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 銀行業“群雄爭霸”分水嶺
近年來,銀行紛紛加入數字化轉型大軍,持續加大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和應用。正如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日指出,如今所有金融科技公司都與大中型銀行結成了合作伙伴關系,其它銀行也大力發展金融科技,與科技公司在資金籌集、賬戶開立、支付結算、普惠金融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合作,效果十分顯著。“金融科技在中國發展迅速、應用廣泛,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中行副行長吳富林31日表示,“科技引領”居于中行發展戰略之首,對此中行提出“1234”的實施路線,即:一個主軸,打造數字化銀行;兩大架構,構建集團企業級業務架構和技術架構;三個平臺,搭建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三大技術平臺;四個領域,聚焦業務創新發展、業務科技融合、技術能力建設、科技體制機制轉型四大領域。
不論是趕鴨子上架還是主動擁抱,銀行進行數字化轉型都是一場不得不做的自我變革。麥肯錫中國金融機構咨詢業務負責人曲向軍曾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全球銀行業正在邁入第四個重大發展階段——數字化時代。如果數字化沖擊如我們預期,且銀行不采取任何應對措施,那么全球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ROE)將從現在的8%-9%跌至2025年的5.2%;銀行業若能夠把握好提升數字化生產力的機遇,則到2025年可捕獲3500億美元的機會。
麥肯錫的報告中也指出金融科技的七大重點投資領域:第一,零售銀行,尤其是為零售客戶提供數字化的新型銀行信貸、信用卡等服務;第二,中小企業金融,包括P2P企業貸款平臺、中小企業貸款業務、數字現金管理系統以及貿易融資平臺四大業務模式;第三,資本市場業務,主要應用于交易軟件、數據分析及投資銀行服務;第四,支付,包括移動支付、國際匯兌、移動POS設備以及支付處理四大創新業務模式;第五,財富管理,包括智能投資理財顧問、社會責任投資、眾籌以及跨區域投資等新模式;第六,保險科技,涉及車載信息服務、社交整合、物聯網及聯網設備以及事故預防;第七,基礎設施技術與運營,主要應用包括區塊鏈技術、基于大數據的風險管理以及人工智能化的運營推動更便宜、更高效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架構。
“國內的銀行也已經開始積極嘗試數字化轉型,但實踐效果喜憂參半。未來5年將是國內銀行業群雄爭霸的關鍵分水嶺。相信只有那些真正將數字化與創新融入基因的銀行,才能在新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脫穎而出,立于不敗之地。”曲向軍稱。
銀行應用5G三大挑戰
實際上,5G只是繼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后,銀行探索應用的另一項技術。盡管已有多家銀行對外宣布推出5G網點,但目前仍處于小范圍應用的摸索階段。
“銀行多年以前就在進行網點的智能化改造,自助機器等硬件設施的配置并不難,設備程序應用等軟件支撐才是關鍵,尤其是其反應速度和運用的便利程度是客戶體驗的核心。”北京一銀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銀行網點覆蓋5G網絡,更多的是利用其寬帶提速的性能進行業務信息傳輸,應用場景并不多。
工行北京分行方面也表示,其在近日推出的首個5G網點,主要是實現網點業務通過高速5G網絡承載。在營業網點組建5G網絡,將網點業務流量切換至5G,網點柜員辦理業務可用帶寬提升了10倍以上。
建行相關負責人也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銀行應用5G技術也存在多方面挑戰:首先是技術的成熟度。例如,5G網絡切片技術的具體實施方案尚不成熟,無法評估其對金融行業應用的支持力度。
其次是安全。金融行業對安全性的要求較高,而5G帶來的海量數據連接,對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都提出了較大的挑戰。據了解,建行5G無人銀行為了保障數據安全,搭建了5G網絡專用數據通道,將重要業務加密傳輸。
最后,在業務方面,目前基于5G技術的應用場景尚在探索中,尤其是要尋找與4G有本質差異的場景,能夠提升用戶體驗的場景,才能保證業務形態的持續發展。
不過,即便“銀行+5G”還存在多方面挑戰,但確定的是,銀行會進一步加大對5G應用的探索。工行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透露,該行初步定于年內加速推出一家基于5G技術的無人銀行。工行將加快推進5G技術在銀行業務領域的應用落地工作,重點研究5G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融合,將5G的三大技術優勢與支付、投資、理財、普惠金融等金融服務場景充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