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人哈利·卡扎茲安的業務就是在中國生產睡袋,然后把睡袋越洋運到美國,但他最近意識到這種數學模式再也行不通了。
油價高漲屢破紀錄,運送一個標準40尺集裝箱貨物的成本,從2000年的3000美元上漲到如今的大約8000美元,利潤空間被大量擠壓了。因此卡扎茲安在今年夏天做出了一個激進的舉動:把睡袋制造廠搬回了亞拉巴馬州的哈爾雷維(Haleyville)。能源價格上漲、美元貶值、通貨膨脹,這些因素損害了美國制造商所說的“中國價格”——以前中國生產商可以提供40%~50%的成本優勢。
摩根斯坦利投資銀行的首席貨幣分析師任永力(Stephen Jen)表示,如果燃料價格繼續上漲,在過去30年推動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那種出口模式,將面臨危險。“我們不是說亞洲經濟將會崩潰,而是說亞洲過去享有的那些非凡條件,由于能源沖擊,如今正被飛快地改變。整個亞洲處于壓力之下。”
漣漪效應非常深遠。隨著中國進口量下降,美國出口量上升,美中之間的貿易失衡開始自我修正。全球貿易路線正在改變,可能回歸一個不那么融合的世界經濟。在20美元一桶石油的時候,外包到中國的模式出現了。過去幾個月,石油交易價大約是每桶110美元,很多專家說它最終會沖破每桶200美元。因此一些美國公司把生產從中國轉移到美國市場旁邊的墨西哥北部,但有些則選擇搬回美國國內。
中國對美鋼鐵出口額今年前7個月下降38%,而美國對中國出口鋼鐵額增長10%,美國中西部鋼鐵制造商如今生意很紅火。家具、家用電器和紡織品也都是把生產基地回遷的公司。美國法魯克系統公司已把熨斗、頭發吹風機和毛刷生產基地,從中國遷回到休斯敦,在當地創造了1000個就業機會。美國薩古斯國際公司也計劃把生產中小學課桌椅的生產線,從中國搬回得克薩斯州。
即使石油價格繼續上漲,進入中國的全部或多數工廠也不會回到美國。很多設備都在幾年前被拆分并運出,再次搬遷成本太高。盡管現在運費高企,中國仍具有部分優勢——許多原材料價格仍很便宜,數百萬中國熟練工人的工資只是美國工人的一小部分。審計咨詢機構德勤今年6月發布的調查顯示,美國制造商考慮今后3年把工廠建在包括墨西哥在內的北美地區。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經濟學家魯賓和塔爾說,美國人不再繞半個世界去找便宜勞動力了,現在是要在合理運輸距離內,尋找最便宜的勞動力。他們的研究報告說,在一個油價達到3位數的世界,距離就是成本。貿易自由化和技術可以把世界變平,但運輸價格高漲再把它變圓。
盡管中國經濟發展連續4個季度減速,但仍是世界增長最快的20個經濟體之一。中國官方數據顯示,1~5月,勞動密集型出口增長從一年前的29.6%下降到16.7%。任永力表示,在短期內,高油價對亞洲顯然有負面沖擊,但從長期來看,有助于中國實現生產更具科技含量的產品,以及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目標。