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害怕外包,原因不外乎怕可能因此而沒了工作。然而,很多人所在的公司還是將這些或那些業務外包出去。其實,如果能正確處理外包帶來的改變,那對我們的工作將大有益處。以下的觀點不妨參考:
處理好外包關系:很多公司在處理外包關系時,都只花很少的時間,也不大盡力。這樣的結果,就是很快必須在大量的賬單、交貨期以及其他合同相關的問題上大費口舌。
正式對待這種關系,并指派當地員工(即使在這個地方,你的CIO只有一間小小的辦公室)來處理這種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對方”的大多數人是你以前的同事時,這顯得尤為必要。看到以前的同事仍然站在你這邊,你可能會感覺非常良好,但是要當心了。我見過有人18年來都這么處理外包關系的。問題是,這些人從來沒有轉變角色來代表新雇主,因此也不能從最好的角度來關注委托人的利益。
著眼未來:多數長期外包合同在合作過程中都經歷了至少1次大的合同重新協商。這沒什么不對的——沒人聰明到能看出未來10年或更長時間的需要會怎樣改變。但是如果你打算為實現更多的價值而協商,為什么只在價格的加減法上動些小腦筋,而不是做得更多呢?
聘請了外包公司之后,在重新協商時,只關注你公司的IT需要有什么改變是遠遠不夠的。關注改變本身及這些合作過程中常有的東西,這樣你就可以了解到,比如,如果把外包合作方的資源限定在一定的條條框框里,那么也限制了他們可能在能源、服務器或其他潛在投入方面能為你做的節省;你還可以決定在合同里寫上更換員工并進行再培訓;在提出安全措施時,你可以每年付給他們固定的一筆錢,這樣的話,如果這些外包商由于業務不夠而不得不裁員時,你就不必為合同中斷而另外付錢。另一個有關重新協商的建議是,如果外包商為你降低了預算,或一貫地提供優質服務,你應該給予獎勵。
各司其職:一旦你決定把商業流程外包出去,就別拖泥帶水。一些外包關系陷入僵局,是因為,在工作的職責尺度上不夠清晰和默契,一些簡單的事情能互相推諉5~6次。有了信任才會有委托,重要的是,你得明白你要做的就是實實在在的信任和委托。另外,別出茬子,對雙方來說,委托的疏忽都預示著失敗。而一旦建立了信任,你就不必再思考找別人做是否會更便宜,你也不必對合作者的每件事情都指手畫腳,自如就會輕松得多。換句話說,你將學會怎樣像對待隔壁部門的同事那樣,來對待合作方。
2008年年底,市場上將會有超過1200億美元的外包業務需要更新。許多客戶都對目前的合作關系不甚滿意,很多還打算結束這種外包狀態。現在,該是你大展拳腳的時候了,你會學到怎么才能讓客戶滿意的。
計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