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我國更是以實際行動在踐行:每年產生近10億噸城市垃圾,而且仍以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垃圾圍城”的美譽儼然已全球遍享。
這還不算,每當嚴寒時節看到環衛工人吸著霾手臉通紅,或是酷暑中頭頂烈日淌著汗,或者更令人揪心的高速環衛事故,都讓人唏噓感慨。 拯救被垃圾污染的城市刻不容緩,如何讓人從垃圾處理中一步步剝離出來是此次任務的核心。且看物聯網技術如何讓垃圾處理的物為比人為更精準、高效,甚至超越、顛覆。
圾分類注入新鮮血液
垃圾分類的核心是要給每個垃圾(誰都并非生來就是垃圾,所以此處實為每個物品)賦予一個身份標識,物聯網RFID技術,即無線射頻識別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相較傳統的識別技術(條形碼識別、光學識別、生物識別)具有更強的獨立性:信息量大、抗干擾能力強、無需視覺讀取,還為后續的垃圾清運和收費鋪好路。
具體操作在源頭識別上,嵌有RFID芯片或貼有電子標簽的垃圾桶或廢物箱,輔以讀卡設備,無需人的干預實現對物品信息的自動識別、傳輸、處理。
垃圾清運和末端消化
在垃圾轉運和定位、追蹤方面GIS(地理信息系統)和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城市垃圾收運管理過程中,垃圾運輸車輛管理、路線規劃和優化都和具體的地理位置時空分布信息緊密相關,也是的GIS和GPS再次應用中相得益彰,彼此互補。通過電子圍欄技術的應用,可以了解各類環衛作業車輛的線路軌跡、位置、速度等實時數據,達到對作業、運輸過程監督的目的。
在末端處置環節上,主要是對各個處理場的生活垃圾量以及處理后殘渣或副產品進行稱量和品質監控,從而了解處理場所的處置負荷量、處置效果等。垃圾綠色智能收運體系將通過運用垃圾分類社會學專業方法動員、全鏈條智能分類收運體系建設以及多環節引入環保專業力量的方式,實現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表示:什么都擋不住萬物互聯、互通、互動的洪流,逐步構建垃圾處理系統的AI大腦,實現“人”的解放也必將成為節能減排、智慧城市建設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