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帶我們進入了一個虛擬世界,但是虛擬世界解決不了霧霾、交通、安全、能源、健康等實體世界的問題。物聯網是人類社會螺旋式發展的使然,人類社會的發展從原始社會茹毛飲血的實體世界、到中世紀的精神世界、到現在以互聯網為主的虛擬世界,但現在的實體世界的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安全問題等等,虛擬世界是解決不了的,需要實體世界的物聯網,從這個角度來說,物聯網是人類社會螺旋式發展的再次回歸,但這次回歸追求的是人與實體世界的和諧、共融、共存、共發展,它一定會帶來巨大的科研、技術、市場、生活的方式的根本變革。
物聯卡之家表示,到2025年物聯網終端將達到250億,他們是按照計算機數億、手機數十億、物聯網數百億來計算,但我認為,物聯網的數量級不是十倍于手機的,至少是百倍以上。即便如此,250億也是了不起的數字,屆時,市場規模達到6萬億美金,帶動關聯經濟36萬億美金。谷歌曾預計在物聯網時代互聯網將消失,當然不是消失,是我們的生活工作中起到主導作用的將變成物聯網。
今天,互聯網發展到了頂峰時期,解決的是信息共享、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如果說互聯網帶來的地球村是信息的地球村,那么,物聯網則是實體世界的地球村。一早起來,奧巴馬在美國接見了誰,大家上網一查就知道。但這就叫地球村嗎?你在鄰居家喝茶,一墻之隔,家里被盜了,你知道嗎?不知道。所以,互聯網帶來的地球村,只是信息的地球村,而非實體世界的地球村。實體世界要靠什么?要靠物聯網。
互聯網與物聯網真的不一樣。互聯網的信息都是人工輸進去的,都是事后的、主觀的,有真的,也有假的。物聯網是把實體世界的每一個脈動以人為不可操縱的方式聯到物聯網體系,它是客觀的,內容是真實的、實時的,可預警或可預測的。物聯網上的信息是實體世界的鏡像反映。從這個角度來講,物聯網是超越互聯網的。
物聯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螺旋式回歸,是信息產業第三次產業浪潮、工業第四次革命的核心支撐,它將帶來經濟運行方式的變革。物聯網將推動以西方思維為主的世界到以中華思維主導的地球,這是中國大國崛起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