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農業其實就是把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在農業領域,用現代理論管理農業。現代農業突出的特點是農業管理科學化,糧食生產高效化,農產品流通商業化,農業經濟市場化等?,F代農業的作用是能有效的提高糧食的產量,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化率,增加農民收入,將勞動力從田間地頭解放出來。利用農業機械和現代信息技術使土地增產,農民增收,加快轉變傳統農作方式,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物聯網可以加快推動現代農業進入信息化時代。農民知識水平較低,生產方式落后,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搭建農業信息平臺,解決農民在農商品流通環節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農民和市場之間搭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臺,讓農產品更好的流入到市場中,保證農民的利益不受信息堵塞造成損害;另外,農民可以通過信息交流平臺獲得先進農業管理理念、科學的生產方式進行高效農業生產活動,切實的實現增產創收的目的。
很多發達國家,己經利用RFID技術監管食品安全。發達國家通常在食品包裝袋上都有ID號碼或二維識別碼。只要通過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就會出現一個可以顯示原材料種植品種、種植方法、運輸時間和途徑、加工信息等。通過種植、生產、加工過程的RFID電子標示,可以保證食品從原材料變為商品的各個環節有據可查,安全透明,為食品安全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支持。
例如,浙江省麗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采用的物聯網系統檢測、控制4.2萬平方的蘑菇房。該系統運用氣體、溫度、濕度、光敏傳感器對環境因素進行檢測。系統將檢測到的數據通過無線傳輸的方式發送到接收終端。接收端可以通過計算機對控制參數的設備自動或手動調節,使菌類在最優的環境條件下生長,從而使菌類生長得又快又好。自從使用物聯網系統設備后,一個棚的管理人員由原來的五人減少到三人,合作社的年收益也增加了10%。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美國目前己經實現了91.6%的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程度,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的農業產業化程度本身就很高,信息的運用、發布需求旺盛,推動了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因此,我國要實現農業產業化,首先需要提高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程度。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結合在一起,就是農業產業化。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下,小農戶分散經營,市場作為一個龐大的主體與分散經營之間存在著諸多的矛盾。高水平的農業產業化,對應著高水平的農業社會化和市場化,相應的,信息化的水平也必須足夠高,因而實現農業產業化是實現物聯網時代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