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珠三角地市的決策者們異常忙碌。
8月20日,梅州市市長李嘉懸著的心總算落了地,在廣東省召開的“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省里兌現了向梅州撥付5億元的承諾。
此前,李嘉在全省公眾面前為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拉票——他演講、他辯論、他回答各方提問,最終他在全省28個產業轉移園的角逐中,得到了15億省級財政支持的三分之一。
這是珠三角周邊城市的忙碌,他們在忙著承接從珠三角中心區轉移過來的產業。
8月19日,廣州市市長張廣寧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正在和與會者討論廣州市的《城市建設融資體制改革方案》。在張廣寧看來,該方案不僅能緩解公共項目建設的資金壓力,更重要的是,政府退出后的市場介入,能為廣州提供資本金融產業發展的巨大空間。
況且這個城市的財政支出能力并不薄弱,22日,它就高調表態,要投資3.8億,建比肩上海和北京的全國第三大超級計算中心。
這是珠三角周邊城市的忙碌,他們在忙著為轉出的傳統產業之后的“城市產業空心”補缺。
珠三角中心與周邊城市的忙碌,源自新近出臺的《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下文簡稱《決定》)和此前出臺的“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政策”。這兩者決定了未來廣東產業騰挪的路線圖。
“廣東正在推進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產業轉移決策,是一體兩面,”8月22日,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對記者分析,“現代產業體系,正在填充珠三角中心城市舊有產業體系轉移后置換出來的空檔;另外,雙轉移也可以看成就是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服務的。”
搭建現代產業體系
22日下午,本報記者從廣東省發改委了解到,針對《決定》的一系列具體落實的細化政策正在加速醞釀之中。
記者多方了解到,這些政策將可能包括廣東積極爭取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的具體步驟、省一級財政支持辦法、粵港澳深化現代產業建設深化合作等內容。
在《決定》中,廣東方面就已經對外透露出,向國家積極爭取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
推動自主創新,自然成為了“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應有之義?!稕Q定》透露出,珠三角正在加緊制訂《廣東省促進自主創新條例》,以健全行業、區域自主創新服務平臺,實施自主創新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實施省部產學研發展規劃。
而在之前的“解放思想一號文件”——廣東省雙轉移政策中,廣東就明確了400億元資金支持“雙轉移”。這400億計劃在2008年-2012年的5年內分步落實。其中,75億用于承接轉移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另有75億用于建設一批產業轉移園;50億用于勞動力轉移所需的人力培訓。
但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目前還未有明確的省級財政支持細則出臺,各地市還處在“各顯神通”階段。
在《決定》中,“建設粵港澳金融合作平臺”非常顯眼?!安恢皇墙鹑诤献?,粵港澳的深化合作,廣東方面一直都想做。”汪一洋分析,但按照中央的要求,這項工作要謹慎來對待。
目前,廣東方面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在粵港澳的合作問題上,做一步上報一步,關鍵是“涉及不同的政治制度,讓問題變得復雜”。
實際上,廣東的摸索不只是在于“現代產業體系之路如何走”,更在于“現代產業體系是什么”的問題。這很像30年前。
《決定》對此的定義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有機產業群為核心,以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高效運轉的產業輔助系統為支撐,以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備、社會保障有力、市場秩序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為依托,并具有創新性、開放性、融合性、積聚性和可持續發展特征的新型產業體系?!?/P>
記者在采訪中也有專家提示,這并非是一個“籠而統之”的問題。“珠三角既有的加工制造業中,已經通過品牌知名度、現代化的產業鏈條配套等具備了非傳統加工制造的特征,這部分企業必須明確定位”。
廣州標本
《決定》明確,將通過重點建設“珠江三角洲現代產業核心區”來帶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這直接指明了廣州、深圳肩負的重任。
22日,本報從廣州市發改委獲悉,廣州方面正在加緊解讀《決定》。
“市發改委也正據此研究如何布局廣州市的現代產業體系,預計相關報告會在十余天內完成,屆時市政府會公布有關決定。”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實際上,今年7月初廣州市就曾發布《關于推動廣州科學發展,建設全省“首善之區”的決定》。其中,亦已提及力爭用5-10年的時間,基本建立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把廣州建設成為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
上述人士說,2007年廣州的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6.1%,但服務業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尚未厘清。
根據《決定》規劃,至2012年,廣東的三次產業結構將趨于合理,服務業占三次產業的比重為50%左右。
大力發展服務業,成為擺在廣州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顯要位置。
22日,本報記者還深入了解到,廣州市近期還會出臺關于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具體政策。
該政策將涵蓋兩方面內容:一是宏觀面加快服務業發展指導意見,二是包括服務外包、物流、金融、信息服務在內的12個具體領域的發展指導意見。消息人士說,預計市財政會每年至少劃撥10-12億的專項資金用于扶持上述行業發展。
該人士稱,“雖然廣州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框架仍未清晰,但相關工作去年就已啟動?!?/P>
而服務外包,也成為廣州發力貫徹廣東省建設現代產業的“發力點”所在。
去年開始,廣州市就已經成立了以副市長陳明德為組長的全市服務外包領導小組,建立起多部門聯合工作機制和政策集合機制,更規劃每年將投入至少2億元資金推動服務外包發展,該小組還認定了30家重點服務外包企業。今年初,廣州被授予“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
廣州市外經貿局技術與服務貿易處處長儲曉華21日透露,服務外包被廣州市認定為服務業的高端領域,“初步規劃是,到2010年,廣州的離岸服務外包業務規模能超過50億元人民幣,而今年這一業務規模預計在30億人民幣左右?!?/P>
參與角逐的并非只是廣州。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李江帆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廣東區域發展的層次上分析這一核心區規劃的意義時,廣州深圳是作為中堅力量,成為現代產業核心。
“而廣州深圳之外的珠三角區域(諸如佛山、中山、東莞等地)目前已經是制造業的密集區,核心區的輻射力直接覆蓋該區域;第三個層次,粵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能夠擔當核心區非現代產業轉移承接的任務?!?/P>
缺口凸顯出的“市場空間”
在深圳市外商協會副秘書長王川流看來,“產業結構調整是必然要發生的”。土地的價格、原材料的價格、人工成本的價格都在上漲,緩解壓力的辦法就是企業的轉移外遷,或者干脆停產結業。
這樣一來,曾經制造業集中、傳統產業鏈條完整、GDP效能強勁的珠三角中心區的地市們就面對著“產業空心化”的陰云。
“實際上,珠三角原有的加工制造業體系,就為金融服務業、物流、創意產業等現代產業提供了巨大的配套發展空間?!蓖粢谎筇寡?,“但是,這并非如工業一般讓決策者們看得見摸得著。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P>
而當產業轉移規?;l生之后,缺口才日益凸顯。
“建設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的主體產業群。”在這份數易其稿的《決定》中,廣東明確提出了現代產業發展的目標所在。
按照這個目標,到2012年,全省三次產業結構趨于合理,服務業占三次產業的比重為50%左右;而到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現代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在第三產業中比重超過60%。
“通過切實的產業結構調整,這個目標可以完成。”李江帆分析。
來自省社科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的服務業對其他產業的限制作用早已凸顯。從2000年開始,廣東工業的效益就開始逐年下降。
另外,盡管每年第三產業在珠三角仍處于上升之勢,但是這種勢頭落后于第二產業,服務業所占GDP的比重實際下降了。在2002年,服務業權重的峰值達到47%,此后,這一比例逐年下降。
此番廣東省把2012年服務業占比的目標確定在50%,幅度并不大。這實際上已經考慮了地方近一段時間來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重工業等第二產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即將顯現的GDP效能。
汪一洋分析,政府關注和社會資源自發的流向二產比較多,是因為生產性服務行業的間接效益和發散效應沒有被市場發現。這就需要政府力量來刺激?!暗皇且粋€服務性角色,市場是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