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esim物聯卡在國內并沒有真正盛行起來,不過對于一些特殊的使用場景是離不開它的。esim物聯網卡又可以叫做嵌入式sim卡,說簡單點就是把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里,這樣用戶就不用插入sim卡也可以實現聯網通訊的目的。
一、esim物聯卡與sim卡的愛恨情仇
我們都知道,如今SIM卡擁有3種規格:標準SIM卡尺寸為25mm×15mm×0.8mm;Micro SIM卡尺寸為12mm×15mm×0.8mm;Nano SIM卡尺寸為12.3mm×8.8mm×0.7mm,體積越來越小。
問題來了,即便是NanoSIM卡,它規格也有小指的指甲蓋大小,而國內的智能手機還喜歡雙卡雙待,可安裝2張NanoSIM卡的插槽注定會占用手機內部不小的空間。同樣,對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穿戴式設備來講,NanoSIM卡一樣屬于巨無霸的存在。
eSIM卡就是為了處理以上難堪而生的。它最早由GSM協會于2016年初公布,是一種對于物聯網、智能穿戴產品和平板電腦的可編(擦寫)SIM卡,又稱虛擬SIM卡。有別于傳統的物理SIM卡,eSIM卡摒棄了傳統脫卸式SIM卡的設計理念,而是讓卡可作為一顆零部件被直接置入到設備中,進而完全解決實體SIM卡。
eSIM卡可謂優點多多,它無需智能終端再準備插槽,所以可以協助智能終端進一步瘦身。同時,因為eSIM卡直接集成在設備內,所以沒有觸碰不實的隱患(想當初小編有部手機就必須在SIM卡和插槽之間墊張紙片,否則就觸碰不良導致沒有信號),還全面提高了防潮和抗震性能。eSIM卡對應的號碼能夠遠程下載,可以任意挑選營運商,還杜絕了SIM卡復制的安全隱患。
二、為什么esim物聯卡沒能全面普及
目前直接集成eSIM卡的手機包含iPhoneXs、iPhoneXsMax和iPhoneXr,然并卵,國行版本依然為實體雙卡,沒法使用eSIM卡功能。在可穿戴設備行業,適用eSIM卡的功能也僅限AppleWatch(蜂窩版)、三星Gear(蜂窩版)、華為手表2Pro、TicwatchS聯通定制版、努比亞α等,依然是少數派。
對手機廠商來講,假如發布集成eSIM卡的手機,但國內并非所有城市都開通有eSIM業務,銷路堪憂。若是在集成eSIM之外還保存傳統SIM卡槽,則又有些舍本逐末之嫌。eSIM卡在手機圈的真正機遇,應該是類似魅族Zero和vivoAPEX概念型的沒孔一體化手機,又或是集成eSIM并保存1個物理SIM卡槽的設計。
總之,eSIM卡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服務于可穿戴設備,主推eSIM一號雙終端,即讓安裝實體SIM卡的手機,和集成eSIM卡的智能手環共享一個電話號碼,能同時接收來電和短信,共享流量,在戶外健身時可以將累贅的手機丟家,碰到急事用智能手環就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