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的驚人增長,可謂過去10年全球經濟領域的一件大事。迄今為止,中國的增長勢頭更為迅猛,但新的研究表明,從長遠來看印度可能后來居上。 在美國華爾街圈子,把印中經濟比作“龜兔賽跑”的這種觀點也開始占據主流。 美國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的W.邁克爾.考克斯和理查德.阿爾姆就持有這種觀點,他們認為中國走的一直是推進工業化、發展制造業的傳統老路,造就了一個低薪酬的出口大國;而印度則更注重服務領域,利用其有大量國民會說英語的優勢發展呼叫中心和數據處理業務。 而在中國專家眼里,中國、印度的關系,更像是“龍象共舞”,且在短期內,印度很難超過中國。 印度服務業的潛在力量 長期以來,先進的服務業為印度經濟的產業結構增添了鮮明的亮色。 現在世界服務業的平均增長率僅為10%,而印度服務業增長率達到30%。 根據印度政府的統計,自從1991年外匯危機以及政府實施經濟改革以后,服務業的比例越來越高,在印度GDP中的份額已從年1991年的41%提高到55.1% ,而且對整個GDP增長率的貢獻占了68.6%。 考克斯和阿爾姆對中國和印度作了一個比較:中國的勞動力大約有45%留在農村,30%在服務行業,25%從事工業。而印度農村勞動力仍占總勞動力的70%,從事服務業和工業的比例分別為20%和10%。 而從農村地區轉移出來的勞動力通常會從事工廠的簡單工作,因此工業常常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馬當先。顯然,這會促使經濟突飛猛進,但研究表明,工業發展到極限也就能為30%的勞動力提供就業,使人均收入達到2萬美元。超出這一水平,即使進一步擴大商品生產也無法提高國民收入,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有賴于提高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 企業家作用和完善的金融體系 經濟評論家《印度松綁》的作者古爾恰蘭.達斯在《外交》雜志撰文寫道,“比起在國家的幫助下崛起,印度更多的不是依靠國家的幫助,企業家明顯處于印度成功故事的中心。印度自豪的是擁有具競爭性的私人公司、快速發展的股票市場,以及現代的管理良好的金融產業。” 印度的金融體系延續了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制度,其銀行體系有130多年歷史,股票市場也有百年以上歷史,金融監管制度健全。目前,印度共有23個股票市場,有上市公司1萬多家。 發達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為印度企業的融資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數據,在上個財政年度,外國投資者就向蓬勃發展的印度股市投入200億美元,外國銀行給印度企業還提供了遠高于這個數目的貸款融資。 過去五年里,印度的GDP年均增速之所以都在8.5%以上,正是有賴于企業家的作用和這個完善的金融體系。 印度的通脹之憂 和中國一樣,縈繞在印度上空的通貨膨脹幽靈在今年始終揮之不去。 印度央行在近日發布的年度報告中表示,其通脹率已經處于過高的水平,折合成年率超過了12%。與此相對應,最近一個季度,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也降至三年來的最低水平,增長7.9%,低于上個季度的8.8%,去年同期的經濟增速則為9.2%。 針對這一變化,印度財政部長奇丹巴蘭姆表示,他對印度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能力抱有信心。 對于目前具有較高外儲的印度而言,再次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油價上升對其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仍是顯而易見的。 路透社的資深財經專欄作家James Saft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說,印度煉油廠所需原油的70%需要進口,因而國際油價上漲將對印度經濟產生嚴重不良影響。 短期超中國不太可能 在農業方面,印度的情況遠不如中國良好。因普通印度人是通貨膨脹的最大受害者,多數印度人每天的收入還不足2美元,且其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食物上。 印度的農業生產大大滯后于第二、第三產業。據印度經濟調查機構提供的數據,印度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總人口的65%。但農業是印度最落后的部門。農民缺乏土地,沒有資金投入農業生產,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技術都很落后,以致政府的一些有利于農民的政策也很難使農民受益。 在James Saft看來,目前制約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基礎設施的落后。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印度不久在總量上將成為經濟大國,但從人均水平看,在很長時期內仍是發展中國家。 中國南亞學會副會長文富德也持類似觀點:印度具有很大的經濟潛力,但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建設資金太少,短期內印度經濟不大可能超過中國。 自1995年以來,印度人均收入每年平均增長5%,目前為2534美元。而中國實際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4%,現已升至4766美元。印度《經濟時報》在9月2日撰文稱,如果印度經濟想要在2015年達到目前的中國經濟水平,前提是印度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當前的6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報告中稱,“與其他很多新興市場相比,印度獲得的實際外國直接投資仍相對較少。”亞洲開發銀行也在其報告中稱,“該國的總體投資環境必須得到改善。創業者可能需要經11個步驟才能創辦一家企業,所需時間超過71天,是該地區平均水平的兩倍。” 印度存在兩種經濟模式,一種是農業經濟,蕭條衰敗,靠這個國家力量弱小的農民群體支撐著;另一種是城市經濟,由繁榮的服務業占據主導地位,如高科技、金融和零售業等。或者說這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兩面性:一面是可能成為后來居上的烏龜,另一面可能還是步履蹣跚的大象。 不過,印度經濟的這種兩面性,即兩種經濟模式共存的現象,也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一個最大現實。未來的中印,是龜兔賽跑,還是龍象共舞,或許,華爾街的言論能給中國帶來一些警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