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幻小說《三體》里面智子智能電話機器人,有一個神奇智子智能電話機器人的存在:智子。它是三體人制造智子智能電話機器人的一種智能機器,用來監視并鎖死地球的基礎科學;它可以從真空中獲取能量,并能利用量子糾纏實現瞬間通信;它甚至能控制擬人機器人……
這樣一種極具科幻意味的存在,讓“智子”的概念叫人過目難忘;而就在5月9日,京東聯合芯片商、運營商和終端品牌商發布物聯網戰略,并推出智子智能電話機器人了“智子計劃·點亮萬家”的消費物聯網行動計劃。
回歸現實問題:現在的物聯網發展如火如荼,但消費級物聯網總是感覺雷聲大、雨點小,概念大于實質,其中到底出了哪些本質的問題?而京東打造的針對普通消費者的物聯網計劃,會不會如《三體》里面那樣的神奇智子一般,是解救消費物聯網發展困局的答案呢?
產品廠商狹義物聯的“小生態”,反而是物聯網“大生態”的絆腳石?
物聯網,意味著萬物都能連接于網絡之上。但有意思的是,物聯網的概念更多的是出現在學術世界里,在現實中,物聯網通常是以各種智能設備的形象出現。這背后的推動者是智能設備的制造商們,他們希望用自己的產品構建起一個物聯網的生態體系。
核心的產品廠商,無論是家電廠商,還是IT設備廠商,或者是手機廠商,都在拋出或者企圖拋出物聯網的概念。不少品類較為齊全的家電廠商所構想智能家居平臺,小算盤就是能將自家的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空調乃至手機、路由器等實現連接,構建一個智能家庭。
這樣的想法固然好,但問題也顯而易見。對于消費者來說,所有具備連接功能的設備都從一個產品廠商那里購買是不現實的,如果我從海爾那里買了洗衣機和熱水器,從格力那里買了空調,從小米那里買了空氣凈化器,從蘋果那里買了iPhone……我應該怎么實現智能家庭?
可見,產品廠商構建的物聯網生態,只是一種“小生態”,他們的目的是希望能夠讓消費者盡可能多的買自己品牌的產品。出發點很好,但實際卻很難實現。最后的結果就是,用戶買了不同廠商的產品,每個產品都有自己一套物聯網的連接體系,每個產品都是一個連接的孤島,彼此之間連接難上加難,這就是物聯網目前發展困局的主要原因:產品廠商的“小生態”難以撬動廣義物聯網的“大生態”。
換言之,消費物級物聯網的發展存在不同品牌、廠商之間的技術和標準壁壘。
解開連接困局的“智子”,就是“云、管、端”的全產業鏈打通
明確了問題,也就知道了現在解開連接困局的那個“智子”,就是要打破產品的界限、品牌的界限,構建一個各個主流產品廠商參與的大生態平臺。更進一步,這個大生態平臺,還要包括芯片廠商、運營商、應用廠商……這應該是一股涵蓋物聯網上下游“云、管、端”的全產業鏈智能生態圈。
誰最有機會來構建這樣一個龐大的生態圈?很顯然,京東對此相當有信心。5月9號的時候,京東請出各大主流的芯片制造商、三大運營商、知名新品廠商、軟件企業等產業鏈各方,發布京東物聯網戰略,并推出面向萬戶家庭的智能物聯網升級和體驗計劃——“智子計劃?點亮萬家”,京東要做的就是上面所說的這個事情。
這其實是一個大棋局,“云、管、端”的打通絕對不是一句口號的事情,牽扯的細枝末節實在太多,而且解局者必須本身掌握著巨大的資源;以這個角度來看,京東其實是勝任的角色。在“端”的環節,京東已經在用Joylink協議打破產品和品牌的界限,目前已經對接200多家國內外主流產品廠商,覆蓋42個品牌、2000多個產品,芯片廠商的加入更是有可能在底層實現打通;在“管”的環節,三大通信運營商的加入讓物聯網的產品可以快速實現接入運營商網絡的方案;在“云”的環節,京東利用自己在云計算、大數據方面的優勢,提供整套的應用發布方案,用以實現物聯網的場景化、生活化和智能化。
當這樣的一個“云、管、端”打通的物聯網生態圈實現的時候,會是什么樣的圖景呢?對于消費者來說,不管你選什么品牌、什么設備,只要你在京東上下單,就能實現一個標準、即時連接,換句話說就是打破了品牌和產品的界限!當物與物真正能夠智能連接的時候,才能談場景,那時候“當家里有小偷進入時主動報警”、“當家里空氣不好的時候自動關上窗戶,打開空氣凈化器”、“當你在回家路上時自動打開空調,開始煮飯”等等這樣真正實現智能家庭的場景才能夢想成真。
從互聯網到物聯網,是一場從“人連接人”到“人連接物、物連接物”的革命
大家都在說,未來的世界一定是物聯網的世界,從互聯網到物聯網,絕對不是“互”與“物”的一字之差,而是一場連接的革命。互聯網是“人連接人”,而物聯網則是“人連接物”與“物連接物”。其中,“人連接物”相對簡單,現在很多智能設備(比如智能手環)都可以實現了,但“物連接物”卻并不容易,需要產品廠商跳出自己的小生態,擁抱一個開放的大生態,特別是在消費級物聯網領域,需要擺脫瓶頸加速發展。
從互聯網到物聯網,也有可能產生新的洗牌,誕生新的平臺級企業。在互聯網時代,大家談論最多的是BAT,百度是人連接信息、阿里巴巴是人連接商品、騰訊是人連接人,而在物聯網時代,京東會不會成為影響力相似的平臺級企業呢?還是另有可能性?
我的觀點是,對“物”浸入比較深的平臺機會最大。為什么京東能在這個時間點推出了打通物聯網全產業鏈的計劃,就是因為它目前已經是幾乎所有智能設備的銷售平臺,它不生產產品但又擁有所有產品,所以能從消費者需求出發而非某個產品角度出發想問題。加上其云計算上的長期積累,以及做虛擬運營商過程中積累的和三大運營商的關系,還有自營等模式,京東在物聯網方面、特別是消費物聯網構建中的聚合和推動角色很難被他人復制。
總而言之,物聯網是未來比互聯網更加宏大、更加值得興奮的一個大產業,但是要想解開這個局,就得有大生態的開放胸懷和格局,多從消費者的場景需求出發,少從自己銷售產品的目的考慮。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打破品牌、產品、上下游的界限,消除連接孤島,真正實現消費者能夠真實體驗和暢想的萬物互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