機構的所在地……當初眾多大內高手大明特工橫行天津城.
提起特務,很多人都會想到從事秘密工作、刺探軍事情報的神秘人物,其實,在明朝時期,特務可是個公開的人物,當時的特務人員一般都出自東廠和錦衣衛,合稱“廠衛”.
明代的特務機關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分駐各地的,一是駐在京師的,再有就是臨時向外派遣的.除錦衣衛外,其余的全是由宦官主持,并且由宦官領導機關司禮監領導任免,然后由皇帝做最后的決定.這三部分中,以分駐各地的最為繁多,從明成祖朱棣時就開始設立,后來全國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鎮全部都設有.他們的任務實際是替皇帝偵察該地官吏軍民人等,暗查軍民動態.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15年將首都遷往北京,遷都前,首先派出負責皇帝防務的貼身衛隊“錦衣衛”到天津衛,在原來3衛的指揮衙門前設立錦衣衛指揮衙門府,所在地就是現在的錦衣衛橋大街附近,專門負責暗地監察京津軍民動態.(1404年設立天津衛后,由于天津還沒有建城,天津衛指揮使的官衙就設在現在的獅子林橋望海樓附近;在建城以后,衛指揮使衙門遷入城內,原來的衛所便被空置.)
據介紹,錦衣衛作為地名的出現是在滿清入關以后,因為在錦衣衛大街附近有一條河,滿清乾隆年在這條河上修建一個木橋,后來人們就習慣稱為錦衣衛橋.有橋以后,人們在此聚居,后稱為錦衣衛橋村,錦衣衛大街也因此出現.錦衣衛橋在1953年天津衛興修水利時被拆除,而錦衣衛大街一直被保留到現在,現在路過此地時,還可以看到“錦衣衛大街”的路牌.滿清中葉以后屢有名人在此居住,滿清咸豐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在政壇失利后,退居錦衣衛橋村居住,深居簡出,其后人焦菊隱是我國著名的戲劇家.身影隨處見統一穿褐色制服――天津城特工多如牛毛.
當時的天津城,總可以看到廠衛特務的身影.雖說是特務機構,但他們的服飾非常顯眼,讓人一眼就可以認出.東西廠均由一個提督負責(西廠設立過兩次,但時間都不長),由宦官擔任,主持東廠的太監被廠內的人稱為“督主”或者“廠公”,他的底下設掌刑千戶一名,理刑百戶一名,這兩個人都是從錦衣衛選拔過來的.再下面是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分為子丑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實際在外面偵察緝訪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又叫“檔頭”,共有100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絳.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干分子組成.所以,當身穿東廠服裝或錦衣衛服裝的人出現時,老百姓與當地的地方官都躲得遠遠的,生怕被這些人找茬抓起來.
明代宦官設有許多衙門,主要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總稱二十四衙門,其中司禮監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的首席衙門,是明代特務機關最高指揮機關.東廠特務直接受皇帝指揮,派去主持東廠的宦官都是皇帝的親信,頒發的關防(也就是工作證)比起其他宦官衙門也有權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關防都是“某處內官關防”幾個字,惟獨東廠的篆文是“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關防”.
東廠除偵察京師官民外,連錦衣衛也在偵察范圍之內.由于東廠還要負責調查全國各地的情況,臨時派遣的特務最為廣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監督軍隊,叫做監軍;或去征收稅賦,叫做稅監;還有提督京營,監督倉場,采辦貨物等,遍于全國各地,全都負有偵緝的責任. 隨著歲月的流失,今天在天津的廠衛衙門能夠保留下來的,也只剩下了錦衣衛的一個地名.
附:錦衣衛在對外戰爭中的一些功績:萬歷朝鮮戰役,錦衣衛還是起到前線 收集 敵軍情報的作用. 日軍方面甚至還有被錦衣衛收買的軍官.但當時情報工作比不上日本的忍者是事實. 不過比起幾百年后清國的軍情工作那遠遠好的多了.錦衣衛是用來安內的,不是用來攘外的.任何一個政權機構,都有其特定的職能.如此看來,對外戰爭中,除了兵部,吏戶禮刑工都沒有用.呵呵.
明朝時的錦衣衛是純粹的特務機構嗎?錦衣衛的日常工作有哪些?
眾所周知,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式建立起來的機構。提起它,我們往往能聯想到熒幕上那些武功高強,四處抓人審訊的影視形象。在很多人印象中,錦衣衛便是這種監視百官言行的特務機構,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錦衣衛的日常職能都有哪些?下面我就一一道來。
皇帝的衛隊
錦衣衛的前身是大明的“親軍都尉府”,正三品銜,皇帝出行時,他們負責護衛,有時還要充當儀仗隊。就像電影中的那些錦衣衛,身穿飛魚服,手拿繡春刀,一副威風凜凜的形象?;实鄣挠H軍,能不威風嗎?
當然,皇帝的衛隊也是分等級的,錦衣衛就分為將軍、校尉、力士三級,其中“將軍”一職就要經過嚴格選拔,孔武有力、體貌雄偉的人才能勝任,他們是殿廷衛士,可以站在皇帝御座旁邊。相對而言,校尉和力士就比較差了,負責在皇帝出行時做些撐傘蓋敲金鼓之類的活,身體健康且沒有犯罪記錄的成年男子就能擔任,像現在的普通公務員一樣。
監視百官,巡查緝捕
根據《明史》記載,錦衣衛的主要職責是“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其中這個“巡查緝捕”也是它的一項重要職能。
作為皇帝的親信衛隊,錦衣衛直接聽命于皇上,對皇帝負責。為加強皇權,朱元璋也用他們來監察百官。文武官員里誰有什么“小動作”,錦衣衛就會向皇上報告,并且有自行緝拿、審訊、判刑的權力。這就相當于直接跳過司法機關另立了一套刑訊系統。
相應的,錦衣衛還有自己的監獄,名叫“詔獄”,這個監獄可不一般,里面關的都是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宰相胡惟庸和永昌侯藍玉被處死前都在這里坐過牢。
綜上所述,錦衣衛不僅是明朝的特務機構,也是一個軍事機構。護衛皇上、儀仗出行、巡查百官、緝捕刑訊等等都屬于它的日常工作。
關于錦衣衛外呼系統和錦衣衛總管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