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捷發展,為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關鍵驅動力。而交通領域也由此迎來了新的契機,不僅交通工具的智能化發展日新月異,交通基礎設施的智能化也被提上了日程,智能交通建設落地進一步加快。
目前,智能交通生態發展日漸成熟,自動駕駛、生物識別等技術的應用不斷深入,移動支付、無感支付等金融科技的應用也愈發廣泛,與此同時,智能路燈、智能紅綠燈、智能加油站等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升級也取得了顯著成果。
而交通擁堵是全球各國普遍面臨的難題,隨著城市化的持續推進,汽車保有量的不斷上升,交通擁堵“頑疾”也越發嚴重。因此,如何解決車多路少的供需矛盾、提高道路交通利用率,緩解擁堵、停車難等問題成為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主要考驗之一。
據公開數據顯示,美國紐約每年由于交通擁堵、事故等原因導致的各項損失達到約200億元。即便是看起來“沒什么”的交通擁堵,實則會對經濟、生活帶來巨大負面影響。因此,促進交通生態變革、改善交通系統弊病,成為了各國交通管理部門的重要任務。
此外,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使得汽車產業走向智能化、網聯化道路的趨勢愈加凸顯。但是,只有智能汽車顯然不行,還必須有智能的道路予以支撐。綜合道路擁堵、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等各種因素來看,推動智能交通建設已是迫在眉睫。
智能交通領域在實現全方位普及的過程中,依然面臨以下障礙。
資金問題:智能化升級后的軟硬件價格高昂,對于經費有限的交通部門而言,實現智能交通全覆蓋部署并不容易。
產品問題:部分跟風入局的企業不具備技術實力,生產的產品在質量、性能等方面并不過關,自然也就影響到了交通管理部門的采購。
成本問題: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投入應用的智能產品無法發揮真實作用,那無疑將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為了合理控制資金、管理成本,許多城市都采取循序漸進的策略,逐步推動交通智能化發展。因此,智能交通的全方位普及等不得,也急不得。未來,隨著智能交通體系的健全、產業生態的完善,道路擁堵等難題有望得到根本性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