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服務外包、服務貿易以及高端制造業和技術研發環節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正在興起,主要依靠智力資源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成為社會發展的“綠色引擎”。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成為各國提升本國現代服務業和軟件產業發展水平及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發展外包須理性穩健
第三屆中國國際軟件產品博覽會以“服務外包和軟件國際化”為主題在南京拉開帷幕,國際外包專業協會主席、歐洲外包協會主席以及微軟、甲骨文、摩托羅拉、NEC等一批跨國公司的董事長、總裁悉數到場,日本、歐美的23家重要國際離岸發包商參會,微軟、甲骨文、中星微等98家中外企業共簽約69個重大項目,總投資86.5億元。
其實,今年以來推進軟件外包服務業的熱身活動一直在進行著,無論是在6月14日北京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還是6月20日大連的中國國際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會,都有多個話題涉及到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
原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司長肖華說:“中國發展服務外包雖然起步較晚,但在高素質人才和IT產業等軟硬件基礎上具有比較優勢,發展迅速,潛力巨大。”近年來,我國從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的企業實力不斷增強,2006年通過CMM/CMMI 2-5級評估的有468家,專業從事軟件與外包的人員約10萬人。目前對日外包占主導地位,對歐美外包發展迅速。同時,外包業務結構多樣化,既有客戶服務中心、數據處理,又有離岸業務流程外包(BP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多層次發展勢頭迅猛。
2006年,我國軟件服務外包比上年增長55.4%;預計到2010年,我國軟件服務外包市場將達到70.3億美元,占全球軟件服務外包市場的8.4%。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國軟件外包服務業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其規模小的現實狀況也一覽無遺。
李勁介紹說,現在我國的軟件外包服務企業有兩種發展途徑,一種是把產品拿到本部來做外包;一種是由外包企業派人,到對方公司去做外包。
采用后一種方法的企業初期發展勢頭好,見效快。但是從長遠發展來說,一方面會導致軟件人才對企業沒有歸屬感,容易流失;一方面企業很難形成大的產業規模和積聚效應;同時,也難以形成有自己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的外包產品。
專家指出,隨著越南、菲律賓、斐濟等國家的軟件外包業的迅速崛起,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將減弱。越南起步晚,但很快就有了6000人規模的軟件公司,我國企業至今不比;菲律賓專注做歐美業務,東歐一些國家也利用地緣優勢把歐洲的軟件外包攬入懷中,這些都對中國的軟件外包服務帶來巨大挑戰。
政府引導至關重要
專家指出,2007年至2010年將是世界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市場不斷擴大的重要時期。據Gartner公司預測,到2010年,外包總值將達到8000億美元至10000億美元。
目前,國內位居前10位的軟件外包企業中,僅東軟的業務額達到1億美元,相比之下,印度企業的年營業收入動輒就達到10億美元,甚至高達30億美元~40億美元。而Gartner公司的數據顯示,2006年國際上軟件外包的巨額大單中,位居第一位的來自德國,項目金額達到94億美元,由IBM與SBS獲得。第二大單來自英國,數額達到37億美元,為CSC所獲。再看我國的情況。即便是按照55.4%的增長速度,到2010年,我國的外包規模也只不過50億美元。中國企業軟件外包發展之路漫長而艱難,光靠企業單打獨斗很難形成強大的競爭力。
中國政府已然意識到這個問題
作為亞太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軟件市場,中國既重視發展面向國內市場的軟件應用,又積極發展以軟件外包為代表的國外市場。婁勤儉在南京軟博會上指出:“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不僅有利于提高我國軟件產業和服務業的綜合競爭力,吸收和消化先進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高端人才,擴大多層次就業,還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形成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近年來,信息產業部和商務部等部委在推動軟件出口外包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相關園區和出口基地,集中資源打造中國的外包品牌。2006年9月,信息產業部和商務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認定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認定了11個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使其成為促進軟件及信息服務外包發展的重要力量,東軟、中訊、大連華信、大連海輝、中軟國際、浙大網新等一批專注出口外包業務的企業已經形成,外包層次不斷提升。同時也形成了很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使得利潤率也有所提高。
美國Gartner公司中國區主管洪鋼則針對當前的局勢,指出了中國軟件外包企業國際市場成功的25項關鍵性因素,包括定義核心能力、突出重點、決定在價值鏈上的位置、銷售獨特的價值主張等,而其中的快速發展流程成熟度、對人才進行投資、吸引資本、創建品牌、采用國際市場慣例等因素,企業都需要借助政府和軟件園的引導來完成。
2007年7月1日,全國第一部關于軟件產業的地方性法規《江蘇省軟件產業促進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的出臺,標志著江蘇省將軟件產業作為第一優先發展的產業從法律意義上確定下來。在該條例中,明確規定承接軟件外包業務的企業可享受國家和地方關于促進服務外包發展的政策。
北京市采取吸引跨國IT企業入駐、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強軟件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企業海外市場開拓、加強國際化人才培育等措施,也取得了突出成果。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陳力工介紹說:“2006年,北京軟件出口額達到3.56億美元,占全國1/3。”
軟件外包要集群化
我國的軟件外包企業規模尚不具有競爭力。與印度相比,中國大約有8000家軟件服務供應商,其中員工少于50人的占3/4,而印度的軟件服務供應商不到3000家,至少有15家擁有2000名以上的員工。李勁說:“軟件屬于規模性行業,沒有大規模就無力承擔較大的項目,規模效應是軟件外包企業接單的決定因素。很多的國內企業由于沒有足夠的人員接收大的項目,導致很多項目機會被迫放棄。”
因此,肖華在發展軟件外包重點要做的工作中明確指出,要建設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公共支撐平臺,構建產業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產業聯盟的促進作用,推動企業合作和產業聯合;走集群化發展道路,發揮區域聚集效應。
為了構建產業公共服務體系,發揮區域聚集效應,走集群化發展道路,利用2007年度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設立了重點招標項目“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公共支撐平臺”在南京軟博會上啟動,平臺涵蓋共性技術支撐、知識產權服務、人才培訓服務、國家公共品牌建設與市場推廣等內容。該平臺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是聚集服務外包各基地城市的公共技術服務資源,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網絡服務能力,建成覆蓋全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主要聚集區的公共技術服務支撐體系。
中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聯盟理事長、文思創新總裁陳淑寧表示:“該聯盟將以平等互利、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為原則,整合產業發展資源,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外包企業以整體實力出擊全球市場。”
陳力工介紹說,今后北京市將進一步促進兩種資源的集聚,一是外包服務企業的集聚,二是世界級的研發中心的集聚,通過兩種資源與北京其他軟件企業的互動,全面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