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IDC最近的預測,亞太地區今年將成為物聯網支出的全球領導者,占全球總數的36.9%,估計到2022年達到3818億美元。
但是,采用物聯網解決方案的企業有時被認為是在給自己挖坑,這主要是由于該技術給組織的網絡和基礎設施帶來了巨大的網絡安全風險。物聯網安全性始于設備本身,實質上只允許屬于IoT網絡的設備連接到它,因此安全的設備入門至關重要。為此,必須部署設備身份分析。
由于物聯網設備通常安裝在單個開放式網絡上,因此網絡分段對于減少整體攻擊面至關重要。
因為物聯網系統的問題在于,如果攻擊者設法只攻擊一臺設備,他們就可以輕松地在網絡中移動以破壞其他設備,甚至可能找到進入企業網絡的后門。
因此通過適當的網絡分段,網絡能夠分配安全地被啟用的設備將動態地限制到網絡的特定支路以及設備可以與之通信的設備,僅是其功能的基本要素。
一旦物聯網設備、物聯網卡被部署之后并且網絡被充分分段,就必須有一個協議來監視系統內所有物聯網設備的行為和通信。由于我們無法在反惡意軟件等物聯網設備上安裝軟件代理,因此我們必須依靠基于網絡的監控和觀察來檢測威脅或危害。持續監控將實現快速檢測,并隨后對威脅做出響應。
物聯網設備通常由第三方供應商管理和維護,這使第三方供應商能夠訪問,這給物聯網環境帶來了巨大風險,攻擊者可能會破壞第三方網絡并部署其受信任的憑證以進入系統。
例如,2013年黑客利用其制冷和HVAC供應商竊取的登錄憑證闖入美國零售巨頭Target的網絡,由于類似的漏洞,該網絡影響了超過4100萬的客戶信息。
安全的遠程訪問對于限制此類后門攻擊的風險至關重要。不僅應通過具有強大身份和訪問控制管理的安全VPN進行遠程訪問,而且物聯網環境中的第三方通信應僅限于他們僅使用適當的工具和通信協議進行管理的設備。
集成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安全運營團隊需要提高技術知識,并與操作技術環境中的團隊成員協同工作。此外,團隊可能必須開發適合物聯網設置的新的檢測、響應和方法以及補救方法。
國內物聯網卡交易平臺物聯網之家表示,總之,物聯網設備受損的風險,例如制造設施中的傳感器、電力控制器和運輸部門的天氣探測器,可能導致資產、關鍵服務的災難性損壞,并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由于物聯網設備無法保護自身,因此需要更多地依賴網絡來保護物聯網設備并保護網絡免受物聯網設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