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學認識物聯網
什么是物聯網?在我看來物聯網是物與物(人)通過網絡而智能相連,從而提升地球的智慧水平。物聯網是在“兩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產生的,是“兩化融合”的核心戰略,用來解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關鍵問題,是一個市場規模達到上萬億級的巨大金礦,是金融危機大環境下經濟振興的發動機,同時也是信息技術的第三次浪潮,是構建智能社會的新網絡工程。
我認為,物的弱關系的技術強化,形成物的網絡化與智能化;從物的獨立到社會存在,到被感知,物聯網賦予了物的智慧,使物獲得了感知或被感知的能力,確定了物的社會身份,提升了使用價值,提高了資源的利用價值。互聯網構建和發展人與人的嶄新關系,形成了網絡社會和虛擬的人際關系--網絡的虛擬存在。物聯網構建了物與物、物與人的新聯系,強化了物與物、物與人的聯系,必將形成新的社會形態。“物聯網”就是展示“物體信息生命形態”的環境和平臺,并且將這一生命形態與“物理實體生命形態”動態的關聯起來,進行對話和互交。由此給物體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智慧。
“物聯網”將是一個以人為根本,以物為中心的包圍地球表面的巨大的、革命性的神經體系,是人類對“物”的信息生命形態的“社會整體記憶”,是物的信息生命世界的神經系統和活動平臺。比如,中國生產的一臺微波爐與日本生產的一臺汽車在過去他們幾乎(甚至永遠)沒有真正的聯系,即使是同一家庭所有物,也孤立存在,通過物聯網,則緊緊相連在一起。
二、歐盟的物聯網計劃帶來的啟發
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歐盟在去年的6月18號發布的"歐盟的物聯網行動計劃",他們提出的一些數據和計劃對我國物聯網發展具有可借鑒性。歐盟指出,25年前,世界上只有1千臺主機,而現在全球有20億網民,將來物聯網中還有500-700億的物體連上網絡,由此可以看,出物聯網必將產生一個巨大市場。現在很多人認為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而歐盟認為物聯網和互聯網的關系應該是各自獨立的系統,只是物聯網將采用互聯網的一些基礎設施,物聯網會產生大量的新型機構。
歐盟認為物聯網發展將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是規模化,剛剛很多專家講過"智能微塵"的概念,物聯網需要數量巨大和體積微小的傳感器來構建一個龐大的感知網;另一個是移動性,現在來看物與物的連接方式越來越趨向于無線互聯,這種動態的連接方式需要考慮物體的物理信息和時間信息。歐盟認為物聯網的研究和發展應該關注微電子學、非軌跡組件、能量收集、醫學等領域,同時提出了政府和企業可以在綠色汽車、節能建筑、未來工廠等項目上合作。歐盟還認為物聯網發展不是一家企業或政府就能推進的,需要建立一些公共應用平臺來匯集眾人智慧,突破物聯網發展瓶頸。
三、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戰略
我們現在有一個共識就是現階段物聯網還不是一個現實,還需要用5-15年的時間來研究和推動他的發展,現在要考慮5-15年物聯網的社會價值,要讓老百姓實實在在享受到物聯網帶來的實惠。我認為,我們要從以下四點著手,來推動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
1、制高點:對日益激烈的產業競爭,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把握正確方向、找準關鍵點,把錢用在刀刃上,從占領制高點到站穩制高點,加快推進物聯網大規模產業化;
2、集成研發:通過加大企業間的合作,降低物聯網入行門檻,讓更多的企業加入物聯網技術的研發,為大規模推廣創造供給條件,從而降低感知成本、提升感知質量;
3、標準化大規模應用:可以把標準制定細分到每一個行業,而物聯網產業鏈中每一個行業都是有標準可以參考的,可根據每個細分行業標準來整合制定物聯網標準,形成物聯網整個產業鏈的標準化。因此我們可以說物聯網標準化可以形成可復制條件。而物聯網標準的制定,必然會引導物聯網向著規范的方向發展,從而生產企業按照標準進行生產從而創造大量市場應用。
4、選擇領域:物聯網可以應用到公共服務當中,解決各種社會難題;也可以用到企業的生產運營當中,提高效率和效果。因此物聯網的應用領域較多,運用到生產運營當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形成良性循環、具有良性的運營模式。
做物聯網和做互聯網、做高新企業一樣,信心和信仰很重要,需要能長期堅持下去,不要在這個快速變更的時代迷失自己。最后讓我們一塊來認識物聯網,來創造這個新時代,為物聯網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