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10月份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到中政委開講座后,騰訊的馬化騰也來了呼入式輕量級電話機器人在京發布!6月9日,在中央政法委組織的“政法干部學習”講座上,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呼入式輕量級電話機器人在京發布他就“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作了演講,主持者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郭聲琨、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分別在分會場,和150萬干警一起聽講。
一開場,馬化騰就說到了馬云和李彥宏這兩位小伙伴,說小伙伴們你追呼入式輕量級電話機器人在京發布我趕,相互促進,才有了全球叫得響的“BAT”。
馬化騰分別從科技創新帶來的機遇、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科技創新破解社會難題,以及未來科技的應用前景等4個方面分享。講解了諸多與偵辦案件相關的“黑科技”,提到了大數據預防犯罪、網絡反賭、網絡鑒黃等等,總結為4個關鍵詞。
關鍵詞1呼入式輕量級電話機器人在京發布:互聯網+
馬化騰從余額寶、理財通講到移動支付,從滴滴與優步的大戰講到大街小巷的共享單車崛起,還從電信詐騙的角度說到了網絡安全。馬化騰從全局的角度總結說,互聯網+是手段,分享經濟是過程,數字經濟是結果,三者是一脈相成的,而網絡強國是貫穿始終的目的。騰訊愿意在這個過程中做配角,做一個連接器,為各行各業服務。
關鍵詞2:大數據+警察
科技創新是民族的靈魂。馬化騰說,數據就是生產力,誰擁有大數據,誰就擁有未來。當代社會,每個人既是大數據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是大數據產生的源代碼。只要掌握的數據庫和數據規律,人類就可以突破體力、腦力的極限,根據需要,在超過億級的數據云里,毫秒之間就能達到識別效果。
馬化騰舉例說,比如公安在尋找公交盜竊嫌疑人時,就可以通過分析公交卡的刷卡記錄,再通過定位系統,就可以摸查出最可疑人的人,因為大數據都是可以溯源的。而對于電信詐騙的防控,馬化騰說從大數據的角度來看,也是有規律可尋。詐騙號碼往往只有呼出沒有呼入,通過鎖定號碼,再與銀行系統的賬戶聯動查詢,電話詐騙往往是可以防控的。
正如孟建柱書記所言:誰率先擁有大數據、善于利用大數據,誰就能掌握主動、贏得未來。數據就是生產力,讓數據跑腿,民警就能少跑腿。
1、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智慧交通:例如2017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北京交管局和騰訊公司合作,通過大數據信息服務,利用微信和騰訊地圖,給北京市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身份認證與識別的網上應用:通過掃描身份證、讀取驗證碼的自拍視頻來提高網絡交易的安全性。
2、社會風險預防智能化
預監監測:騰訊LBS應用目前已經覆蓋24個城市,服務大型安保活動100余次,監測活動人員超過3000萬人次。
涉案識別:騰訊利用天眼系統,在地鐵、機場、車站利用抓怕和人臉識別,搜尋涉案嫌疑人。
3、運用技術反制網絡犯罪
麒麟偽基站實時檢測系統、鷹眼智能反電話詐騙系統、反賭博網站識別高危人群、大數據分析關聯犯罪嫌疑人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不過,馬化騰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因為對于高科技的敏銳度,壞人們因為利益驅動,往往對高科技更感興趣,那些網絡黑產業都有高智商、高待遇的高科技人員,部分已實現了公司化運作,有人負責科技“創新”,有人負責編寫劇本,有專人購買個人信息,還有專門人員負責聯系網友。為了打擊這些網路黑產業,需要多部門聯動,希望未來公檢法能打通數據共享平臺,加強政企合作,用高科技武裝政法隊伍。
關鍵詞3:AI人工智能
在講到未來如何將科技利用于司法實踐時,馬化騰舉了“阿爾法狗”的例子。他說圍棋的變化已經超過了宇宙所有粒子的變化,但是機器人在現有的規則之下,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就可以達到自我博弈和自我對抗。給我們的啟示是,原來是人來編軟件,機器來執行;而現在是我們提供規則,機器自己深度學習。未來,這種應用會越來越多,未來可以預見把法律法規輸入機器人,通過機器人的深度學習規則,來輔助司法判案,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課題。
科技很強大,但科技也并不可怕。馬化騰說只要掌握了規律,就可管可控,科技會讓世界更加可知。而在政法領域,也可以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未來在云端,用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提升預警預防預測的能力。在公共安全方面,變被動式的懲治為主動式的預警和預防;從后知后覺變成先知先覺;這樣既可以解決案多人少的問題,還能在互聯網環境里形成全民共治的局面。
關鍵詞4:天下無詐
在演講的最后,馬化騰還不忘為騰訊打廣告。他說,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太火爆了,老百姓對大案要案影視劇的關注度已超過了預期,目前騰訊正在與政法部門合作拍攝電視劇《天下無詐》。
附:馬化騰演講的全部內容(演講內容來自微信號“長安劍”(changan-j),作者黃飛)
一、科技創新帶來的機遇
提到中國互聯網,大家就會想到BAT。前不久在貴州的數博會上,我是最后一天趕到現場,當時馬云、李彥宏在現場就“人工智能”和“機器智能”以及未來科技是大數據重要還是創新重要,發生了一些“有火藥味”的辯論。
我呢打了個圓場,我說其實都非常正確,李彥宏談的是“0到1”,馬云談的是“1到N”,他們談的是不同階段,那么對騰訊來說,更重要的是“應用場景”。
今天的演講主題是《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要有四部分的內容:一是科技創新帶來的機遇,二是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三是科技創新破解社會難題,四是未來科技的應用前景。下面首先談談科技創新帶來的機遇。
我想大家應該都是騰訊的用戶,在十幾年的過程中,我們見證了中國互聯網從幾百萬用戶發展到現在7億多用戶的整個全過程,我們作為一線的企業發展從小到大,也經歷了一些諸如“一天10萬QQ賬號被盜”等挑戰,包括在知識產權方面、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挑戰。在過去還經歷了很多行業的挑戰,可以說是生死之戰,“3Q大戰”之后誕生了微信,等等。所以我結合十多年的發展經歷跟大家分享一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科技創新帶來的挑戰。為什么要特別強調移動互聯網,這幾年,90%以上的信息流量是通過移動互聯網,這在PC階段是不一樣的。
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科技公司占一多半。騰訊和阿里巴巴都進入前10名。昨天晚上由于阿里巴巴預測今年收入增長將很高,所以刺激股價大漲,現在市值已經超過我們,我們跟阿里巴巴在市值上你追我趕,良性競爭,我覺得挺好的。現在是9點半,我不知道會不會受演講刺激,市值會不會上漲。
(圖:在香港上市的騰訊控股,截至6月9日16時收盤的全天走勢情況。)
為什么在美國公司“霸占天下”的情況下,居然有兩家中國企業進入全球前十呢呼入式輕量級電話機器人在京發布?我想從深層次角度解釋,離不開移動互聯帶來的機遇,這是中國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時機。到目前,全球每5個手機用戶,其中1個就是中國的,這個比例是非常高的。
國家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投入、運營商“提速降費”等也非常重要。
過去,互聯網時代是“拷貝到中國(Copy ToChina)”,包括BAT最早的商業模式,也是模仿國外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有些變化,有些中國原創的,被美國等國模仿,行業內說這是“KFC(Copy From China)”(“從中國拷貝”)。
2009-2011年,中國一步邁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擁有全球最大移動互聯用戶群。微信支付、公眾號、紅包、小程序、共享單車等創新型產品和應用出現,共享單車是中國首創,“數據大爆炸”為更多新應用新產品的誕生提供了更多可能。
與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人類社會哪項能力提升最大?
答案是數據的存儲、傳輸和分析應用能力。
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成為人的延伸,海量數據產生。這些數據有文字、有圖片、有視頻、有地理位置信息。如何存儲、分析這些數據成為難題。這些難題又倒逼出黑科技:云、人工智能等等,都是為應對這些難題發展出的新手段。
目前,LBS、移動支付、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甚至征信大數據都已經廣泛應用在O2O、電商、網約車、互聯網銀行、廣告營銷等領域,成為新一代的社會基礎設施。云計算、大數據滲透到各個垂直領域,引領社會經濟變革。
20年前,PC互聯網與媒體、零售、信息服務結合,產生了“老三樣”:社交軟件、電商和搜索引擎。10年前,有了LBS、移動支付和大數據,產生了“新三樣”:O2O、共享單車和精準推薦。目前,有了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互聯正在逐漸滲透進入教育、醫療甚至制造業和農業。
政法工作是特殊的公共服務。公、檢、法、司等部門既有管理職能也是面向社會、百姓的服務窗口,是一個大縱向垂直領域。現代科技給政法工作帶來了更多機遇,但是也提出了挑戰、造成了威脅。
二、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
5月12日起,名為“WannaCry”的技術勒索病毒大規模入侵全球電腦網絡,我國也有大量用戶被感染,文件和數據被劫持。
為什么會“中招”?有的是因為不更新系統,或者過于依賴于安全助手。目前,很多政府機構和國企采用“網絡隔離”技術來應對安全威脅,認為內網是絕對安全的,事實上,內部仍然存在網絡安全漏洞,“堡壘容易從內部攻破”,內網的資產和數據的價值更大,一旦被攻擊會形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習近平主席在去年4月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講到,當今的網絡安全,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網絡安全是整體的而不是割裂的。二是網絡安全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三是網絡安全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四是網絡安全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五是網絡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
很多人尋求網絡安全的做法,就是隔開我們和所有的可能的科技威脅。但不上網、不發展科技或者不使用科技,在這個時代是不可行的。一種更智慧的做法是,正視風險,迅速感知、迅速適應。依靠傳統老辦法、大量人力去查證和解決,永遠會處于落后狀態。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在網絡上創造出各種“感應器”,在社會中安裝各種“探測器”,可以看到如何入侵、如何破壞,如何自動修復、如何精準管理。讓人工智能這個大腦,具備信息安全檢測的功能,比如更快更精準地用圖搜圖,比如視頻有沒有轉化變形,快速分析相似度等等。
隨著網絡技術發展,線下犯罪也在向線上轉移,一些傳統的違法犯罪更多利用網絡實施,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犯罪手法,比如利用移動社交與移動支付進行色情詐騙。
比如去年的山東準大學生被電信詐騙案等,詐騙分子一方面有人編劇本,一方面收集個人信息,這也給我們提出個人信息安全防護提出了更高要求。
又如在“網絡鑒黃”上,騰訊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能力。現在網絡直播有一些主播在打“擦邊球”,而騰訊用人工智能的手段,實時鑒黃,準確度非常高。
技術本身是雙刃劍。說起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或許還為時尚早,但人工智能被用在違法犯罪上,卻并不新鮮。4月,騰訊安全團隊配合警方打擊了一起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突破驗證碼進行黑產犯罪的案件。犯罪團伙用一些方法迅速低成本獲取海量驗證碼數據,基于深度學習來做驗證碼識別。
有的時候技術應用還得打出組合拳。例如某個涉恐人員的出行預警,就會涉及到人臉識別、聲紋布控、大數據平臺自動篩查等多項技術。
因此,社會治理得跟上社會變化,只有積極擁抱新技術,利用新技術來反制,那么提升社會治理水平也就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效果也會更好。
當然,隨著技術不斷進步發展和更新迭代,技術反制犯罪,犯罪利用技術,這樣的纏斗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
三、科技創新破解社會難題
首先是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騰訊與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合作,通過微信等APP為市民提供交通出行服務,效果非常好。
在身份認證上,結合人臉識別等方式,實現了“實名+實人+實證”的真正身份認證。借助微信等,在線就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刷臉”辦理一些實名認證業務。
其次是社會風險防控智能化。騰訊LBS應用目前已經覆蓋24個城市,服務100余次大型安保活動,覆蓋活動人數5000萬人次。
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提高涉恐識別、預警能力。也應用于尋找逃犯、嫌疑人快速查詢等,也可以幫助尋找走失人員。例如騰訊與福建省公安廳合作推出“牽掛你”防走失平臺,上線兩月已尋回72個人。
最后,運用技術反制網絡犯罪。騰訊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騰訊“手機管家”在手機安全類軟件中用戶數排名是第一的,對海量用戶數據進行分析,借助技術手段進行甄別,很難打擊和防控的“偽基站”詐騙、電話詐騙等都能得到有效防范和預警。
網絡賭博行為,經過警方打擊,通過境內服務器賭博的行為逐漸減少。但新特點是當前服務器都在境外,跨境司法打擊非常困難。騰訊也開發了一套系統,嘗試從技術角度進行封堵打擊。
用大數據分析關聯犯罪嫌疑人,很多人可能已經有了這樣的意識。如果有足夠多的有效數據,用合適的算法,就可以挖掘利用大數據分析異常行為,最終找到嫌疑人。
每個人,既是大數據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是大數據的締造者。孟建柱書記也說過,誰率先擁有大數據、善于利用大數據,誰就能掌握主動、贏得未來。數據就是生產力,讓數據多跑腿,民警就能少跑腿。
四、未來科技的應用前景
現在全球互聯網企業都非常關注的方向,第一個是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現在大家可能在生活中沒有看到很多案例,硬件發展好像還很滯后,也就是說,虛擬現實對計算力要求很高,能耗大,現在仍然要連接臺式電腦。
現在看球賽等,這里面傳輸量很大,必須高清,才能有好的體驗。這對帶寬的要求,5G剛剛夠。
新的人機交互方式,會帶來很大的革命。正因為整個終端發生變化,很多行業包括安全等等都會發生很大變化。現在就能知道人工智能的意義。
“阿爾法狗”戰勝了人類棋手。圍棋的變化組合已經超過了宇宙所有粒子的數量總的變化,機器人在現有的規則之下,需要深度學習技術,可以達到自我博弈,自我對戰。它們的學習速度很快。
包括在自動駕駛方面,在醫學方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新技術結合起來之后會發揮出很大的作用。
包括前不久我跟最高法周強院長(鈦媒體注:周強為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溝通,未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結合也能辦案吧?會出現“辦案機器人”,強大的記憶、檢索和比對功能,能代替司法人員完成大量的重復性的工作,從而提升司法效率。但也應注意可能會引發的爭議,比如在美國已經有類似的問題出現。
人工智能雖然目前有點過熱,但確實是個大方向,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發展,至少是十年以上。
更長遠的科技前景需要更多的時間。量子通訊,加密防竊聽,量子計算也跟人工智能密切相關;未來除了AR可以作為人機接口也許會出現腦機接口,未來可能會出現通過皮膚傳遞信息,甚至上升至大腦層面,那必然會讓所有的產業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切都會重構。很多科技公司都正在招聘這方面的專才,來應對挑戰。
現在中國和美國基本上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但是也必須清楚,美國在科技方面是非常強大的,從芯片到操作系統,也包括數據庫,都很強,這些是現實。
科技發展對我們更有利,這次科技發展是世界給中國的一次機會。不積極擁抱新科技,就會被時代發展所拋棄。
科技也讓我們更安全,由于人與人、人與設備連接更緊密,社會治理會更容易。例如,滴滴打車有數據信息有跡可查,幾點幾分幾秒,服務態度怎么樣,這不是更好管嗎?
科技發展讓世界更可知,大數據的核心就是預測,未來科技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來處理大數據,靈活運用好,會提升我們的預防、預警和預測能力。
科技發展讓社會更可控,在社會治理中,當我們對潛在犯罪行為的預防、預警和預測能力大幅提升時,以往被動式的安全應對就可以轉為主動預警。
現在有了大數據,我們可以對公開數據進行分析,提前發現矛盾、風險的醞釀和發酵,提前發出預警,提前消除隱患。
所以,政法系統如果要應對好科技發展到來的挑戰,需要有全新的問題解決框架和理念:
先知先覺。要養成運用現代科技開展工作的思維習慣,善于利用現代科技發現風險、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為我所用。利用科技重新設計政法機關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團隊人才結構、能力建設和觀念更新。將科技有機融入社會治理體系,提升政法機關治理能力。
政企合作。運用社會力量來向外延展科技能力,建立有效政企合作關系,切實利用最新的科技能力來解決難題。
全民共治。現代科技時代,不應忽視人民的力量,群防群治仍是維護公共安全的有效手段。建設智能大聯防,連接各安防點,實現無縫對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讓科技打造看得見的安全網。
我們最近也在投資一部電視劇《天下無詐》,宣傳打擊詐騙的工作。騰訊也非常愿意投資制作政法類的影視題材,希望能有更多合作。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