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加密貨幣、加密數字貨幣、數字貨幣都是一回事,大家的叫法不同。代幣包括數字貨幣,項目方通證一般是指數字代幣,但是數字代幣不一定是數字貨幣,數字貨幣一定是數字代幣兩者是不同的概念。下面是關于區塊鏈技術發展的一些過程,如果關注區塊鏈技術,可以看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1990年,創造了萬維網的互聯網開拓者伯納斯.李,應該不會想到中國杭州一個貌不驚人的小伙子,在他的技術基礎之上開發應用,締造了千億市值的阿里巴巴商業帝國。很多科學技術的出現的早期,是不會引起他人注意的,區塊鏈技術也是如此,2008年當中本聰在互聯網領域發表文章《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時,也不會想到10年后今天的數字貨幣的風雨動蕩。
伯納斯.李根據互聯網理論構架,建立第一個www網頁時,曾表示通過網絡,萬物互聯,人與人直接的交往突破了空間的界限,這項互聯網科技將打破人們之間的交往模式、生活模式。當時很多人嗤之以鼻,認為互聯網領域又多了一個“學癡”。20多年后,所有的預言都已實現,互聯網技術應用的范圍之廣,完全超乎了當初互聯網開發前輩的設想。但是真正互聯網技術的受益者,除了我們普通的民眾,更多的是在互聯網技術上建立應用的企業,他們是技術受益者,不論是國外的Facebook、亞馬遜,還是國內的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其財富持有量遠遠超過傳統行業。
時至今日,自從未露面的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的第一次發布《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已有十年,對比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歷史,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也已進入加速發展期,讓我們看一下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進程,或許對于我們理解區塊鏈以后的發展,會有所啟發:互聯網科技于1969年最早誕生于美國,最早只有四個研究所,1974年出現了TCP/IP協議,這是互聯網核心通信技術,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也是建立在這個協議基礎之上;1984年斯坦福大學畢業生創立的思科公司發明了路由器技術ip電話系統,區塊鏈技術中的節點就是類似于路由器的功能,當節點設備故障或者遭受網絡攻擊時,對整個互聯網信息生態是沒有影響的;1900年萬維網出現,它是B/S(C/S)架構,即中心化的架構;再到后來,出現了對等網絡(P2P),其特征是相互連接的計算機之間關系對等,無主次區別,所有的電腦都可以作服務器使用,也可以作為工作站。
從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區塊鏈技術是互聯網技術的一個應用層,它是建立在對等網絡(P2P)的一個軟件應用,是對B/S架構的一個挑戰,是一個整個互聯網信息同步的軟件應用,它的發展是顛覆傳統萬維網B/S(C/S)的架構,形成一種對等、公平的互聯網生態。要知道,傳統的互聯網巨頭谷歌、阿里巴巴、亞馬遜、騰訊、百度、facebook都是建立在萬維網的架構之上,現在要顛覆這些巨頭生態的基礎,可能導致整個互聯網生態的重新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說區塊鏈技術應該算的上是一次互聯網技術領域的一次革命。
任何技術革命的更新迭代都有一個反復的過程,翻看中國歷史,看歷朝歷代的權力變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從最初的概念,到現在國家的重視,截止到2018年12月份,央行已經注冊了78項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專利,雄安新區借助區塊鏈技術,通過“區塊鏈+保障金”的方式在這個月向農民工代發工資36萬,通過區塊鏈技術摸索試驗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再到最近工信部推出的區塊鏈技術發展“四大標準”,由此可見,無論是政策支持,還是實際應用,區塊鏈技術正在逐步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
正如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副處長李琰所言,區塊鏈技術目前還處在摸索階段,距離真正的投入實際產業的技術發展還有一定的距離。無風不起浪,大海的中掀翻巨船的大浪,也是由一波波小浪推動起來的。每一次工業技術革命,都會引起財富的重新分配,10年前的房地產巨頭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會被一個西湖邊上18個人組成的草臺班子超越他們幾十年辛苦打拼積累的財富。區塊鏈領域現在也處在一個草莽英雄爭霸的階段,魚龍混雜,很多不健康的團隊進入了這個領域,濫用了區塊鏈的通證代幣,導致很多不了解區塊鏈技術的“吃瓜”群眾認為區塊鏈技術是另外一個版本的“郁金香”泡沫,國家也是發現了這個問題,不斷加強監管ip電話系統,讓技術回歸正道。
萬維網的B/S(C/S)時代誕生了阿里巴巴這樣的商業巨頭,區塊鏈時代是否會出現新的商業模式,從而取代阿里巴巴?這個我們不得而知,在科技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時間不語,它會證明一切。想想28年前的萬維網剛剛出現時,不會想到有現在的阿里巴巴,10年之后,再回看區塊鏈結束,數字貨幣的亂象或許只是區塊鏈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小浪花,現在的BTC、ETH、XRP、XLM、EOS等等一系列數字通證,或許也只是區塊鏈技術發展中的一個匆匆過客。(聲明:本文為鏈帥科技(lianshuaikeji)原創,如有不妥,請聯系修正,未經授權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