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經濟不斷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過去中國由于經濟的落后不斷遭到各國的欺壓,朝鮮戰爭、抗美援越戰爭、中印邊境戰爭、中蘇邊境戰爭等這些歷史讓我們終身難忘,成千上萬的百姓生命和軍人在戰爭中所白白犧牲。如今我國不管在軍事方面上還是科技方面都已經強大起來,智能軍事物聯卡能為我國帶來哪幾大利益?物聯網卡運用在軍事領域上引領著科技迅速發展的道路。
物聯網是在“互聯網概念”基礎上發展而來,是實現智能化感知、定位、跟蹤、監控與管理的全新理念,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 物聯網軍事應用主要包括:戰場感知、智能控制、精確作戰保障等各系統要素的有機協同。
一、戰場感知精確化。
即建立戰場“從傳感器到射手”的自動感知→數據傳輸→指揮決策→火力控制的全要素、全過程綜合信息鏈。從而對敵方兵力部署、武器配置、運動狀態的偵察和作戰地形、防衛設施等環境的勘察,對己方陣地防護和部隊動態等戰場信息的實時感知,以及大型武器平臺、各種兵力兵器的聯合協同、批次使用等,實施全面、精確、有效地控制。
二、武器裝備智能化。
即建立聯合戰場軍事裝備、武器平臺和軍用運載平臺感知控制網絡系統,動態地感知和實時統計分析軍事裝備、運載平臺等聚集位置、作業、損毀、維修和報廢全壽命周期狀態等。
三、綜合保障靈敏化。
即建立“從散兵坑到生產線”的保障需求、軍用物資籌劃與生產感知控制,以及“從生產線到散兵坑”的物流配送感知控制,以有效地實施作戰保障力量適時適地適量的綜合運用與智能感知動態管控。
四、敵情偵察與監測
構建起全維預警體系,建立戰術偵察傳感信息網,往往采用無人飛機或火炮拋擲方式,向敵方重點目標地域布撒聲、光、電磁、震動、加速度等微型綜合傳感器,近距離偵察感知目標地區作戰地形、敵軍部署、裝備特性及部隊活動行蹤、動向等;可與衛星、飛機、艦艇上的各類傳感器有機融合,形成全方位、全頻譜、全時域的全維偵察監視預警體系,從而提供準確的目標定位與效果評估,有效彌補衛星、雷達等遠程偵察設備的不足,全面提升聯合戰場感知能力。據悉,目前外軍已有大批在研和實用化項目,乃至智能微塵等新技術,將運用到聯合作戰保障體系中。
五、實時監控核生化襲擊
采用納米生物等傳感技術,研制核化生武器監測網絡系統,在作戰部隊配備手持傳感終端,或在車輛、大型武器裝備上嵌入專項傳感器,可在第一現場、第一時間自動偵察感知、實時動態監測核化生武器潛在襲擊事件,實現“三防”預警。“三防”專業處置機構,可通過遠程網絡實時掌控監測信息并協同處置作業,從而提高“三防”處置反應速度、質量和效率。除部隊作戰應用外,該系統還可在平時配裝到人群密集的地鐵、車站、碼頭等公共場所,以提高突發事件應對能力。目前,國外此類研究成果已日趨走向實用化。
六、啟動“裝備卡”識別計劃 推動未來融合式發展
外軍認為,研制和建立各類移動的軍事感知監控網絡,在各類軍用車輛、車載武器平臺及飛機、艦船等加裝單項或綜合傳感器,可構建起統一的“裝備卡”識別體系。從而對軍用車輛和武器平臺等定位、分布與聚集地、運動狀態、使用壽命周期等實現狀態感知;對武器裝備完好率、保養情況等實現狀態感知;對聯合作戰信息系統,實現宏觀監控與管理。據外電報道,目前國外智能工程計劃已相繼啟動,這無疑對面向未來實現融合式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七、讀寫電子信息標簽 實現物流體系高效運轉
建立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的軍用物資在儲、在運和在用狀態自動感知與智能控制信息系統,在各類軍用物資上附加統一的相關信息電子標簽,通過讀寫器自動識別和定位分類,可以實施快速收發作業,并實現從生產線、倉庫到散兵線的全程動態監控;在物流系統中利用射頻識別與衛星定位技術,可以完成重要物資的定位、尋找、管理和高效作業。目前,國際上已有沃爾瑪等大型連鎖零售機構建立起了相關的物流運行體系,其示范應用對國防和軍隊建設具有重要借鑒作用。
八、生命體征動態監測 衛勤保障實時伴隨
未來戰場,物聯網可建立以單兵電子生命監測系統為基礎的衛勤保障信息鏈,對于進行戰場及突發事件現場實施傷病員定位搜救與身份確認具有重要價值。通過電子信息傳感器,可有效實現生命體征動態監測和衛勤伴隨保障,從而有針對性地做好應急救援準備,精確調度衛勤力量與資源,全面提升衛勤保障力。
智能軍事系統通過物聯網卡感知戰場信息、提高智能軍事裝備、提高軍用物質籌劃與生產,監測敵情狀況、實時監控核生化襲擊等,物聯網卡不但能提高我國軍事能力和經濟水平,推動經濟迅速發展的道路,同時還樹立我國強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