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uto-ID中心的KevinAshton和他的團隊共同提出,他們提出物聯網是依托射頻識別技術的一種網絡使所有的物品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形成The Internet of things,這是物聯網發展初期提出的概念,但是這一概念僅僅指的是基于RFID技術的實物互聯,隨著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物聯網的涵義己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目前,物聯網發展處于初期階段,發達國家利用傳統優勢希望鞏固在物聯網研發和應用方面的地位。首先,通過出臺整體的國家戰略,指引本國或地區物聯網發展的總體方向,占領物聯網發展的全球戰略制高點。其次,他們對物聯網技術研究的資金投入制訂了方向,并且不斷加大其投入力度,從盈利的角度吸引相關企業的參與,同時,從不松懈對基礎技術的研究。第三,制定率先在一定區域建立試點的發展策略,并且以能夠提升整個社會群眾的生活質量為目的,重點在能夠增強其自身競爭力的領域投入大量資金,對此類的應用加大研究力度。
從當今社會中人們在各項疾病中的患病率來看,那些慢性疾病,腫瘤性疾病己成為困擾人們健康的最大問題。所以在醫療服務的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也有所改變,這一現象的出現,也為物聯網醫療服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例如,門診系統的移動醫療。傳統就醫流程下門診就診的突出特點是患者掛號和交款取藥的排隊時間長,相比之下醫生看病時間短,從而導致了就診高峰期時滯留在門診大廳的患者及家屬過多。結合目前醫院的HIS系統,采用RFID標簽取代傳統掛號模式,是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門診流程方案,有效的提高了醫院診療效率。
再例如,住院系統的移動醫療。在病房,臨床醫生在對病人查房或處于移動狀態時,可根據佩戴在病人手上的RFFD腕帶,通過Wi-Fi傳輸方式實時獲取病人的詳細病歷信息,以便實時查閱并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醫囑。
臨床護理方面,配有無線手持設備的臨床護士通過讀取患者佩戴的RFID腕帶信息調閱需要執行的醫囑條目,并通過該手持移動終端設備記錄醫囑執行的具體情況,包括由誰執行、何時執行、患者的體征信息和用藥信息等,實現了動態實時的護理服務優化了臨床護理流程。
物聯卡(深圳)科技資訊指出,醫院物聯網管理,可有有效的獲取和傳遞醫療信息,還能通過智能分析系統分析數據,為醫院的各項管理提供決策依據,使得醫院管理決策更加科學、更有效率。這一技術的應用就是要在管理模式上改進原有復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在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同時節省人力、財力資本,使經濟效益獲得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